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是一个聪明人,作为一个草原上生活过的人,他明白一点,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他失去了军队和领土,还让明军俘虏了,唯一可以自保的,就是合作。
他这黄金家族嫡系血统,是十分高贵,在草原牧民之中有很强的号召力,不过也害怕明军忌惮这一点,有号召力不是?死人可就没有了吧?杀个精光,就不会怕后患无穷和野心家挟天子令诸候了。
所以,林丹汗也有很强的求生欲,他表示愿奉大明皇帝为兄,为天可汗,他将拿着传国玉玺、率领十几万军民,以蒙古帝国三十五代大汗的名义,向大明皇帝俯首称臣。
这酸爽,这风光和荣耀,那个皇帝不想要,那个臣子不想为皇帝做到?明朝文人讲究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死后名。”一个死了的林丹汗,可不会为大明帝国的皇帝带来这些。
所以林丹汗主动提出合作,为他自己,也为了木钟娜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
至于黄金家族的荣耀、大蒙古帝国的荣耀,他暂时顾不上了,他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荣耀可言。
这是一个血统决定一切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拼爹的时代,以大明为例,即使你立下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封为王,徐达、常遇春等生前封国公,死后追封为郡王,至于一字亲王,那是不可能的。
而皇帝的儿子就可以封为亲王,亲王的儿子可以继承,其它的儿子则是封郡王。
林丹汗作为蒙古帝国三十五代大汗,他归降之后,封一个蒙昏公、蒙古郡王都有可能,但考虑到血统稍差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都封顺义王,一个大蒙古帝国大汗,封为亲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当然,这个蒙古亲王,必须圈养起来,作为大明与蒙古帝国友谊的像征,他有身份有地位,吃好穿好,类似于北宋那般,搞一个百王院什么的,他终生不能回蒙古,甚至是死后也不可以回蒙古。
大明是在蒙元帝国的废墟上立国的,元朝的势力并没有被彻底的杀灭,而是北逃草原,继续打着蒙古帝国的旗号,在法理上,蒙古帝国依然存在,但是在林丹汗向大明皇帝跪地献出传国玉玺那一刻,他们是完蛋了。
这是一可以载入历史的事件,每一个人都与有荣焉,所以对于米柱上奏,所请策封林丹为蒙古亲王,内阁朝廷略一犹豫,还是同意了。
至于其它几大部,卫特拉部、土默特部、察哈尔部、喀尔喀部、科尔沁部、乃至东北的叶赫部,最多只能是贝勒,不能为郡王。
贝勒是东北、蒙古一些部落对首领的称呼,可以理解为小王,因为他是在大汗、汗王之下,对应大明,也是在亲王、郡王之后。
而建州女真,从米柱到朝廷,都不接受投降,也不接受议和,只有死战到底,直至一方灭亡。
米柱是有他的原因,朝廷也有,那就是冒犯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米柱和徐光启有了皇帝和朝廷的默许,他们的招降更加有力度和效率了,手下有兵又有野心的,自然想在大明那里谋一官半职,而那些老弱病残们,听说发路费和粮草回家,十分心动,他们不敢想可以在大明那里谋官职,只想回家,能回家就好。
明军一直在进行骚扰式进攻,但是他们也在营门之外宰牛杀羊,只要放下武器高举双手过去的,马上吃肉喝汤,然后成为光荣的俘虏一员。
在蒙古军大营,许多人饿得受不了,便往明军军营跑,一开始是偷偷摸摸,到最后则是光明正大的,不想死的,不想混的,就往明军军营跑,他们不知道带进军营之后是杀是剐,但至少是饱鬼,可以在营门大吃大喝一顿再说,两半天时间共有三万人来投,都是老弱病残为主。
蒙古军剩下不足十五万人,都是一些有想法,有野心或者负隅顽抗的,对于这一些人,明军也绝不手软,四天一到,立马发动进攻,不会留情。
在第三天下午,蒙古军营大哗,里面喊杀声冲天,双方在营里火拼,撕杀声、弓箭破空声,马蹄踏地声、惨叫声数里外可闻,双方都出动了骑兵,许多帐篷粮草被烧,浓烟滚滚,飘出老远。
原来是科尔沁部的四大万户长带领部民们准备起义,被马里卓图带人来抯止,双方一言不合,这就打了起来,双方现场火拼,打得十分血腥热闹。
本来马里卓图的联军占上风的,他们人多势众,压着科尔沁部打,眼看就要包了他们饺子,谁知明军突然出兵,五万骑兵齐出,压着他们打,蒙古人没有办法,只好撤兵以拒,他们这是眼睁睁看着科尔沁部的人撤退,然后投入大明军营之中。
