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秦国大军出征在外,已经快九个月。
秦军正式接管城阳城之后,治粟内史萧任从各地调集了大量粮食,用于城阳的赈灾工作。
由于战事还没有结束,所以秦阳干脆安排了秦军中一名名叫李玉成的将领兼任城阳城太守的职位。
按照老太尉王翦的说法,李玉成善守,精于政务,很适合作为目前情况下的城阳太守。
秦阳从善如流,让李玉成任城阳太守,兼任城阳驻军将军。
大军东征,剩下四万人马防守城阳。为了更快收到前线的消息,秦阳和王翦也选择搬到城阳暂居。
虽然城阳已经归属秦国,但城中还是有不少楚国人敌视秦国人。为了安全起见,秦阳和王翦一起住在城阳东面,一座大庄园里。
据说那原本应该是城阳太守田顺的家族产业。
现在田顺攀上楚王,随着楚国大军,一路返回寿春。据说,楚王准备任命田顺当御史大夫兼任寿春令,让他主管楚王复国后的肃清叛逆问题,同时将寿春城的治安和防务都交由田顺负责。
田顺这一次可以算是一飞冲天,城阳这座城里的财产,他是十分大方的选择了放弃。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城阳城也开始了降雪的日子。
左右无事,秦阳今日睡到日上三竿,才勉强醒来。
在婢女的服侍下,洗漱吃饭后,秦阳独自闲逛,见到了正在后院亭子里独自下棋的王翦。
秦阳乐呵呵地凑过去,和王翦在棋盘上厮杀起来。
这段时间,秦阳只要闲着无事,就和王翦约在一起下棋。
虽然秦阳经常被王翦杀得片甲不留,但还是十分喜欢在王翦摆谱的时候凑上去找虐。
秦阳和王翦住进城阳的时候,李玉成十分机灵,买了二十几个没东西吃的少女,将她们洗漱培养一番,就送到庄园里给秦阳和王翦当起丫鬟使用。
秦阳大致询问了一下这些送过来的女孩,得知她们大多都是已经父母双亡,或者因为家中没食物,被赶出家门自寻生路。
在问过王翦的意见之后,就把她们都留了下来,除了日常洒扫工作,就是负责伺候秦阳和王翦的日常起居生活。
这会儿秦阳开始和王翦对弈,就有两个乖巧的女孩过来,点燃小火炉,为秦阳和王翦煮上一壶香茗。
另一个女孩则主要负责盯着炭火,在暖炉温度下降时,要负责朝炉里添加木炭,让暖炉保持热力。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虐,秦阳的棋力也渐长,就连王翦也夸赞秦阳的进步。
经过半个时辰的厮杀,君臣两人的这一盘棋正是到了胶着的时候,一个御林军将士,却是匆匆从前院走了过来。
带着一身的雪花,这名御林军将士对着亭子里的秦阳施礼道:“启禀大王,咸阳有您的书信,通过六百里加急送了过来。”
秦阳“哦”了一声,向旁边伸出一只手掌,眼睛却还是盯在棋盘上。
依照秦阳的计算,这一盘如果不出差错,自己应该能和王翦打成平手。这是君臣二人对弈以来,秦阳第一次能在王翦手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负责在一旁管理暖炉的女孩从御林军侍卫手中接过一支儿臂粗的密封竹筒,转身恭敬地放在秦阳的手掌上。
“老大人稍待,寡人拆个信。”
王翦拂了一下自己颌下的长须,笑呵呵地示意秦阳自便。
拔出随身的匕首,揭开竹筒上带有暗记的油蜡,将竹筒内嵌的盖子拔开,秦阳从里面倒出来一份淡青色的信纸。
看到这份信纸的一瞬间,秦阳脸上的笑容就再也无法抑制。
他放下竹筒,小心展开卷起来的这一叠信纸,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娟秀的隶书小字。
逐字逐句阅读,越是往后看,秦阳脸上的笑容就越是缠郎。直到最后两张信纸上,见到两个小小的,漆黑的手掌印。
秦阳就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
他蹭的一下站了起来,拿着手中的信纸对王翦说道:“老大人,这是寡人的赵夫人给寡人写的信。”
“瞧见没?”秦阳单独拿出那两张印有手掌印的信纸,展示在王翦面前,十分兴奋地说道:“这是寡人的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秦阳喜获麟儿,在场的人在王翦的带头下,向秦阳施礼表示恭贺。
王翦笑呵呵地恭喜道:“大王再添一子一女,是我秦国社稷之福。”
秦阳也是笑着颔首,对王翦说道:“您不知道,寡人出征之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两个还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
“现在好了,两个小家伙终于平安诞生,寡人一直悬在心头的一块巨石,也总算可以放下了。”
“那大王可曾为这两个新诞生的孩子取下名字?”王翦开口提醒。
秦阳一拍脑袋,一脸懊恼道:“看看寡人这脑子,竟然把如此重要的事情给忘了。”
想了一下,秦阳对身旁的侍女吩咐了一句,“笔墨伺候。”
其中一个侍女就连忙冒着大雪,朝着书房的地方跑去。
片刻功夫,那侍女去而复返,手掌端着一个盖着锦缎的木盘子。
秦阳掀开锦缎,将里面的文房四宝一一摆出,王翦亲自动手,在一旁用温水替秦阳化开墨汁。
秦阳一手抓着宽大的袖子,一手拿起毛笔沾了沾墨汁,沉吟了一下,在纸上写下“赵若曦”这三个字。
“姑娘嘛!就是这个名字了。”秦阳将纸上的名字向王翦展示了一下,然后另外换了一张干净的纸张,用镇纸将纸张压平摆好。
这才重新提笔,在犹豫了几下后,提笔在纸上写上“赵成业”三个字。
一旁的王翦,看着三个大字,默念了几声。
这一刻,宦海沉浮多年的王翦,似乎已经从秦阳写下的这个名字中,体会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
随着年岁渐长,王翦也已经开始在安排家族的后路。
虽然在他离开朝堂之后,家中依然有儿子王贲在朝中任职。
但在王翦看来,儿子王贲虽然在打仗的本领上,勉强学得自己八分真传。但在宦海生存的本事上,王贲的眼光却是有些不够长远。所以王翦这些年和儿子书信往来,都是写满了自己对朝堂的各种看法,就希望王贲看后,能够有所补益。
直到现在,王翦看到秦王为新生的小王子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心中已经暗暗有了计较,一旦自己不久于世,自己心中的推断就必须告知自己的儿子王贲。相信到时候,哪怕自己不在了,王家靠着自己的这个推断,也能再保两代人的富贵安康。
至于两代人之后的事情,王翦只能交给老天爷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