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面前进路程中的障碍,毛利中佐的一千余人,视为打击焦点。
为此,他发起了诱饵进攻。
进攻的目标是敌人南边的部队。
缴获大量装备和弹药,让寒烽军拥有了充分的火力。
北线敌人在埋伏,怎样消灭呢?
肯定不能强攻。
哪怕是背后强攻都不成。
敌人在战斗伏击中,周围和背后,都有警戒人员,哪怕是直接偷袭,都会引起日军的注意。
就算寒烽军能消灭敌人一些,捞很多便宜,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是两军决战,拼消耗。
日军部队素质较为优秀,综合战斗力更强,两军决战,寒烽军哪怕能获胜,也将十分惨烈。
这是不可忍受的。
寒烽的战术方案是,攻击敌人南线兵团,触发敌人北线部队的前进,然后,我们反客为主,伏击敌人!
北线敌人战斗进攻后,可能进攻的方向和强度等,都在寒烽地评估值下。
八百人,设置了三百人伏击敌人。
这是寒烽反复掂量以后,分配的最大数值。
三百人如何能彻底消灭或者重创北线敌人一千余人呢?
敌人有一千一百余人,一个标准的步兵大队。
触发敌人改变战术的理由,必须足够强大。
那就是,南线的大规模进攻,日伪军顶不住了,催促他们增援,前后夹击。
所以,南线,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和压力。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选题。
当然,寒烽的野心也很大,他想一鼓作气,一口吃掉敌南北两路部队主力!
地形很好,复杂,便于伏击,也便于隐藏,总之,越是复杂的环境,他的透视能力和远眺能力,优势越大!
复杂,则难以观察对手,难以迅速做出决策,这样,寒烽军团将具有更充裕的优先发现和打击的优势。
寒烽布置任务的时候,讲述敌人两路兵力的时候,军官们都有些懵逼,在寒烽的保证下,大家才选择了同意。
其中,有一个伪军出身的,前义勇军人员,真诚地向寒烽提议,放弃这么危险的战斗。
他说,鬼子的战斗力,是义勇军的数倍,我们不应该藐视敌人。
寒烽没有时间耐心解释,但是说;“我们保证胜利,而且,损失很小!”
那人不相信。
他已经晋升为副排长了,忧心忡忡!
寒烽表扬了他,居安思危!
行动!
北面,三百人,分布在三个方向,一百人一个步兵连。
他们装备了寒烽军团缴获的敌人二十五支百式冲锋枪,威力极其猛烈。
从伪军那边缴获的驳壳枪五十把。
缴获的敌人轻机枪三十挺。
各种手雷,手榴弹,掷弹筒等。
还有全部重机枪七挺。
反正,火力足够了!
也计算死了敌人可能前进的路径。
为了绝对安全,寒烽还留下一个五十人的预备队,随时策应,封堵敌人。
寒烽早就给伏击部队军官们,讲清楚了北线敌人的位置和数量,可能发生的变化,对策等等,军官们,也必须在埋伏以后,向士兵和班长等底层军官讲清楚,力求每一个人都清楚。
寒烽带领四百余人,向南线敌人发起了进攻。
这个进攻,也是伏击式的。
在正面,设置了防线,在两翼,设置警戒线和预备打击兵力,自己,带领左翼的部队。
约定好了各种联系信号。
在没有步话机的情况下,战场即时联系,是个难题,寒烽就用军号的不同声音来代替不同的语言!
这是极其高明的措施。
日军有电报,旗语,电话线等,都适合大规模组织。
寒烽这边,更需要的是瞬间集结和联系,即时通知的方法,运动战,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用军号。
密码式军号!
简洁易行。
寒烽这边行动了。
他们的两翼,向前摸索中前进。
摸索是有方向的,密林和山地,令人望而生畏。
二百人防御线,全部隐蔽起来。
左右两翼,也前进一段以后,隐蔽起来。
真正的活动中心,是左翼的寒烽部队。
一百人。
寒烽监控着整个战场。
日伪军在缓慢推进。
先锋部队一百余人小心翼翼。
最尖兵是一些伪军向导和几个日军。
两翼也有展开的侦察兵。
日军太小心了。
尖兵和先锋部队相距五百米。
先锋部队后面大约五百米,有伪军的一个营,五百余人。
之后,才是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骑兵中队的联合部队。
滕谷将军,还在更南边的一个日军支队中,大约五百人,装备大量炮火,是决战的主力。
寒烽军在南线的目标是,迅速吃掉敌人的先锋部队,激怒敌人,再击溃敌人一个步兵营的伪军,将日军主力重创,造成南线日伪军的恐惧,必须求援。
为此,寒烽决定,南线的自己部队四百余人,将不惜一切代价!
战斗,必将是正面对决,所有一切的伏击和运动战,都是必要形式,最后,还是要拼搏的。
不能老是投机取巧。
等待着,等待着。
终于,枪声响了。
日军尖兵陷入了陷阱之中。
在复杂的山林中,日军想要发现前面的寒烽军团,很难,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
一阵激烈射击。
寒烽看得很清楚。
乱枪齐发,一个排的中国军队,将十几个伪军和鬼子的混合搜索侦查部队全歼!
鲜血横溢。
现场惨烈。
鬼子伪军尽管非常警惕,还是么能折腾几下。
寒烽伏击军队,牺牲一人,受伤一人。
这个排,是前进的,成功以后,立刻后撤。
后撤三百米左右。
日军先锋部队怒了。
他们立刻派遣少数兵力驰援,并且,用掷弹筒和迫击炮猛轰。
日军有两门迫击炮,六个掷弹筒,威力还是很大的。
寒烽伏击排撤退过程中,有三名战士被迫击炮击中,当场死亡。
还有两名战士受伤。
炮击以后,日军先锋部队的小分队到了前沿,发现了被击毙的血肉模糊的尖兵十六个人。
向先锋部队报告。
日军先锋部队的军官是一名中尉,大戈正男。
大戈中尉极其愤怒,一面汇报,一面下令进军。
他认为,中国军的反击和偷袭,是小伎俩,打一下就跑的策略,一定是跑远了。
于是,一百余人的日军为主力的部队,兵分三路,撒开了,向北方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