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三龙同朝
文华殿里发生的事情,根本瞒不住武英殿里的老朱和朱标,朱雄英跟前的人都是他们安排的,自然也就更加不需要觉得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老朱乐呵呵的,放下手里的奏折,“以前总觉得雄英天资聪颖,就是不喜欢琢磨一些事,总想着当个工匠。现如今再看看,俺孙儿到底是俺孙儿,天生帝王心思。”
朱标就不置可否,很平静的说道,“俺一直不担心那孩子,他就是现在去观政都成,他心思不比一些大人少。就是现在没心思在朝政,过几年不管如何压着他去观政。现如今朝廷好了不少,不用那孩子小小年纪就管那些事情。”
听到朱标这么说,老朱也沉默下来。
当年他虽然占据了应天府,但是那也只是一方诸侯,甚至还不是最强的。所以他前几个儿子,都要学些本事,小小年纪的都不能闲下来。尤其是他的长子,更是要早早的就做好随时接班的准备,确实不能像寻常孩童那样。
老朱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好,你让俺省心,你儿子也好,撑得起家业。哪让伱们是俺长子长孙,只能撑起来家业,不能安逸。”
“爹,俺觉得这般挺好。”朱标一边圈了一行字,一边说道,“俺喜欢这些,俺起码无需操劳,不愁吃喝、前程。俺儿子也好,大的以后当皇帝,小的几个以后当王爷。旁人想要到俺家,都没那个福分。”
这些也都是事实,虽然看起来小小年纪的就需要学习很多东西,看起来也没有童年一般。但是比起寻常的百姓家的孩子,朱标也好、朱雄英也罢,也少了很多烦恼。
想起来了什么,朱标说道,“雄英那头还是要让他娘好好教教,就惦记着大船。许了他水师之后,他就惦记着水师的事情。那可不成,水师才多少事。真要是不成,许他其他几卫,让他当个大将军过过瘾。”
提到这个老朱也犯愁,“俺也有这些心思,那孩子就是想着水师了。给他在北头弄几个卫,想来也就不会全把心思惦记着水师了。”
老朱和朱标有这些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在他们看来,朱雄英就是想着要当将军、领兵。所以这两年对水师异常热情,好像都有些‘舍本求末’了。
关心军事是好事情,但是皇太孙不能只关心水师了,岸上的这些才是核心。
“让娘给了绣个大纛,绣个朱大将军的旗号。”朱标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过两年要打辽东,还要将北元给收拾。俺那个将军儿子,过两年放弃北平,让老四带着巡边。”
老朱一听就乐了,说道,“寻常孩子能糊弄,那孩子难说。他什么不懂,真要是那般逗他,他就敢领着大军出征。俺和你娘也说过,就是给你们惯得太厉害,没了规矩。”
朱标就无语了,抬头看着老朱,“都说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俺以前还好,雄英打小就不哭。真要说起来他嚎一声,怕是不成。”
老朱就一瞪眼,不乐意了,“雄英本就是不哭的性子,真要哭了那必然是大事!”
朱标就更加无语了,他算是偏心的,也算是宠溺朱雄英的。但是相比起爹娘,朱标觉得自己好了太多。
老朱尤不甘心,有些警告的意味,“雄英不是不识惯的性子,他惯不坏。到时你那几个不成器德尔弟弟,年岁也不小了,还不如雄英懂事。”
提到这个,朱标就乐了,“还说雄英不喜欢琢磨人心,他做事多坏?坏事都推到俺和他娘跟前,他是不好去管他的叔父,可是那一个个的,他哪个不敢管?”
听到这些,老朱也乐了,“他也为难,叔父不好管,辈分到底不够。俺在、你也在,俺两个每个拘束,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他能去罚他的叔父?”
说完这些,朱标就乐了,“老八几个的母妃去坤宁宫请罪了,俺娘也不惯着她们,都给罚了一通。俺们要是敢管教雄英,娘肯定要找俺麻烦。”
一个小太监这时候忙不迭的入殿,跪下说道,“启奏陛下、启奏太子殿下,皇长孙殿下在殿外求见。”
“宣。”老朱乐呵呵的,笑着说道,“让他进来,俺考校他。”
朱雄英迈步进入武英殿,手里拎着几份奏折,“祖父、爹,俺看了折子,鸡毛蒜皮的事情俺可不做,俺不是知县。俺仔细想了,整顿吏治不只是要用重典、要让那些人怕。除了怕,还要监督。只是杀人,那治标不治本。”
老朱就笑着问道,“不怕有人说你是暴君?”
