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依太傅所议。”
刘协刚要让尚书们将策书与诏书写好,之后再交由自己盖印,却没想到多年未来过崇德殿的蔡邕出班道:“臣蔡邕请奏,以车骑将军、济阳侯何苗任南阳郡太守。”
还未等刘协询问,袁术就跳了出来。
“伯喈公还未入职便急不可耐了么?将二千石大员私相授受?他何苗既无孝廉,又未得贤良方正之举荐,身上更无特科,如何以这个年纪就出任一方?”
袁术这一开口,其他朝臣都不敢出言,要赞成还是反对,得看太傅如何抉择。
“此言差矣。”卢植站了出来反驳袁术,接着又对天子说道:“臣卢植附议伯喈公之言,请以南阳太守之职予何苗,敛何进之尸骨葬于乡中,照拂家中子侄。”
卢植知道学生昨夜未回府中,知道其兄弟三人应该是出了城,恰逢好友举荐何苗,他也跟着出言驳斥袁术,这也算还了何苗人情。
“二位还不是三公呢!任一郡守之事还需请公卿决之,得太傅首肯。”
“放肆!”
坐在殿中的袁隗起身就骂了自己侄儿一句。
“朝堂之上,岂容一小儿放肆,还不出去!”
袁隗这句话是表态了,明着告诉朝臣,何苗年纪尚幼,不得堪此重位。他的确不想何氏一族执掌这个位置,何进既死,下一步就是宜家灭族了,更何况皇帝也是这般想法。
等袁术出殿后,袁隗又说道:“不过后将军此言也不无道理,南阳郡险要,不说其离京师就一隅之隔,就说此乃先光武龙兴之地,需遣一守成持重之人为之。”
袁隗的话一出,朝臣纷纷附和,只不过声势不显,没有一两个说得上话的人物。
如今的三公就只有董卓一人,黄琬虽得升官,可其人还在豫州呢。
袁隗瞟了一眼董卓,见董卓不为所动,又在朝臣扫视,想找出一二个够分量的人来。
“臣附太傅议。”说话的人是太中大夫杨彪。“南阳太守张咨素无错处,怎能轻言换之?”
朝中除了袁氏外,分量最重的门阀士族就数弘农杨氏。杨氏也是三世三公,并不比袁氏差多少,其祖杨喜为高祖时赤阳侯,先祖杨敞不仅为相,还与太史公结为亲家。故杨氏为士林之魁首,其声名比袁氏更甚。
袁隗很意外,袁杨二氏一直有对抗之势,今日怎会出言帮助自己呢?张咨乃颍川士人,与袁氏更亲近些,袁隗从南阳太守离任后就已经注意培养张咨接任自己。
朝臣们见杨彪也支持袁氏,议论反对蔡、卢的声音就更大了。
此时朝中唯一的三公,刚从司空升任太尉的董卓出声了:“臣倒是更赞同二位尚书之见,大将军乃被阉宦所害,回乡中安葬也合清理,何苗以车骑将军之位接任南阳太守也合朝廷法度。朝廷应善待有功之臣,善待宫城之后。”
若袁术还在场,那他一定会开口反驳,可袁术已经离殿,已听不到董卓说的是什么。
董卓凶名赫赫,甫一入京就行废立之事,现在正是声势鼎盛之时,他一开口,朝臣们马上就闭住了嘴。杨彪察觉到袁隗与董卓之间的微妙,也入朝班,不再开口。
董卓有一定要支持蔡卢的理由。首先蔡邕是自己人,而等王允入主尚书台后,卢植也会是自己人,且卢植与他都是边地出身,有天然的亲近。
但更重要的是,杨彪竟然开口支持了袁氏。按董卓与贾诩所谋,既决定了不能跟在袁氏后面一辈子,那就要做出应对。
洛阳周围的军权已呈二分之势,董卓现在拿到手的兵卒已经是极限,多的不仅掌控不了,也养不活,还会引人忌惮。
如果再要与袁氏抗衡,就必定要引入新的力量入局。王允蔡邕两人入尚书是一招,举荐袁氏门生任州郡又是一招。前者是保证袁隗不能蒙蔽朝政,后者是将其他人的目光引向袁党。
但这还不够,没有基础,那董卓的这些应对只会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拉杨氏入局,以杨氏的声名对抗袁隗,用杨氏门生填充高楼中空出的梁柱和基石。
但董卓没想到自己还没联系杨氏,杨彪就与袁隗眉来眼去了,所以他不得不组织这两个大族家主的提议,顺便试探这两方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
其实杨彪并没有与袁隗阴结,他以为的是袁董二人亲密无间,袁隗提拔董卓,董卓举荐袁氏门生,且昨日废帝之事,能站在朝堂上的人,不会不知道董卓身后站的是谁。
再加上董卓西军与并州军昨日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而袁氏却没有任何反应,反而是袁绍和其爪牙离开了洛阳。这就更误导了杨彪,他还以为董卓与袁隗已经将洛阳内外的兵力瓜分地干干净净,准备谋大事了。
而杨彪虽有父祖之荫,可眼瞅着快到五十,却还未入三公。杨氏门生虽多,也有声名,却没有足够的权位为学生谋取有分量的官职。所以杨彪才附和袁隗,以示自己愿以袁氏为首之意。但董卓与袁隗一有分歧,他就知道了这对师生面和心不和,杨氏还有机会,遂又退了回去。
董卓发声,袁隗与杨彪又不言语,朝臣们也就没人出来反对蔡邕卢植的提议。
“臣以为太尉之言甚对。”蔡邕和卢植异口同声地说道。
刘协见没人反对,也就开口让尚书台制策书。
皇帝本以为今日的举荐就到此为止了,却没想到袁隗又开口了。
“臣举荐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陛下以为然否?”
