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果然思虑周全。”秦良玉向朱由检拱手行礼道,“可是这样的制度一出,就意味着我们日后如果想要离开云贵川,前往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必将遭受到当地世家贵族的强烈抵抗。”
“他们会不遗余力的来阻止我们。”
秦良玉很清楚这样的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为视土地为命的可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百姓,乡绅地主的观念里面,土地同样是他们最为保值的投资,同样是他们最大的财产。
因为什么财富都有可能过期,但是土地不会。
如果这样的政策一旦宣扬出去,那就意味着一点,朱由检直接站在了天下所有贵族阶级的对立面。
“你知道我之前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吧?作为既定利益的享有者,那些贵族阶级,统治阶级,大资产阶级将会是改革和革命的绝对反对者!”
“同样,如果我待在紫禁城,这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改变,因为除了我之外,下面所有人的利益都将遭受最大的损害。”朱由检笑了笑道。
“老臣明白了。”秦良玉点点头。
“明白了就执行吧,先进行公审大会,在公审大会结束之后,就对外公布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先对我们自己的士兵进行公布。”朱由检想了想道。
“明白。”秦良玉立刻明白了朱由检的用意,刚开始造反,不管他们的理由多么充分,不管这些普通士兵对他们如何的信任,但是这些士兵的心里面必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疑虑。
而这种疑虑如果不用最快的速度将他们打消,那么就会造成不信任。如果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打消这些士兵们的想法,这意味着这些士兵们的战斗力将会更加的强悍,同样战斗的决心也会更甚。
“等一下。”朱由检叫住秦良玉,然后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屋里,然后从里面掏出了一叠纸张递给了秦良玉。
这里面是朱由检写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还有就是告诉这个责任制该如何给士兵们解释,另外就是关于军队制度的一些改革。
其实军队改制不算很大,主要是关于军饷等方面的说明。
满军饷的大明军队和空饷的大明军队那战斗力可是差距太大了。崇祯年间大明士兵军饷一年18两白银,但是现在的大明,朱由检都不用调查,他都知道这些士兵能够拿到的军饷实际数量是多少。
能拿到三分之一都算是不错,实际上大部分的士兵军饷一年到头都看不到几个子儿,很多军饷都是拖欠当中。
朱由检辛辛苦苦筹集到的军饷,最后到了士兵手里面的十不存一,这样的大明,他如果不想点办法,怎么可能改变的了?
骨子里面都烂了的东西,只能是将骨头都给砸碎了,然后重新再立起来,这才是关键。
秦良玉接过来,默默的看着,这里面的内容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描述跟刚刚朱由检所说的差不多。
而关于士兵的部分,秦良玉看到了最新的募兵制军饷的费用,新募士兵:每个月军饷为1000文,每2年上涨20%,目前所有老兵按照六年兵计算军饷,也就是每个月军饷为1750文钱。
这个军饷比秦良玉所想的要高,根据目前大明的货币兑换比例来算,1两白银等同于650文钱(《明史》:崇祯五年制钱七百四十七万四千四百三十六文,价值白银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九两一钱三分二厘四豪四丝四忽。比例为1:650文左右。)
大明初期白银和铜钱比例约为1:1000,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明的对外贸易不断发达,大量的白银开始涌入大明,在整个明朝期间至少有数亿两白银涌入明朝。
所以白银兑铜钱的比例也在快速升高,目前崇祯年间的铜钱比例就是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的。
而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例更是下跌到了1:15左右,在大唐时期这个比例可是高达1:8。
新兵军饷一千文,也就是大约为1.5两白银,一年军饷为18两白银,跟大明现在的军饷相同。
但大明现在的军饷制度,可没有按照年限来增加军饷的。
“先生,这个军饷,我们撑得住吗?”秦良玉犹豫了一下问道。
“说撑不住的,你是不是对这些地主阶级,乡绅大户有什么误解?”朱由检笑了笑。
秦良玉:“……”
好吧,她已经明白了许多,这几年,陛下光是秘密给她这里运送的银两就差不多有一千万两,这是秘密送来的。
而这些钱,基本花费的不多。
因为其他调遣进入这里的士兵都是由朝廷继续发放军饷的,所以这部分秘密送进来的士兵自然也是有办法拿到军饷的。
而这些军费银两自然也是在的。
现在一听陛下的话,秦良玉就知道陛下早就盯上某些大户的银两了。
光是这成都城里面的银两恐怕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每个士兵每年拉满按照5两银子计算,十万士兵也不过就是五十万两而已,一千万两已经足够使用很久了。
这份文件里面也就只有关于军饷的部分而已,对于其他的部分,朱由检没有写。
虽然朱由检很清楚,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是跟他们的思想相关的,一支有信仰的部队可以打败一切敌人。
但如何建立信仰,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军人的地位,提高军人在普通百姓当中的地位,给他们立碑着传这些办法适合盛世,如果大明初年,大唐初年,甚至大汉初年这些政策都可以执行起来。
但这些政策不适合王朝末年。
现在的大明风雨飘摇,大明边军或者说大明所有的军队都多少年没有完整的领过军饷了?多少士兵都多少年没有跟家里人联系过?他们战死,或者家里遭灾他们都根本不知道。
这个时候你跟他们谈荣誉,谈贡献,谈地位?
这一切都是虚的,虽然他们没有文化,但他们不傻,唇亡齿寒的道理即便是没读过书的士兵都知道。
不然你以为这些士兵凭什么衣衫褴褛,在大明的边军拼死奋战,真以为是为了军饷,为了长官,为了大明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