天灾降临,生计无着,人祸煎迫,断绝活路,底层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起乱子的,难道要让他们老老实实的饿死?
不可能的,那是违反人性的。
偷盗、抢掠、聚众、谋反。
社会动荡,生灵凋敝,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最终必定玉石俱焚。底层百姓死难者众,上层阶级也好不了,天下大乱,谁都跑不掉。
这种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仁人志士高声疾呼,要善待百姓。可怎么才算是善待百姓呢?是多娶几个小老婆还是多收几个家丁啊?是多修几个桥还是多开几个粥铺?
都不是。
善待百姓就是要把上层阶级的利益,分一点给底层百姓,让他们能活下去。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也很多,但想分他们的利益?
不行!
既得利益者阶层的集体惯性,就像山洪爆发的时候,其中的几滴水想停下来是没用的,洪水会裹挟着一切杂物,倾泻而下,难以遏止。
这叫积重难返!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开这样的恶性循环。
所以刘襄一丝改革的念头都没有,他要推倒重建。
世家大族就是他最大的阻力,毕竟要在他们身上割肉。
还好,幽州偏僻,胡汉杂居,世家的力量并不大,那里是公认的边鄙之地,让他聚集起了起步的力量。
现在,他要图谋冀州了,这里被张角祸害了一遍,后来又被他借着黄巾之名祸害了好几年,就算如此,世家大族的力量还是不小。
需要再杀一茬!
借着反贼的名头杀掉一部分,选择性的吸收一部分,利用元从大将和出身低微的军勋集团压制他们的崛起,剩下的就是敌人了。
这就是他面对世家的办法,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他真想把世家大族之人都宰了,来一场彻彻底底的阶级斗争,可实际情况不允许,他做不到。
他得学会妥协。
否则,会死。
大军调动,刘襄骑在赤菟上胡思乱想。
其实冀州最大的力量是宗室,中山国有中山王刘稚、常山国有常山王刘暠、赵国有赵王刘赦、河间国有河间王刘陔、安平国有安平王刘续、清河国有甘陵王刘忠,都是王爵封地,冀州九郡,王国占其六,只有魏郡、巨鹿郡、渤海郡三郡是名义上的中央直辖。
而渤海郡才刚刚除国十六年。
不对,刘襄反应过来,安平王刘续大逆,四年前除国了,冀州有四个郡了。
汉代的王爵虽然不像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自治,但也比后面几个朝代的权利大得多,他们有募兵权,有铸币权,他们的食邑不用上缴国库,一个一个,脑满肠肥,都是趴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
朝廷派下来的官吏,是他们的属下,是来帮助他们管理封地的。
当然,也是来监视他们的。
自己假托黑山黄巾之名占据中山国、常山国、赵国,中山王刘稚、赵王刘赦被囚禁,常山王刘暠弃国而逃,不知道跑哪去了。
河间王刘陔是灵帝的亲叔叔,向来谁都不鸟。
甘陵王刘忠只服过曾经的甘陵相刘虞,其他人入不了他的眼。
巨鹿郡郭典聚兵自守,不听调也不听宣。
渤海郡挨着幽州,是幽州向南的主要航道,早就脱离了冀州控制,安平夹在巨鹿、河间、清河中间,再加上刚刚除国,冀州刺史也管不了。
王芬这个刺史,当得可真惨,只有一个魏郡是实际控制区,其他郡国想听的时候就听,不想听的时候,他也没辙。
自他上任开始,就不停的上表,黑山黄巾猖獗,请募兵剿匪。
这次北方大规模减产,民怨沸腾,形势越来越严峻,他再次上表,措辞激烈。
