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感叹也发生在庆寿寺中。
“若朱允炆继位,那将国不将国啊!”姚广孝放下茶杯看着面前的张玉说道。
张玉是元朝旧臣。官至枢密院知院,元亡后随元顺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才归附明朝。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张玉参加捕鱼儿海战役,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后升任安庆卫指挥佥事。随后又跟着蓝玉征讨远顺、散毛诸洞。
洪武二十四年时张玉驱逐犯境元军,一直追击到鸦寒山,后被调往燕山左护卫,仍任指挥佥事,隶属燕王朱棣麾下。
张玉又是元朝旧臣又曾经是蓝玉的属下,按道理来说,朱棣应该对他非常厌恶才是。毕竟不管是旧元还是蓝玉,都是朱棣非常讨厌的物事。张玉又偏偏又粘上了这两点。
然而朱棣跟张玉一交流之后。立刻觉得张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后更是将张玉引为知己。而张玉也投桃报李。对朱棣非常的忠诚。
由于张玉人生经历十分的丰富。他比朱棣大了整整17岁。而且在元朝还当过枢密院知院,眼界自然是没得说。
只用了短短的时间。他跟姚广孝的关系就变得异常亲密了起来。一个是朱棣手下的第一智囊,另外一个则是朱棣最信任的将领。看着两人搞好关系,朱棣也自然是喜闻乐见。
“是啊,少主国疑!”张玉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什么事情都见到过。在他眼中朱元璋恐怕是昏了头啊。放着年富力强的朱棣不立。反而将目光放在朱允炆身上。这简直是朱元璋这一辈子中走的最臭的一步棋。
“现在陛下有65岁了吧?他是天厉元年生的到现在已经是洪武25年了,经历过无数灾难,创立这么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一生堪称辉煌啊!可到这个岁数了,精心培养的太子却一命呜呼!真的是天不遂人愿啊!即便是掌握天下人生死的帝王,面对这种事情也只能无能为力呀!前日我与大王闲聊,谈起了陛下,大王说陛下依旧精力充沛,完全就不像一个65岁的老人!”姚广孝没有继续谈论朱允炆,而是谈论起了朱元璋。
“老来丧子,这种事情不管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悲痛欲绝的事情,陛下虽然是九五至尊,但他始终还是个凡人!面对这种打击他还能撑多久,始终是个未知数!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最迟明年!他就要开始动手为朱允炆铺平道路,因为他年纪实在是太大了,也实在是等不了了!”张玉表情严肃的对着姚广孝说道。
“你说的没错,可是一旦对蓝玉动手,势必要造成朝堂之中文武失衡!文官势力必将做大,而武将那边一时半会儿没有领头人,根本就没法跟你文官进行对抗。而为了压制住一家独大的文官,陛下势必要让朱允炆依仗大王!以大王为依靠与文官做斗争,然后同时培养武将一系中新的领头人!最后重回武将藩王和文官!三方势力平衡的格局!”
“可你确定这权利一旦放出去,你有把握收得回来吗?朝堂上的那些文官哪一个是好相与的?我们既然能够猜出来陛下想干什么?他们何尝又猜不出来呢?,而且他们距离陛下更近,且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怎么会放过独揽大权的机会!”
“世间最厉害的杀人方法叫做时间,陛下已经65岁了!而他们呢?年富力强,后继之人源源不断!他们有的是时间拖下去。他们也有本事把好事变坏事!”
“五年不行那就十年,陛下南征北战受了那么多伤,而且每日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再加上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他还能撑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他们只需要在朝堂上打压武将,防止新的平衡形成就可以了!”
“再然后便更加简单了,一旦陛下驾崩。新君继位!但新主尚幼身边又是团结一致的文官。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就不用多说了吧!”
说完姚广孝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润了润喉咙。
而坐在对面的张玉,只是苦涩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事不用说,那就是朱允炆一登基,他身边的那些文官们。绝对会围在朱允炆身边。劝告朱允炆削藩。同时隔绝朱允炆的信息渠道。挑拨朱允炆与藩王的关系。到最后一举毁掉朱元璋好不容易一手建立的藩王武将文官相互制衡而皇帝居中调和的游戏规则。最后形成文官一家独大的姿态。
而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变成南宋那个模样也为时不远了。
张玉并不是讨厌那些文官,他知道这些文官中有不少的忠良之士。有才干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而那些武将和藩王也不都是什么好人,要是没有文官的制衡的话。就比如说蓝玉,虽然两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字,但张玉对蓝玉没有什么好印象。
这个家伙的所作所为在哪朝哪代都是要砍脑袋的。不管是重兵攻打自己的国家的关卡,还有侮辱北元王妃,还有培养死士私自收养义子如此等等。可以说的是丧心病狂。
要知道朱高炽搞个亲卫营。朱棣就紧张的不行认为朱高炽要造反。而朱高炽可是朱元璋的孙子啊。而蓝玉跟朱高炽可不一样。他是手握重兵的大将。跟朱元璋的关系可不如朱高炽那么的紧密。
蓝玉这样搞足够被那些大臣安一个蓄养死士意图造反的罪名了。
你说说就这号人物,朱元璋能信得过吗?而且在中国古代。那些没有制衡的武人集团对国家的伤害实在是太深了。
从唐末一直闹到宋朝。为了制恒这些武将。宋朝选择了文贵武轻的执政思路。疯狂的打压武将而抬高文官。
结果这个宋朝变成了中国史上最窝囊的一个朝代。阿猫阿狗都可以压着他打。而那些文官们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并没有付出相等的义务。别说治理国家了。这些家伙天天就在挖国家的墙角。
整个宋朝时,老百姓起义不断。几乎是三天一小反5天一大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