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即便如此,这蒯越的一口酒刚刚喝下去,整个山谷之中便顿时响起了无数的杀喊之声,蒯越抬头向上看去,只见漫山遍野的全部都是黑衣乞活军,蒯越这些天对于这些士兵的衣服在熟悉不过了,此时的蒯越已经是被吓得脸色苍白,而手中的酒壶也是掉在了地上,自己被手下的士兵簇拥着离开,可是此时的蒯越已经知道自己这是中计了,心中暗道不好,赶紧上马离开。
可是回请哪里有这么简单,这前来埋伏的不是别人,正是名震洛阳的李嵩,李嵩早就瞄准了蒯越,从山上俯冲下来的时候就是直接奔着蒯越去的。
蒯越这一路跑,李嵩也是一路追,月亮跑我也跑,结果还是李嵩抓住了蒯越。
蒯越被李嵩一脚就踹下了马,顿时给蒯越疼的叫苦连连,可是还不带其反应过来,李嵩已经来到了跟前,将其提了起来,然后也是二话不说,直接让手下捆了带走。
这一场埋伏又遇上反埋伏的战役中,李嵩以逸待劳,全歼荆襄军,同时李嵩让手下的人将荆襄军的衣服全部扒了下来,让自己的士兵穿上,等待着明天更大的鱼前来。
而蒯越则是被李嵩暂时囚禁了起来,只不过这次蒯越也算是吃上了陈留的土豆,只不过不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反而是一名阶下囚。
李嵩按照计划,派人分别给陈留和文聘送去了信,告诉,一切都是在按照计划进行,只待明日分晓。
而此时的洛阳城中,袁熙也是在十分郁闷,只不过他郁闷的不是前方的战事,而是自己的菜谱,今天是中秋节,但是这个时候中秋节和袁熙所过的有些不太一样,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现在中秋节竟然是不吃月饼,这叫什么中秋节,袁熙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中秋节了,因为这个时候的节日大部分都是为了祭祀祈福,而不是向后世的那般是为了家人团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团聚。
这个时期的中秋节有两种说法,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总而言之吧,袁熙不管现在怎么过,他已经受够了不断的祭祀,祈福之类的活动,他要改变,第一个就是中秋节,最起码吃月饼,赏月亮,猜灯谜这些基本的活动得有啊。虽然猜灯谜应该是元宵节的事情,可是此时的袁熙要把自己喜欢的全放在一起,即便是后世也没有的事情。
但是要想把整个社会风气都翻过来,不过有一点简单就是这猜灯谜,现在在元宵节也没有,于是袁熙索性全部弄到了一起,现在有点难,可要是想在自己的府中还是不错的,于是这天袁熙便组织自己的妻子,身边的大臣,还有府中的下人,大开宴席,同时在洛阳的原皇宫中组织大型灯展。
关于中秋的习俗,这里面多说两句,因为现在已经离中秋节还有一个月了,袁熙是北方人,虽然在中秋节也是吃月饼的,但是北方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节,基本都得吃一顿饺子,袁熙也不例外。
这里先说说猜灯谜的事,中秋节灯谜由来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次大部分灯谜都是袁熙自己出的,其中有不少灯谜都是这群古代人怎么也猜不到的,不过这也是图一个乐呵,最重要的是袁熙来到这个世界这么长时间,出来春节之外,自己好像就没有过过什么正经的节日了。
这次唯一的遗憾就是小茴没能在自己的身边,这个一直陪伴自己的女人这次因为怀孕的原因,没能来到洛阳,袁熙害怕旅途劳顿会让小茴动了胎气,可是袁熙却没有想到这是自己做的最大的错误决定。
不过现在袁熙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没有做,那就是月饼,过中秋节别的都是点缀,只有这月饼才是真正属于中秋节专属的物品。好在袁熙现在手中的作物不少,想要做出来月饼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袁熙确实有些高估手下这些厨师了,袁熙费了半天劲和他们阐述月饼的做法,可就是没人能听的懂。
其实这也怪不了这些厨师,本来嘛,这个年代就是以简单的水煮为主,根本没有这么复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