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雁过留痕3
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猜想,可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她也不敢贸然下定论。
但,片刻的沉默后,谢衍却给了她肯定的答案:“我想,这个人应该就是你外太祖父了。”
不仅是大梁,便是整片大陆知道苦沸藤的人都少之又少,自然知道潜垣山有苦沸藤的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沈长宁的外太祖父,不仅能在笔记上准确写下苦沸藤在潜垣山,而且还明确地写下了苦沸藤的数量只有寥寥几株。
但刚才谢衍也说了,能够想出利用铁器传导温度这个办法,来给苦沸藤生长创造环境的人,绝不是一般的人。算算时间,从沈长宁外太祖父所在的年代到如今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才足以让稀少的苦沸藤长出如今这么茂盛的一大片!
所以说……
“名字对得上,时间对得上,就连行事异于常人也能对得上!沈姑娘,放置这些铁链的,一定就是你的外太祖父了。”谢衍语气格外笃定。
虽然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但,沈长宁看着那还幽幽泛着光亮的“顾清风”三个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原本,她以为外太祖父和母亲、外祖父一样,都是她记忆中模糊的,完全没有实感的存在,甚至,她有时候还觉得,自己恐怕一辈子都不能知道母亲、外祖父还有母家过去的事情,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时隔一百多年,她都能发现外太祖父当年留下的痕迹,往后她是不是也能查到母亲、母家的事情?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雁过留痕吧……
或许,这就是谢衍所说的,期望越大,最后的高兴也会越大吧!
理清了这一切,谢衍也不得不再次感叹道:“沈姑娘,不只是你了,如今,就连我也很好奇你的这位外太祖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且不说潜垣山偏远难至,附近更是嫌少有人。
他到底是怎么弄来了这么长、这么粗、又这么多的铁链子?
他一个人又是如何做到将这么多的铁链子从山上运到这谷底的?
而且,按照沈长宁的说法,她的外太祖父并不会武功,那他又是如何抵御如此炎热的环境的?
别的不说,就是常年习武的北淮,方才都忍不住喊苦喊累。
谢衍真的很难想象,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那么一个男人,独自一人是如何做到了这一切,支撑着他做到这些的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或许只有百年以前的顾清风才能说出真正的原因吧。
不过,身为他的后人,沈长宁看着那一根根半个手掌粗的铁链,再想到方才那些肆意生长的苦沸藤,她说:“我猜……外太祖父应该是想让这些能用来治病救人的药草长得更多、更好,这样就能让更多的病人用上吧!”
就像他在《顾氏医典》里留下的许多笔记一样,虽然和寻常的大夫大不相同,虽然很多方法和疗法都不被外界所接受,甚至他还记下了很多稀奇古怪、寻常人看了甚至会害怕的工具,甚至,即便是在《顾氏医典》的最后,她也能偶尔看到其他顾氏一族的人对外太祖父的不满和鄙夷。
但!
即便是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外太祖父依然选择将他所知道的一切都记录了下来。
这一刻,沈长宁的背脊挺得格外的笔直,她不仅是在为她的外太祖父发声,也是在为世间所有治病救人的大夫发声:“治病救人是所有大夫的天职,只要能帮到病人,哪怕只能帮到一个病人,大夫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所以,我想外太祖父就是靠着这个念头,才做了这一切吧……”
说完这些话,沈长宁感觉自己的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久久萦绕着。
沈长宁感叹:“外太祖父这般了不得,我只怕这一生都赶不上他。”
谢衍却说:“沈姑娘何必妄自菲薄呢?在我看来,你和你外太祖父都是一样的人。”
“我哪儿能跟我外太祖父比啊?”沈长宁连忙摇头,她是有自知之明的,她那点本事,全都是靠着自学外太祖父留下的笔记才习得的,比起能够自成一派、想出许多新奇法子的外太祖父,她实在是还差得太远、太远了。
但,谢衍却语气愈发肯定地说:“不,沈姑娘,在我看来,你们就是一样的。”
或许医术的确有高低之分,学医的天赋也有高低之分,但,在治病救人这一点上,他坚信:她半点也不比任何的大夫差,包括她的那位外太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