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弊端
张献忠喜出望外,连看向秦宽的眼神都变了许多。
这句话就仿佛是在说,他秦宽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你张献忠愿不愿意帮我。
“小子,你终于想清楚要造反了?”
“嘿!这就对了!”
“整天寄人篱下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小命难保。”
“倒不如把桌子掀了,去他娘的大明!”
“这皇位姓朱的能坐,换了别人又怎么不能坐。”
“以前是黄金家族,再往前是姓赵的,现在怎么就不能轮到姓秦的。”
张献忠嘿嘿一笑,不由自主的向着秦宽挪了挪屁股。
“我跟你说,造反这事儿,老子可熟了。”
“你回京之后立刻封锁京城,然后带着你的亲兵侍卫守住宫门,然后……”
秦宽不知道他为什么又把话题扯到造反上来,虽有车轮的声音夹杂其中,可张献忠的嗓门还是太大。
“停停停,打住,我什么时候说要造反了?”
“你脑子里除了造反就没别的想法吗?”
张献忠当即说道:“不造反你跟我扯什么兵权?”
“不造反你装什么煞有其事的模样。”
“切……没劲。”
张献忠一脸鄙夷,猛的摆手便移到两人间最远处的位置。
秦宽也是心下无语,更是止不住好奇问道。
“你干吗老想着造反?这天下之大,还容不下你一个张献忠?”
“就不能学学李自成,他不也活的挺好。”
张献忠冷哼一声,接着却不由得笑了起来。
“水浒传你听过没有?”
“听过,咋了?”
“那老子问你,水泊梁山受宋廷招安之后,他们的下场如何?”
秦宽听出来他话里有话,便直接将其勾了出来。
“所以你是觉得,接受本王的招安,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啊,那不然呢?”张献忠连连点头。
“你小子现在看起来风光无两,可那有个屁用!”
“只要你一天是寄人篱下,就会一直背着人头落地的危险。”
“皇帝要的是他们朱家的天下,而不是跟你秦家共治天下。”
“既然这样,你还跟着他们干啥??脑子有病吧?”
说到此处,张献忠居然罕见的掀开车帘,左右望了望。
见护卫随从都在远处,他这才小心开口。
“我劝你啊,趁早反了;这大明靠不住的。”
“你要是能建立大秦还是大武,那说不定老子还能乐呵呵的给你当个臣。”
“但你要老子给大明出力?跟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同朝共事?”
“想都别想!”
张献忠翘着二郎腿,说出来的话极为洒脱,整个人也完全没有被擒俘虏的模样。
就好似一个老大爷坐在村头大树底下,摇着蒲扇给村里的娃娃讲故事那般。
直至此时,秦宽这才看出些门道。
原先只以为张献忠贪恋权势,还打算用钱权引诱。
但现在看来,好像自己大错特错。
“原来张大哥是不喜欢那些官员?”
张献忠当即说道:“不错,老子就是烦那些酸腐儒生。”
“自觉的读了几年破书,一个个便趾高气昂的。”
“可说到治国论策,半天憋不出来一个屁,也不知道读那些四书五经有什么用处。”
“要是老子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四书五经改成种地,让他们知道吃口饭有多不容易。”
“种的不好,那就拉出去砍了,看看他们谁还敢贪污腐败。”
秦宽哑然一笑,却没想到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不过种地一事也太过儿戏,估计他也是在开玩笑罢了。
“原来张大哥是不喜科举,正巧小弟也打算从这方面立一道新政。”
“不知可有兴趣浅听一二,若有不足,还望指教。”
“新政?”张献忠心中又来了兴致。“什么新政,说来听听。”
“老子只觉得你打仗还可以,鬼点子也多。”
“你可别像那些腐儒,只会说些高谈阔论,倒头来满嘴空话。”
秦宽整理了一下思路,随后将想法缓缓道出。
“科举,始于隋唐,兴于赵宋,但却狭于本朝。”
“对此,张大哥可有它解?”
张献忠眯着眼睛,用一副不耐烦的语气说道。
“别那么多废话,老子又不是三岁孩童,你他娘的又不是教书先生。”
“你说就是,老子听着呢。”
秦宽无奈摇头,声音又缓缓而出。
“自科举兴盛以来,一批批的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赵宋之时,文学兴盛,所以科举的择题范围很广。”
“而到了本朝太祖之时,为了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
“科举的内容也从广蕴天地,逐渐演变成四书五经。”
“为何会如此,其实很好解释。”
“说窄一些,大概是太祖当年存了私心,害怕天地间再生出一个朱元璋。”
“抱着朱家江山千秋万代的想法,这才从科举开始限制百姓们的思想。”
张献忠不觉的点了点头,脸色也是严肃起来。
“有点意思,继续说。”
“我倒是很好奇你小子究竟想干什么。”
“这脑袋瓜不去造反……太浪费了。”
秦宽一阵无言,他怎么又把话题扯到造反身上?
随后清了清嗓子,又再度说道。
“诚然,改动科举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那时候天下纷乱多年,为了让天下安定,此举也算是有些功效。”
“可两百余年的沉淀下来,如今的科举早就不再适合眼下的情况。”
“科举的根本,是为了网罗天下人才,为朝廷所用。”
“而只有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才有资格提名,这无疑是大大限制了人才的录取。”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只有过了前三,到了殿试,这才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政治风采。”
“天下学子数万,能到殿试的却寥寥无几。”
“可前三试之中,又焉能没有饱含真才实学之人?”
“而三年考一次,更是极大地降低了人才的纳取效率。”
张献忠似听出来些风声,连忙抢话说道。
“小子,你是想让科举间隔缩短?这好像不太可能吧?”
“每次科举都要从五湖四海赶往京城,你要是想两年考一次、甚至说一年考一次。”
“可你让那群书生怎么赶到京城?”
“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