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孟季白的顺利回返在百姓当中快速的传扬了出去。
在秦阳的示意下,龙影衙门的探子在暗中推波助澜,直接把孟季白往为国为民的英雄上面推。
而在大朝会上,得到楚王熊负刍亲笔信函,承诺会如约履行朝贡的秦阳,更是不吝对孟季白的赞赏。
孟季白之前只是一个公乘爵位,秦阳斟酌再三之后,决定对将孟季白的爵位连升两级,提升为左庶长。
面对朝臣的疑问,秦阳十分直接的将楚王在协议上所承诺的岁币贡品直接让田安乐在紫宸殿的大殿之上宣读出来。
随即便向众臣发问,“诸卿不要忘了,之前熊负刍已经杀了寡人的一名使臣,冒谦。”
“可孟季白贵为九卿之一,为了使楚王熊负刍在协议上承诺的岁币贡品不被楚王耍赖,亲自要求出使楚国。”
“千里迢迢到寿春城,让楚王熊负刍写来了亲笔信函,承诺了协议上的岁币贡品。”
站在高台上的秦阳猛地一挥织金龙锦袍的长袖,对着群臣朗声道:“如此贤能,忠勇之臣,寡人哪里又会吝惜这左庶长一爵位?”
“寡人就是要告诉诸位,像孟季白这样为我大秦不顾一切的人,寡人会将其始终记在心里。”
“更不会吝惜对于他的赏赐。”
说着秦阳亲自手下高台,走到孟季白眼前,伸手抓起孟季白的左手,将其高高举起,面对众臣朗声道:“愿卿与孤王共同见证,这大秦即将开创的盛世。”
这一瞬间,群臣震惊。
孟季白得了秦阳这么一句话,只要孟季白家中不出现谋逆等大罪,秦国在一天,孟氏家族就能富贵一天。
一旁的萧任却是微微一笑,心中对于秦王千金买马骨的手段了然于心。
之前有了一个冒谦,却被熊负刍杀掉。
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又马上立起了一个孟季白。
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只要忠于大秦,敢为大秦效死,那么大秦就不会亏待于他。
萧任可以想象,等秦王的这番话传扬出去,对于秦国的官吏,甚至百姓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今后秦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孟季白出现,他们将秉承秦王的意志,或建言献智,或出使四方,或征战天下。
只要秦王始终实践今日的诺言,那么这些人就会不断涌现。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对秦国的付出,都会获得秦王丰厚的回报。
朝议上的事情,也确实如萧任所预料的那样,不久之后就在秦国掀起了一场为国效忠的热潮。
…………
大朝议在秦阳颁布对孟季白的丰厚赏赐后结束。
随即而来的,就是秦阳正式出咸阳东巡各地的日子。
这一天一早,早就接到命令的萧任,叶腾,还有龙影衙门的两位千户,以及一干内侍和宫女,都已经在宫门外,静静地等待着秦阳和他的亲儿子赵成业的出现。
虽然儿子冠了别人的姓氏,始终有些别扭。
可他们父子二人却是篡了秦国的整个天下,两相比较,似乎姓赵还是姓秦,也就不再那么纠结了。
卯时末,秦阳骑着骏马,将儿子赵成业放在自己的马鞍前方,父子两人就这样在内侍的牵引下,缓缓地走出了王宫。
霎时间,等候在外的三千御林军,数百龙影卫,以及随行的朝中大臣,还有宫女,内侍等纷纷向着秦阳和秦阳的儿子赵成业躬身见礼。
这么多年来,随着扶苏长公子不断被派往地方任职,其他公子也相继被委派到秦国各地任职。
咸阳上下人等,大家都心知肚明,公子扶苏和其他几位已经成年的公子,估计很难从秦王手中接过王位。
毕竟秦王如今不过四十多岁(其实秦阳的真实年龄却是只有三十岁出头),还是属于年富力强的阶段。看这样子至少还能再掌控秦国的权柄几十年。
而长公子扶苏,却也已经三十岁,真要等到秦王驾崩,只怕长公子扶苏也已经垂垂老矣,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接管这个兴盛蓬勃的大秦国。
至于另外几位成年的公子,不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至今依旧只是一个公子的身份,未得任何封赏。
要么就是干脆喜欢其他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能够成为人君的样子。
现在看来,唯有依旧留在秦王身边,母亲还是秦王现任王后的赵成业公子,或许有可能在秦王驾崩之后,接管整个秦国。
让众人免礼之后,秦阳率先下马,随即又把儿子抱了下来,这才登上了早已为秦阳和赵成业准备好的马车。
这是一架由八匹骏马拖拽的大型马车,车厢都是夹了铁皮,确保坚固和安全。
车厢内部,更是可以放下一张一米八的双人床,可以供秦阳和随行的王后或者妃子一起休息。
双人床前方是一道用于遮挡隐私的黑色幔布,幔布前方则是三个裹着兽皮的软座,分置于车厢两侧。
软座中间,则是一张可以侧翻收起的矮几,一旦秦阳需要用餐或者看书批阅公文的时候,就可以将矮几放下来,用于摆放东西。
赵成业长这么大,除了跟着赵楚楚到娘家,就几乎没有去过其他地方。
这一次能够跟着秦阳到更远的地方去,可是把赵成业给高兴坏了。
一上车,赵成业就开始揪着秦阳问东问西,不断询问他们会到什么样的地方去。
秦阳实在被闹腾得受不了,只能赶紧吩咐随行的田安乐,到后面的马车把红霞给叫了过来。
有了红霞陪着赵成业,秦阳这才松了一口气。
等所有人都准备完毕,田安乐又跑过来请示。
秦阳让红霞和赵成业做好,就对马车边上的田安乐吩咐,让他宣布起行。
长号,鼓声相继响起,随即秦阳浩浩荡荡的出巡队伍终于开始动弹起来。
一路走过走过咸阳的数条大街,在百姓的呼喊声中,东巡的大队人马,开始护送着秦阳的车驾从咸阳东出,正式巡视秦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