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土地国有化并不是剥夺大家的地,而是为了让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让每个百姓都有土地可耕种,让农业得到发展,国家才能富强。”
“王爷,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拥有蜀州数万顷良田,自然不愁吃穿,可我们这些官员,指着这些土地养老送终,您这一收走,让我们怎么办?”
兵部尚书情绪激动地质问。
“各位大人,我明白你们的顾虑,但我这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
“我会和父皇商量,给大家在其他方面一个合理的补偿,确保大家的生活不受影响。”罗艺耐心地解释。
“补偿?王爷,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尊严!”一位老臣情绪激动地大声说道。
“对,对,对!”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情绪激动,场面一时陷入混乱。
罗艺看着这些激动的官员,心中也是无奈,他知道,改革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必须要坚持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大声说道:“各位大人,我知道你们的心声,我会和父皇商议,尽量找到一个既能保障大家利益,又能让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方案。
请大家相信我,我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
“父皇,儿臣认为,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地区试点,逐步推进土地国有化,让百姓看到实惠,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罗艺转头看向罗胜天,寻求支持。
罗胜天看着激动的官员们,心中也是权衡利弊,他知道,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但如何才能平息这些官员的反对,让改革顺利进行,这是一个问题。
罗胜天沉吟片刻,说道:“艺儿,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样吧,我们先在一些地区试点,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父皇英明!”罗艺立刻拱手赞同。
“各位大人,你们也听到了,我们先试点,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全国推广,请大家放心。”罗胜天对众臣说道。
“皇上圣明!”众臣虽然心中仍有不满,但也只能暂时按下,等待试点的结果。
改革,从来都是困难重重的,但只要坚持,总会看到曙光。
“艺儿,那你看看,我们以哪里作为试点?”
“父皇,儿臣建议以京城周边作为试点”!
罗胜天想了想说道:“京城周围,都是朝中勋贵所拥有的地盘,阻力会不会太大了?”
罗艺看了看众官,微微一笑:
“呵呵呵…………父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阻力大才好啊!有些吸血鬼,是时候清理了!正好趁此机会,血洗一波,清理一下那些蛀虫了!”
“只希望父皇,到时候可不要心软啊!”
听到罗艺杀气腾腾的话,百官心中一片震惊,那些大世家已经被灭的差不多了!
这次又准备拿勋贵开刀了?这下该怎么办?
罗胜天点了点头说道:“嗯,对于这次改革,势在必行,哪怕是皇亲国戚胆敢阻拦,一律杀无赦!”
罗艺起身,拱拱手道:“父皇,为了以防万一,儿臣请求父皇下诏,全国土地实行土地改革,皇室所分配的土地,永久归百姓所有,禁止买卖和转让,只要百姓有人继承,皇室就不会回收土地。”
“不管是私军,还是卖身为奴的奴仆,只要登记在册,拥有大商户籍,就可以分配土地,这样可以安定民心!”
“为了防止有人暴力抗法,儿臣建议,对于那种裁撤后无家可归的士兵,调入京城进行安置,并请求在蜀州休整的西域火器部队入商,协助镇压可能发生的反抗!”
“准!”罗胜天很满意,大商想要改革,死些勋贵又如何?
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大商富裕起来,有些牺牲无所谓!
而且这么一来,那些私军和奴仆,有几人愿意随着主子反抗?
毕竟那些私军和奴仆,都是隐藏人口,并没有大商户籍!
土地改革只要一进行,这一下就可以解了那些中小世家和勋贵的根基,还可以为大商增加不少人口,还能让农业迅速发展,一举多得。
只是,下方的官员们却懵逼了,不反抗,就得上交土地,反抗,就是身死族灭,这应该怎么选???
大商八大儒家,就是八个世家势力,他们自然拥有大片土地,特别是孔家、朱家、程家!
那可是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家族!私军和土地,那肯定不少!
平时他们仗着大儒的身份,连皇室都礼让三分,如何能接受罗艺这种断人根基的改革?
于是,这些儒家和部分官员,对视一眼,准备以死相逼,抵制这次改革。
“皇上,六王爷如此残暴,视大商无数人的利益于不顾,不配再掌控蜀州,臣等建议剥夺王号,贬为庶人,流放三千里!”
“皇上,臣觉得这个大商,于臣所想的大商相去甚远,臣请求辞官,望皇上恩准!”
…………
百官纷纷上书,以辞官这种激烈手段相威胁,还表示认为罗艺不配当王爷,希望将罗艺流放!
以此表达他们对改革的抗议和反对。
罗胜天和罗艺冷漠的看着这一切,默默的看着大家表演!
罗胜天是铁了心要改革,尽快将大商发展起来!
罗艺则是觉得大商沉疴太深,想要改革却无从下手,只能先从土地上着手,稳定大商百姓,收拢民心。
才能推动后序的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双方各有所思,可想法都是一样,想把大商发展起来!
父子俩对视一眼,罗艺起身说道:
“本王昨天下午才回京,对于朝中大臣,本王说实话,一个都不认识!”
“土地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大商,是父皇的大商,土地,也是父皇的土地!”
“本王和父皇好话说尽,你们居然还逼宫?你们将我大商百姓置于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