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夫人和年凌祯听了年雅漪的话,也转身看向吴氏,“吴氏,这件事就拜托你了。”
吴氏见状,连忙说道:“没事,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年夫人和年凌祯满意地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
吴氏知道婆婆心里面的着急,虽然表面上没有催促,但是实际上恨不得能马上知道消息,于是当天她就派人回娘家送了信。
第二天,吴家。
吴家离年家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过去的路程其实也就半天,所以吴氏送的信第二天吴家人就收到了。
吴员外看完了信,看向自己儿子,问道:“这些年我只顾着做生意,都不太关注附近的消息了,有没有姓谢的人家?儿子你还记得吗?”
吴少爷在旁边,自然也看到了信上的内容,开口说道:“我印象里倒是有几家姓谢的,但是感觉跟妹妹说的不一样。”
吴员外来了兴趣,问道:“怎么不一样?”
“据我所知,那几家姓谢的都是底下村子里的农民,按照妹妹所说,谢家原来都是读书人,就算是因为一些事情被逼无奈要搬家,也不至于说连读书都不读了吧?爹你也知道,读书人家庭里对读书人有多么执念的。”
吴少爷边说边摇着头,并不觉得那几家当中有妹妹要找的人。
吴员外到底是经历的多,虽然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但并不完全这样认为,“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是读书是要钱的,如果连束修都拿不出来,还怎么读书?总不能为了让一个人读书而全家人饿肚子吧?”
吴少爷见这条理由被自家爹爹驳回了,连忙又找了另外一条理由,“可是,按照妹妹信上所说,谢家是有些底蕴的,就算家里出了事,必须要搬家,不会把家中的宝贝都带着?怎么样也不至于没钱吧?”
“你说的这个也好解释,读书人向来迂腐,在某些事情上面很是固执,或许是不同意用那些宝贝呢?”吴员外慢悠悠地说道。
“这个倒也有可能,可是如果是这样,就不会在叛逆的小儿子惹了祸回来的时候举家搬迁了,这就证明是不会拿子孙后代开玩笑的,既然如此,就算比较固执,也不会不用吧?”
吴员外听到这里,是彻底有了兴趣,“儿子,这些年你没少历练吧?看问题不像从前那般只看表面了,这样很好,就像你说的,的确是这样,就算再舍不得祖上留下来的东西,为了子孙后代的前途,死死守着不用好像说不过去,那么不至于要去种地维持生计的地步,难道是亲家他们猜错了?”
吴员外一脸不解,吴少爷却觉得年夫人和年大人猜测是正确的,“我倒是觉得应该就在附近,一般来说,家里出了事,第一反应就是投奔亲戚吧?按照妹妹说的,谢家除了年夫人这个外嫁女以外就没有比较亲密的亲戚了,出了事肯定是想投奔年夫人的。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没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