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
去年的冬天,一阵六十年来最大的寒潮从北方推来,暴雨如开闸般倾泻在南方四州,兖、豫、徐、扬四州皆受重创。严寒不再只限于北方,而为了取暖,百姓们不断砍伐着自家周围的树木,数日粒米无食也成了常态,饥肠辘辘。
寒冷、饥荒、流民。
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议论的话题,户部尚书的桌上堆放着小山似的竹简,只扫一眼,皆是这三个词、六个字。如今,赈灾成了国家大事,也是南四州百姓等待许久的事情。
豫州西部,许昌郡,许昌城。
许昌,也称许都,盛初新政时因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富饶的缘故,曾被列为七都之一,与帝都云尘并列。作为连接东陆与帝都陆路上的唯一大城,许昌也渐渐成为了一座经贸大都,四地商通。
今日,为春始月之下旬,整座许昌城尽是一派繁华之景,无数商贩和手工业者卖力吆喝,各街酒楼的门前都站着几位拉拢路人入店的姑娘,虽然因为寒潮的缘故,整个豫州都变得有些萧条,可这座古城却洋溢着百废待兴的气息。
而现在,在这车水马龙的喧嚣俗气中,也不乏有些许文雅之气息。
来往的行人间偶尔会有几位结伴的读书人,他们中或去城外探春,或远赴帝都参加科考,也有的是为了前往城中得论经台去,一睹文坛大家的风采。
许顾国中千古都,昌临故土今日城。
今日,这座承载着无数南方名士心血的三层阁楼,注定要成为一场新风暴的起点,而这种情况,豫州各地也在上演。
论经台内,现人山人海。
“陆兄,快些进来!”人群中,有人喊道。
“你等等我!”一长相文弱的书生挤在人群中,艰难地回应着,“朱兄,朱兄?朱兄!”
他喊了三声,这才听到另一人的回应。
“在这呢!”似海般的人群中,一只手在半空摇晃。
“哎哟!”两人终于是艰难地挤在了一块,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这人山人海之中,两人一时间竟有些感动。
朱兄指着一个偏角,压着声音伏于另一人耳侧道:“那儿的石柱下有石墩,等一会儿诗会开始了,可以站高着看!”
“这……不太好吧。”姓陆的文人不免有些犹豫,这论经台虽只是一阁楼,可却因其地位超然,许都太守曾请来天下名匠与风水玄师来为此阁开光。
这匠人嘛,专攻的当然是建筑,可这论经台本就只是一座小阁,只因曾有离京的文豪们于此大作才成了论经之地。匠人们琢磨了许久,决定保留这座阁楼的主基,除了修缮墙体外,能大改的便只有加固了。
如何加固?自然是从内部入手。而厚重、端庄的石柱,自然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在一座已经建成的阁楼内修建石柱,就好像给胸腔塞进一根骨头一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可汇聚在此的乃是全天下最有名的工匠,起之灵感而创作便是他们所擅长的事情。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解决这样的难题,对于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石柱的构思已基本完成,可如何摆放?摆放的方位哪里合适?数量多少?
这些玄学的问题,就轮到彼时的文豪与风水师来头疼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记录的史官“好大喜功”,居然写道:于阁之布上,文与玄师议有三年,阅之古籍无数,后于神话与古史之间权思得两全之道也。
从古至今,无论何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皆被世人认为是坐山镇海之重所,旧阁的修建依然沿袭着坐北朝南的风俗,故而此楼之地位应求一“稳”。
在他们看来,四方之柱除了稳定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镇住文气。而要想镇住文气,除了古时大能与佛像外,便只剩下武神了。
神话中记载星辰之道曾提及:北斗之星空有三十六天罡,又称三十六星将,负责守护星宫与众星的安全,在星术与武学上有极高的造诣。
而在道法上,对天罡也有不同的解释,其意莫约:“天罡,罡者四正为罡,取四方之正中,乃吾心也”。此心为文心,文人风骨皆生于心,泯于心。四方之正,可为鼎之四足,又以山海之四方为座,故而得正!
无论是哪种解释,三十六天罡都有着四正之意,用来守护文气再合适不过。
于是乎,三十六根纵穿阁楼的石柱便于四方正地修建了起来。时至今日,论经台内的这三十六根石柱依旧为天下文人津津乐道。
“陆兄?陆兄!”朱姓文人伸手推了推。
“啊?”陆兄回过神来,顿时露出为难的神情,“这石柱乃是镇守我等之物,怎可轻待。”
“哎,心怀敬意就行。”朱姓文人似乎是知道他的脾性,也不再与他多言,便拉着他向着那地方挤去。那位陆兄本就不善推辞,这一来二去的,便也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不多时,两人挤出人群,来到了那根石柱下。
“古人曾云,雕梁绣柱玉煌殿,栋梁之器论经台。古人城诚我不欺啊,这论经台内的石柱,果真有镇守文气的……模样。”陆姓文人一脸崇敬地望着石柱,眼中含光,仿佛柱上的雕纹活络了起来。
朱姓文人愣愣地看了两眼石柱,又扭头看一眼身旁满脸痴迷的陆兄,疑惑地喃喃道,“这……这不就是一根普通的黑柱子吗?”