他想管朝廷要钱建军队,既想抵御黑山军,也想压服其他郡国,还想弄死灵帝,推合肥侯登基。
想得太多了,结果到现在什么都没做到。
灵帝本想回老家河间看看,他身体不行了,想看家乡最后一眼,可听说贼兵势大,被朝廷诸臣劝阻了。
他便下诏命王芬回洛阳述职,想要交待一下建设家乡的问题,毕竟,他的儿子对老家没什么感情,他要趁活着的时候,安排好家里的事情。
他是河间孝王刘开之后,解渎亭侯刘苌之子,他在河间出生,在河间长大,那里有他的祖坟,可惜,他的儿子们不这么认为。
更可惜的是,王芬以为谋反的事败露了,无缘无故的为何要召他上洛述职?他心中有鬼,吓得弃官而逃,不久之后就扛不住压力,自杀了。灵帝刘宏还没来得及任命新的冀州刺史,就一病不起,没机会安排老家的事情了。
刘襄是在十月初的时候,接到的这两个好消息。
朝廷中枢陷于皇权交接,一朝天子一朝臣,谁敢在这个时候不上心,夺嫡之争啊,谁还有功夫理会别的,天子之位的归属,牵动了所有高层的目光。
像他这种边鄙之地的小蚂蚱,人家懒得在这个时候理会他。
至于王芬去职,冀州便失去了能协调各方的官吏,已经彻底的分裂了,正好方便他一个一个的拿下。
而此时,百姓能找到的食物彻底耗尽,并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司隶,数州并反,黄巾复燃,声势浩大,百万叛军遍及黄河流域。
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了,之后就是军阀遍地,刀枪并举的王朝末世。
刘襄不是圣人,他救不了这么多人,索性抛开怜悯之心,趁机壮大自己。
“出兵,南下!”
留冀州军一万人巡视太行山东麓大道,驻守三郡地盘,中军三万人马打着黄巾军神上使的旗号,自邯郸南下,未及五十里便是魏郡粱期县。
大军临城,县令不战而降,留下一千步卒,刘襄毫不停留继续向南,过滏水、渡漳水,行进八十余里,直抵邺县。
邺县是魏郡郡治,也是冀州刺史府驻跸之所,位于漳水南岸,东西长四里,南北长三里,周长约有十五里,城墙高三丈,开有六座城门。
东、西十余里有平阳城和武威城协防。
此地传说为尧舜禹时代的大业之城,黄河下游的河内之基,大河之北,太行山下灵山近畿,古九州之首冀州的首善之都。
防御体系齐备,易守难攻。
可惜,安平军来得太快了,邺县抵御北方侵袭的漳水防线被轻易突破,协防的平阳和武威也来不及有什么动作,特别是位于河道西北方向的武威城,漳水防线落到了敌军手里,他们想援救都没办法。 大军在城西五里,漳水上游河畔扎营,刘襄看着禁闭城门的邺县,命人将劝降书信射进城中。 信中承诺,废苛政,分田地,吃饱穿暖,也像城中士人保证,只要开城投降,绝不加害,任其自去。 他没指望劝降信会有多好的效果,邺县城中的士人太多了,跟黄巾军天然对立,只是走走流程罢了。 真正的目标是武威和平阳,这两座小城不拿下,就难以围困邺县。现在已是十月,冬季已经到来,去年冬天冷成什么鸟样,他可没忘记,所以要尽快围住邺县,然后挖地洞躲避严寒。 刘襄犹豫过是否要明年春天再出兵,可邺县不好打呀,春天出兵也只能围城强攻,可能得围个一年半载的才能打下来,那得拼掉多少人命? 所以,他决定冬天围城,利用严寒冻死大批的守军。 从邯郸到这里,补给线只有一百多里,我军在城下掘地取暖,又有煤炭提供燃料,只需轮流出战佯攻,守军敢不上城应对吗?围困之后城中必定缺乏燃料,那些世家豪族会自己受冻让底层兵卒取暖吗? 他们没这么高尚。 刘襄倒是要看看邺县能不能挺过一个冬天,就算他们能过关,自己扎营上游河段,春汛之时,也能给他们一个惊喜。 这都是开春之后出兵所没有的福利。 就是骑兵比较麻烦,扫荡完外围的兵力,得赶紧撤回邯郸,所以,周仓所部两万步卒正在从黑山赶来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