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那窦宪倒是个打仗的好手。
窦宪将将士都集中起来,在五万将士里又选出一万精兵来。他将鲜卑人和乌桓人的情报都做足。然后逮着大股的鲜卑和乌桓人的部落猛然发动进攻。
他却不惊动小股的鲜卑和乌桓部落。也是看不上那点战功。逮着了鲜卑人和乌桓人的大部落,窦宪就穷追猛打,不将那些部落灭个干净不罢休。
一切都是来得太快。
鲜卑人和乌桓人这个时候都还是各自发展,没有联合起来的想法。等到他们有要联合起来的打算时。窦宪的兵已经打到他们面前了。
后面的那些小部落惶恐不已,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抱团取暖的心思,聚集到一起来,形成了大部落,又成为回头过来的窦宪打击对象。
窦宪在塞外共发动剿灭战十几起,杀掉的鲜卑和乌桓人头共有二十万。凭这军功,窦宪似乎都可以和霍去病相媲美了。
一时间杀得塞外鲜卑人和乌桓人绝迹。剩下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偷偷向东迁移,向三韩地区逃避。
窦宪班师回朝,用战绩向大汉表明他还是个能人。窦太后脸上也有光彩。当即就将窦宪封为了大将军。
要不是王莽时候,将大将军大司马分开成两个职位,可能窦宪的官职还能加上个大司马更进一步。
窦宪在洛阳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汉和帝也开始渐渐长大,有了要当政的想法。可是宫里有窦太后,宫外也有窦家的人,他能怎么办?
只能在宫里扶植一些太监势力起来,为他所用。
那窦宪为了讨好太后,每日带些男人出入太后的宫里服侍太后。汉和帝的扶植的太监郑众就趁这个机会,聚集起宫里的太监们,将窦宪伏击了。
窦宪宁死时还在高喊:
“我为大汉流过血,我为大汉清扫过鲜卑人和乌桓人。你们怎么敢如此对我?”
郑众冷笑道:
“你也就是这点功绩了。其他的拿出来说,都是罄竹难书。”
郑众命令人将绳索更加勒紧,将窦宪活活给勒死。处死了窦宪后,郑众更加一鼓作气闯进太后宫里,将窦太后也处死了。
从此将窦氏势力在朝中都清扫干净,宦官势力开始帮皇帝掌握朝政。
不过这伙宦官势力也没有高兴太久。新元105年,汉和帝就病逝。病逝时,汉和帝才年纪二十七岁。
他的儿子还才出生只有一百天就当了皇帝。这样小的孩子说话都还不行,自然是大权落入到邓太后手里。太后还有个哥哥邓骘在军中任职。邓骘后面也被邓太后提为大将军。
宫中太后当政,再配个大将军的哥哥。这似乎成了大汉的标准配置。宦官们只能寄希望皇帝能够长大成人,才好帮助他们掌权。
那幼小的皇帝还不会说话,长成人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再说小皇帝是邓太后亲生的。成人后的皇帝和母亲一条心,又有他们宦官们什么事。
新元106年,小皇帝就夭折了。邓太后和邓骘立刘祜为皇帝。大权仍在太后手中。看着年少的皇帝,宦官们也没有急着动手处死新皇帝,而是围绕在新皇帝身边,想办法再夺权。
天下环境更加恶劣,到处都有天灾人祸的事发生。此时天下流传谶语,大汉已经落入太后和外戚手中,国将改朝换代。
为了维持这大汉,邓太后只能矜矜业业,省吃俭用,还要约束她的家人不要为非作歹。
可是宦官们为了讨得小皇帝的欢心,将西域生产的奢侈物橡胶轮胎,四轮子的马车进献到皇帝的面前来。让皇帝能够重用他们。
那些奢侈物自然耗费很多。省吃俭用的邓太后做法,在皇帝那里并不领情。邓太后就更加不放心把皇权交给他了。
流传天下的谶语虽然不是从颍川流传出去的。但是多少都恶了窦太后和邓太后两位太后。在两位太后执政期间,更加不敢重用所谓的天下贤能士人。
道了邓太后时,颍川这些名仕们都只能是隐士,不得出仕。
小姑娘看着荀淑道:
“你们这中流传谶语的做法,就是取死之道。若是两位太后都能认真调查下来,你们都要落得个家族被灭的下场。”
陈家族长道:
“天下不满两位太后的人太多了。两位太后难道还能得罪起全天下的仕人?我们这是义之所驱,不惧生死。”
反正小姑娘的态度就是在旁冷冷的看着。当个吃瓜者。她来大汉做的事只有一个,就是发展钱塘经济,再通过钱塘将大汉的流民尽可能的都转移到南洋去。
大汉的生死她不推一把就很不错了。
东汉的皇帝们为了迎得天下仕人的心,更加钻研起儒家学说来。皇帝们企求用这种方法知道仕人们需要什么,对天下的百姓又该如何行牧民之法。
到了汉和帝时候,宫里有个宦官根据西域的昌纸,研究出了可以在大汉境内生产的蔡伦造纸法。这个人就是蔡伦。在汉明帝时就进宫。
到汉和帝时候,更加重用起来。邓太后也重用他做事。将造纸法推行天下,取代原来的竹简记事的方法。让大汉的文风在天下更甚。
在大汉的终南山一带,一群道人聚集在这里隐居。他们研究道学。认为道学也到了天下需要改变的时候。
主要产生的看法在于有为和无为。在西汉时期,道教在大汉都还相当有影响力,那时对皇帝的建议是天下无为。汉武帝的父亲就通过无为的做法,让大汉富裕。那时候道家认为天下还没有道家解决不了的事情。
不过到了汉武帝时候,皇帝开始重视起来儒家学说。汉武帝后期寻仙炼丹做法不见效果,汉武帝之后,道家就渐渐不得皇帝的信任。
特别是他们的无为思想,在经历王莽政权的复古朝后,无为对于管理天下似乎失去了作用。
到了现在,天下似乎进入了前汉时期的轮回,灾害频发,天下流民失所。道家也在反思无为要怎么改变。有为又要个怎么养的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