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按理来说无论是董卓,还是讨伐董卓的郡守、州牧们,都是没有兵权的。更不要说如此大规模的调度军队,针对董卓所在的洛阳了。那这些人手里的兵权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整个三国就是一段军阀混战的历史。
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也很让人想不到,就是“黄巾起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巾起义”前后的董卓。在“黄巾起义”之前,董卓就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政府可以对他随意调遣,甚至免职。但在“黄巾起义”之后,董卓就迅速崛起为一个军阀,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已经到了和朝廷的调令公然对抗的地步,甚至私自调动军队。
董卓只是当时的一个典型而已,这个时候,袁绍、袁术、陶谦这些人也都成为军阀了。不然也不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诸侯和军队。那么,为什么一个“黄巾起义”,一下子就会让东汉末年出现那么多的军阀呢?这就要稍微从头说起了。
“黄巾起义”的规模非常大,光起义军就有三十多万,间接的参与者更是高达几百万。过去,我们认为“黄巾起义”就是一场由政治腐败导致的农民起义。但这本书认为,除了政治腐败的原因之外,直接引发“黄巾起义”的,是瘟疫,而且不是一场瘟疫,是长达几十年的持续性瘟疫。
要想知道瘟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多大,看人口记录就可以了。在公元160年前后,中国人口总数是5500万。但仅仅100年后,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居然还不到800万。人口损失超过85%。人口的急速减少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战乱、饥荒和户口隐匿等等。但在这其中,瘟疫的影响是最大的,除了普通老百姓的大量死亡,就连当时很多的名人都死于瘟疫。比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应玚、陈琳、刘桢。
另外,之所以说“瘟疫”是一个社会性事件,是因为它不仅会带来死亡,还会造成恐慌和逃亡。这很好理解,当瘟疫在一个地区造成大规模死亡,而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活着的人就会想办法逃离死亡地带。而这就正好可以被当时宣扬“太平道”的张角所利用。简单来说,张角先用“巫术”安定和整合人心,最后以此来煽动和蛊惑人群。具体的做法是,让身患瘟疫的人进行忏悔,然后喝下符水。
过段时间如果此人痊愈,就证明他是真心忏悔。如果依然病发身亡,则说这个人没有真心忏悔,或者罪孽不可原谅。
我们都知道,符水和忏悔并不能真的治疗疾病,痊愈与否其实全凭患者的身体素质,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这一层。在他们眼中,张角让原本不可捉摸的瘟疫,变得看上去有迹可循,有理可依。虽然,张角的措施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平息瘟疫的效果,但在安定人心、抑制恐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张角的作用不都是正向的。通过忏悔来免除瘟疫之灾,这等于从另一方面告诉人们,瘟疫是上天在惩罚人间,这就演化出了一种“末世论”。
随着瘟疫的连续爆发,“末世”的理念被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接受。张角的组织也在这期间发展到了百万人的规模。这个时候,张角就想利用“末世论”和百万教众,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了。他想推翻和取代东汉政权。公元184年农历2月,张角正式起兵,他的三十万军队集中在洛阳附近的三个地区,“黄巾起义”正式爆发。
这场起义虽然没有达到它本身的目的,却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东汉政府的军权下放。
“黄巾起义”发生后,三十万起义军在洛阳附近同时发难,而且这还只是主力军。同一时间,几乎全国范围都有不同规模的起义,这种遍地开花的起义活动,让东汉政府措手不及。东汉政府之所以会措手不及,这和当时朝廷废除地方军有很大的关系。
汉代的军队,曾经一度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中央军负责大型军事,比如征伐和平叛,而地方军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紧急军事。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和将军叛乱,就废除了地方军,一切军事活动都由中央军负责。
但问题是,这一次“黄巾起义”的规模和范围都超出了中央军的应对能力。所以,为了平息“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把军权彻底开放,允许各级地方官员,甚至地主豪强都可以自行招募军队,抵抗黄巾军。
这等于是说,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可以拥有军队。这样就能理解,连刘备这样一个“织席贩履”的人,也可以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了。
不过,这样一来,虽然“黄巾起义”被快速的平定了,但军权开放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拥有军权的地方势力却越来越不受控制。军阀割据的局面,其实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当然,也不是说天下从此就大乱了。“黄巾起义”是184年被平定的,而真正的天下大乱是从190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东汉政府还有一定的权威,所有的军阀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割据。因此整个国家在表面上还是统一的。
但董卓做了一件极其伤害政府权威的事情,就是废掉了汉灵帝的长子刘辩,改立次子刘协为帝。这样一来,不仅董卓自己成了众矢之的,被军阀联合讨伐,而且刘协本身的合法性也大打折扣。天下的军阀都以此为借口,公然起兵,然后割据一方,互相兼并。乱世的局面被彻底引爆了。
虽然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天下一片太平,可是实际上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秦烈的武将自然没有什么情绪,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武装越多越好,甚至向往这之后千军万马作战时候的场景,可是文官就不一样了,出来沮授、陈宫等文臣之外,几乎所有的文臣都反对这样大搞军队,认为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