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安内先御外侮
孙泽涛知道自己会被驳斥,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但听到是秦宽第一个开口时,心中还是十分惊讶。
这位风头正盛的王爷他也打听过,只是听到的都是军事方面的事迹。
而更让他感到好奇的是,秦宽说的是有异议,并不是在原话的基础上修正。
目光望向这幅年轻的面孔,心中也略有期待起来。
不仅是孙泽涛如此,在场其他人均是同样一个想法,户部尚书李纯元本想开口,却也压了下来。
被如此多的目光围观,秦宽的心中竟然也略有一些紧张起来。
毕竟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无论眼界还是经验都比自己多的太多。
秦宽深吸一口气后,又整理了一下脑中思绪,接着缓缓开口说道。
“陛下,臣不赞同攘外必先安内。”
“如今之天下,有威胁的不外乎三股势力。”
“辽东的满清、西南张献忠,还有南京伪明。”
“张献忠不过是一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辈,他不过只想偏安一居而已。”
“至于伪明,他们本就不占据大义,自然也不敢主动发兵,而且他们也在等。”
“等我们出事,等我们被关外满清剿灭,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晋为正统。”
说到此处,众人不禁微微点头,同时也刷新了秦宽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既要安内,那必先御外侮,而关外的满清意图中原已是天下皆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双方早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如此一来,倒不如就拿他们开刀。”
“真理只在火炮的射程之内,若要震慑宵小,没有什么比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更有威慑。”
“是战是和,是归降还是剿灭;朝廷军队的实力,才是与各方交涉的基础。”
“所以臣的想法与孙大人截然相反。”
“张献忠与南京都不足为虑,唯有关外满清才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要能一战而慑天下,那时朝廷才算真正的从危难中解脱,也才能迎来发展恢复的时间。”
孙泽涛听完后心中不觉赞叹,“不愧是军旅出身之人,想法跟文官就是不一样,而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想到此处孙泽涛忽然发现,在场的众人,只有秦宽一个人算作武将,那刘文礼顶多算是半个。
沉默一段时间后,率先站出来的是户部尚书李纯元。
“启禀陛下,武安王的设想确实很好,若真能实行开来,也的确可以解开朝廷当前困境。”
“只是如此庞大的战争消耗,朝廷实在是支付不起。”
“连年灾荒下来,各地仓廪所存几乎见底,国库虽有些银钱,但也消耗不了多久。”
“用兵方面我懂得不多,这个还请兵部尚书来说吧。”
李纯元确实是处处为国家着想,刘文礼也没想到他话锋一转,竟把这个抛到了自己头上。
“听王爷的意思,这是要主动出击?”
秦宽当即点头道:“不错,一味的防守就算连战连胜,那也取不到震慑的作用。”
“战便要主动,如此才能让贼人惧怕。”
刘文礼轻叹一口气,只觉得秦宽是少年意气,热血是热血,但完全不顾后果。
“请问武安王。”
“您可想过发动一场如此战争所需的人员、甲胄、兵器、火器等等。”
“以及他们的花费,制造以及粮食的运输。”
“战场又要摆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
“抛开一切不谈,假设真的能打赢,那已经消耗殆尽的朝廷又有什么办法填补?”
秦宽听着刘文礼字字珠玑的话,不觉心中一凛。
只要自己的回复有半点破绽,他便可反客为主将自己的方案推出来。
好在秦宽早有设想准备,当即缓缓开口。
先是对着一旁沉默的重臣们说道:“诸位都以为我要主动发起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难道不是吗?”这是所有人的心中所想,可他们也看得出来,秦宽要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我确实是要主动出击,这一点没错。可如果是主动出击到预先埋伏的地点呢?
“如此一来,军队的消耗不就能降到最低?”
秦宽的话给几人听得云里雾里,好在刘文礼算半个武将,他一下子便反应了过来。
“王爷的意思是,诱敌深入,以逸待劳?”
“不错!”秦宽当即回应道:“大人们估计都忽略了一点。”
“我说的是一战而胜,重点在于“一战”;并非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取胜。”
“这一战的消耗绝不会危害到朝廷根基,也不会掏空国库。”
“只要这一战能打的漂亮、打的迅速;方才户部李大人所言的仓廪见底之事便不足为虑。”
听到这般信心十足的话,众臣更是不理解秦宽在打什么算盘,一干人等神色各异,倒让朱由检看的颇为有趣。
忽而一阵狂风吹入殿内,太监们连忙跑去关门,李纯元的头发被吹得四散,却毫不在意反而问道。
“不足为虑?何解?”
秦宽不经意间瞄了一眼被吹到地上的物件,口中却不紧不慢的扔出一个惊雷。
“仓廪无粮、百姓无粮、朝廷无粮、可是总有人有粮。”
李纯元当即便明白秦宽是要打那些地主士绅的主意,当即反驳道。
“不可,若将他们逼反了,岂不是又会出一个李……”
“张献忠!”
秦宽的话刚落下,当中便有几人的眉毛弹了弹。
李纯元只点名了乡绅,但谁知道秦宽有没有把他们这群官吏放在里面。
就算放不到自己身上,可手底下的那些人岂不是会没日没夜的跑到自己府上?
“不不不,李大人又误会了,本王还没把话说完,你怎么就能知道我要干什么?”
“还是说诸位都觉得我年纪小,做事考虑不周全?”
秦宽此言,无非是在提点众人,李纯元一听也连忙回礼致歉。
“自然不会是去抄家,这点你们放心。”
“本王要发行一种名为国债的东西。”
“如果说,以朝廷的名义向他们借粮,五年或者十年后按照利息奉还。”
“若那些人看到朝廷能主动打胜,政权稳定。”
“在三分自愿七分强迫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从他们那里借来钱粮,以此帮助朝廷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