“开国皇帝杀人、开国皇帝定的规矩,和太宗皇帝、高宗皇帝有什么干系。”朱雄英就不理解了,理所当然的说道,“俺就是有样学样,俺又不是嗜杀的人。”
老朱立刻指着朱雄英,说道,“你当不了高宗皇帝,俺不喜欢高宗、仁宗。等俺要走了,先给你把庙号、年号都想好。”
朱标就乐了,也凑趣说道,“爹的庙号这些都有了数,俺也差不离,也就是雄英难说。真要是太祖皇帝杀人,那确实和俺没干系。”
朱雄英忙不迭的点头,说道,“爹,俺觉得小案子可不成。得找一个大案子,一下子杀的百官胆寒、天下皆知,要不然就没了震慑。”
朱标看着朱雄英,说道,“哦?说说为何?”
朱雄英就解释说道,“还不是两宋对文官太好,再者就是蒙元荼毒,现在当官的都贪,风气确实不太好。一下子扭转过来,也不大现实。狠狠的杀一批,让那些人知道怕。在他们怕的时候,朝廷的法制也要跟上。”
朱标不置可否,只是有些担心的样子,“那你就不怕杀的太狠,杀的读书人不愿为官?”
朱雄英就很淡定,说道,“辞官也好,俺准了,朝廷离了那些人还是要转。他们想要辞官,俺肯定准。让人查查底子,想要回去荣养,真要是清官倒也没事,不是清官就去昭狱、菜市口走一遭。”
朱标就乐了,语重心长的说道,“恩威并施才好,不能只是一味杀。”
朱雄英也忙不迭说道,“爹,俺想着等到朝廷宽裕了,给百官涨涨俸禄。旁的不说,官服总该是朝廷制。”
老朱和朱标顿时不说话,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给百官增加俸禄他们可舍不得。至于说官服,真要是朝廷分发官服,那也不太好。让那些官自己去制官服,他们穿着也仔细。
要说抠门方面,苦过来的老朱,和小时候知道乱世模样的朱标,那是真小气。相比之下,朱雄英看起来就要大方很多,虽然很多时候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朱标这个时候就说道,“这两年得找个大案子,是该震慑一下百官了。好些人当了官,不是想着造福百姓,不是想着圣人教诲,只是想着升官发财。”
朱雄英就很平静的说道,“这也是常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些人当了官,有些是有抱负,有些只想着光耀门楣、升官发财。俺还真不怕没有读书人可用,越往后越不怕。”
老朱就笑盈盈问道,“你的杀性和你爹一样重,怎么就不怕寒了读书人的心?要知道外头都说俺是独夫,吵着要和两宋一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朱标不乐意了,抢着说道,“俺杀性重,还不是随了你。”
老朱对于这个评价,只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儿子杀性重是好事,才刚刚打下天下没多久,要是太软弱了可没办法治理好江山,也没办法震慑住那些骄兵悍将。
朱雄英这时候就说道,“现在是有好些人还惦记着蒙古人,对俺大明还没有多少心思。有着个几十年、百年,有着两三代人,那些人骨子里就该是咱大明的人了。现在有了太平盛世的样子,只要日子过好了,百姓就念着大明的好。”
老朱更开心,问道,“怎么就有了太平盛世的样子了?蒙古人还惦记着南下,辽东还没有收回来,时不时还有些叛乱,怎么就太平了?”
“祖父,俺又不是什么都不懂。”朱雄英很无奈,说道,“俺们现在就算是打仗,都是去打旁人。就算是北边有些蒙古人扰边,也就是小打小闹。大明境内,都多久没打仗了?!俺们在打别人,说明大明强,这个浅显道理还能不明白!”
朱标也乐了,说道,“没工夫和你瞎扯,你要盯着李善长就盯着。他要是开了窍就给他一个好些的结局,他要是不开窍,也莫要心慈手软。李善长,他身份不同。”
坐在龙椅上的老朱就有些沉默,李善长可以说是他的智囊。但是在打下天下之后,说不定就要有兔死狗烹的结局了。
他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李善长要是真的不开窍,或许真的只能让老大心狠一点了。李善长不是徐达、不是常遇春,那样的人用起来也是麻烦事。
朱雄英就明白了,虽然他不出现在朝堂上,可是对于朝政还是有影响。有些事情或许他出面,也是更加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