而此刻,就在所有都看不见的阴影中,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两人。
“啊!”突然一声惊叫响起,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文人们的目光都在这一刻集中到了那根石柱下。
“陆兄!陆兄!”朱姓文人用力地推了推他的肩膀,焦急之色溢于言表,“你干嘛啊?你……你醒醒!”
“死了……死了……”陆姓文人木讷地晃着脑袋,嘴里重复着两个字。
“什么?什么……死了?”朱姓文人一脸惶恐,这一生死之事可不得随意挂在嘴边。
“死了……他们都死了。”仿佛是看到了什么可怖血腥的场面,陆姓文人时而惊慌,时而呆愣,就像是被吓到,而后又被吓住了一样。
这时,有一人靠了上来,周围的文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让出了一片空地。
“这位兄台,发生了什么事吗?”
朱姓文人一听声音,立马回头,可当他回头看到来人时,便当场愣在了原地。只见那人一脸温和,又生得极好,五官精致,就像是画中的书仙一样,谈吐间带着几分文雅雍贵。
“这位兄台?”那人见其呆愣,不由微微一笑,如沐春风。
朱姓文人咽了咽口水,低着头道,“我这位朋友不知怎么了,突然大叫了一声,然后……然后就……”
“嗯?”那人轻咦了一声,看向后方,紧接着便露出了一抹震惊之意。
“死了……药王谷……天黑了……”陆姓文人呆呆地望着石柱,嘴角微动,声若游丝。
旁边的朱姓文人依旧是一脸迷惑,可那人却是被震惊的愣在了原地。这番话,他听得清楚,可却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听清,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震撼了。
“这位兄台,劳烦你退后几步。”那人收起来笑容,一脸凝重地说。
“啊?那我的朋友,他……”
“他没事,兄台且先后退几步。”那人耐心地回应。
“好。”朱姓文人松了口气,他也不是很想站在人群中间,那种被所有人看着的感觉,实在是让他有些紧张。
紧接着,那人将双眼合上,面容沉静,嘴角微动,似乎是在低声自语着什么。
“他是谁啊?”人群中不免有些骚动。
“没见过,但看这模样,倒像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许都城里……有这一号人物吗?”
“不知道……他现在是要做什么?”
今日,能来到论经台的,无一不是在各地颇具名望的书生,亦或是被论经台请来的名家。只不过,那些名家都是日落后才会现身,现在在场的都是年轻人。
人群中的议论同样传入了那人的耳中,他面色如常,也不在意,只是继续手上的动作。片刻之后,他突然睁眼,眼底深处亮起一道微光。
“通气!”他低喝一声,随即突然伸出修长的手指,一指点在陆姓文人下腹的位置,只见一阵肉眼可见的气旋从指尖散开。
众人一惊,没有人看清那人是什么时候出的手,就好像一眨眼的功夫,那只手便指在了面前之人的腹上。
“好强的劲道。”在场也是有人看得明白。
“这一指,怎么有种很熟悉的感觉?”
众人议论纷纷,而身处视野中间的人却没有一丝轻松,这一指下去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般效果。
那人缓缓收手,低声道:“既然晦气难通,那便……散!”
又是一指!这回所有人都看清了,这一指比刚才的那一指要慢上许多,甚至和正常人伸出手的速度差不多,完全没有第一下时候的惊艳。
“砰!”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声响从耳畔炸起,所有人都全身一震。
“怎么回事?哪里来的声音?”有人高声惊呼,突如其来的耳鸣让他不由地抬高了几分音量。
“是……是火竹爆炸了吗?”一人捂着耳朵,惊慌失措。
“是他!”有人指向了中央。
众人寻指望去,只见那神秘青年一指压在陆姓文人的腹上,那是和第一指相同的位置。而另一边,陆姓的文人却以一种很奇怪的姿势收着腹,原本麻木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痛苦的神色。
众人皆惊,一指竟能有如此声势??
“哼,想跑?”那文弱青年冷哼一声,双手于胸前回旋,只见一抹青光亮于掌心,紧接着他猛地出手,一掌拍在陆姓文人的额头上。
一时间青光涌现,阁中气浪翻涌,陆姓文人仰着头,目中无神,大张着嘴,似有惊啸从口中喷出。
“快看,那……那是什么!”又有人惊呼,指着论经台一层的屋顶。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朝那看去,只见一片淡薄的黑烟盘旋,诡异至极。而黑烟内,却若隐若现着一张人脸。
“嘎嘎嘎!”一阵令人作呕的阴笑从黑烟中传出。
“装神弄鬼!”青年目光沉凝,双手掐印,张口便吐出一字,“镇!”
此字吐音清晰,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清楚。可众人却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是在青灯古佛前诵读的经文,诵至最后一字,老僧收言时的回音。
“镇……镇!”如诵佛般的回音在众人耳畔传响。
“啊!”只见黑烟流转,从中传出一声惨叫。但下一刻异变骤起,黑烟竟像凝固般突然停滞,短暂的寂静之后,一道浑厚的声音回响在阁中。
“药王已死,百草枯尽。九州浮沉,中都星陨!”
“药王已死,百草枯尽。九州浮沉,中都星陨!”
“药王已死,百草枯尽。九州浮沉,中都星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