出工不出力的杨彪喜从天降,就如先祖杨敞般,神仙打架,却让自己占到了便宜。
陛下以为然否?
袁隗这是在告诉其他人,自己是在问皇帝,不是在问你们的意见,这份人情,只有袁氏能领。
“臣附议。”董卓坐在座位上,出言附和自己的师相。
刘协说是天子,却也很害怕董卓。这位三公昨日将自己的兄长废黜,又让自己登基为皇帝,其过程中的凶相都映在了自己的脑中。
见太傅与太尉都有此意,刘协也不能不同意。
朝中发生了如此大的人事变动,且董卓与袁隗之间的针锋相对也被某些人看在了眼里。那些本来有本奏的朝臣都不敢在这个场合发言,避免引人注目,只能等着下朝后,由辅政的袁隗再一一翻阅自己的奏章。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既然没有人想在朝会上发言,这个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样草草落幕了。
退朝后,朝臣们各自退走,有官署的入官署办公,无事的回家休息,昨日抢掠的西军也在董卓的敕令下收敛了些,只待午后再行抢掠。
“仲颖,你且过来。”
朝臣都退走后,殿中就留下了权势最甚的两人。袁隗叫住自己的学生,准备问他几句话。
“你是否都想好了?”袁隗的脸上挂着微笑,眼珠上却附着(zhuo)着一层凶芒。
“学生跟了师相这么些年,自然也学到了些东西,若无三思,学生昨日不会应师相所求。”
废帝的事情是不能拿在明面上来说的,虽然这崇德殿残破,但两人对汉室却还有敬畏,只是并不多,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可能是敬畏,也有可能是他们身上官职所带的体面。
“仲颖可知这三公之位的珍贵?”
董卓只是个县尉之子,他这样的出身想企及到三公之位是很难的,董卓自己也明白。可他却并不认为身上如今的太尉之职,是靠袁隗施舍而来。
“学生不如师相,学生想登这种高位,只能拿性命来搏。”
“你以为...”
袁隗刚要发怒,就被董卓打断。
“学生忝列三公,所求不过是光耀门楣,为子孙后代搏一个富贵。学生没有能力,也不敢行师相所为之事。”
“我所为何事?”
“师相不必与我说,我也不知道,学生只是想好好活几年,手下的兵卒亦是如此。”
董卓今日举荐了不少人,可这其中并没有他的手下,出去外人开来的袁党外,蔡邕、王允皆不是董卓的同路人,这二人也不可能给董卓伏低做小。
若是董卓不两次阻止袁隗,袁隗不会有如此怒气。在袁隗眼中,董卓不是在组织自己,而是在蔑视自己、背叛自己,打击自己的威信,即便其他朝臣并不敢做如此想象。
“你说你想好好活,那我且问你。”
袁隗一瞪,殿门旁正看向二人的宦官与臣子作鸟兽散,连袁术也不由得退了几步。
“何太后被你带到哪里去了?”
注:汉朝朝会时,三公九卿和三坐可以被赐座。三坐,或称三独坐,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其中御史大夫并不是常设之职,而尚书令多由权力最大的辅政大臣或三公兼领,可自行查阅。
三独坐品轶虽低于三公九卿,可实权却高于九卿,一些没权力的三公也不如三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