科尔沁部大军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如同凯旋归来的大军,明军将士对他们抱以极大的欢呼声,欢迎他们弃暗投明,大家化解了一场争斗,既然没有争斗,大家就可以做朋友。
好一派和谐的场面。
科尔沁部在寨桑的带领下,百户长以上军官齐齐拜见了米礼义总司令,并向他交出了佩刀,以示臣服之意。
米礼义任命寨桑为科尔沁军分区司令,手有有四大万户,同时也归明军领导和调征,寨桑的级别为师正,与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平级,他们私下作了规定,蒙古人的最高军衔暂时为师正,可以管辖多个师。
米礼义并且向寨桑保证,将会推举寨桑为贝勒,依旧管理科尔沁盟,并且归还他的部民和牛羊。
寨桑率部往京城方向遥拜,以长生天和佛祖的名义,尊朱由校为天可汗,杀白马、黄牛、黄羊三牲献祭,决定生生世世,效忠皇室,矢志不渝。
他们这是将对林丹大汗的效忠转移到了大明皇室身上,这种以长生天和佛祖名义发下的誓言,是有很大约束力的。
对于他们现在来说,什么蒙古人的荣耀和传统,什么都是假的,现在连黄金家族的林丹汗都降了,他们在这里死杠死撑,又有什么意义?
在草原上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活着才是第一的硬道理,你为活着而作出的一些妥协,无损武士的荣耀。
他们科尔沁部现在正式订下盟约,在长生天和山河之神的见证之下,效忠大明皇帝,向大明交纳赋税,成为了大明民族的一员,他们上上下下都感到了光荣。
明军也拿出了极大的诚意,原以为明军会收缴他们的武器,并打乱重编的,并往军中大量派遣军官和密探,这一切没有,都没有,这让寨桑觉得,人家大明是真心实意接纳他们,像大明人一样生活,这是许多蒙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想不到居然是在打败仗之后实现,许多人觉得像梦一样,这是啥世道?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流浪游荡,而是为了生活,这里的水草吃完用光了,又去寻找新的草场,在这过程之中,很容易和别的部落因为草场而引起冲突,平安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蒙古人也不例外,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刀头舐血的日子。
向大明皇帝效忠,就不可以每年南下打秋谷,只能用牛羊换,反之,大明也不会每年春天北上执行烧草场、减丁等政等。
特别是减丁政策,犹其为草原人所痛恨,成吉思汗的爷爷,就死于金人的减丁政策,金军每年春天北上,掳走蒙古妇女,杀死高于车辕的蒙古人,所以金人与蒙古人的仇恨是化不开的,后来蒙古人得势,对付金人也是赶尽杀绝,不留余地。
所以科尔沁部落的人,成功成为了大明顺民,他们高兴得像是过年过节。
许多人忍不住亲吻米礼义总司令、徐光启大人的脚尖,把洁白的哈达放在了他们的脖子之上。
徐光启进士出身,曾在翰林任庶吉士,但他并不是顽固不灵的儒门文人,他信的是天主教,教名叫保罗,他对于
西学、天主教神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等领域都有研究,
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夜晷图说》、《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这种经历,让他视野宽广,可以做到兼收并蓄,在制订政策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并不岐视蒙古人、与米柱的政策相呼应,真心的希望蒙古并入大明,并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在制订政策,许下条件方面,犹为宽宥,让寨桑他们和牧民看到了希望。
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朝廷原本政策,乃是杀光漠南蒙古人,干掉了他们,就没有了威胁,但是徐光启和米柱认为,杀光了漠南蒙古人,只会便宜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人,让他们兼收他们的部民,占领他们的草场,迅速的强大,成为大明的威胁,他们现在计划,用漠南蒙古去征讨漠西和漠北蒙古,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