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董卓,这位来自西凉的豪强,以其强悍的军事力量和野心勃勃的政治抱负,踏入了东汉的政治中心洛阳,试图在这乱世之中建立自己的霸业。
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董卓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广发檄文,招揽天下学者。一时间,四方贤才纷纷响应,其中以大学士蔡邕最为引人注目。蔡邕,字伯喈,乃当时文坛泰斗,其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天下学者听闻大儒蔡邕投身董卓阵营,皆纷纷慕名而来。
这一举动,却惹得以袁家为代表的士族极为不满。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董卓的崛起,本就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如今又招揽众多人才,更是让袁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曹操,字孟德,曾为蔡邕的学生。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便前来拜见蔡邕。蔡邕见曹操来访,心中甚是欢喜,二人相谈甚欢。曹操言辞恳切,对当下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蔡邕从交谈中看出曹操的才华横溢,心中暗自赞赏。
“孟德,数年未见,汝之见识与才学,愈发精进矣。”蔡邕微笑着说道。
曹操连忙起身,恭敬地行礼道:“承蒙先生教诲,操日夜不敢忘怀。今见汉室颓微,操虽不才,亦欲为苍生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
蔡邕微微点头,道:“以吾观之,汝之才,必能在这朝廷有所作为。”
于是,蔡邕向董卓举荐曹操。董卓听闻,大喜过望,亲自摆酒接待曹操。曹操受宠若惊,见到董卓后,连忙行礼道:“操久闻董公威名,如雷贯耳。今受董公大恩,实乃操之荣幸。”
董卓哈哈大笑,道:“孟德不必多礼,吾亦听闻汝之贤名。今得先生举荐,知汝有大才,吾心甚喜。”
宴会上,曹操一番奉承董卓,言辞间满是敬意。董卓听后,心中甚是受用,与曹操交谈起来,询问天下局势和朝廷发展前景。
曹操侃侃而谈:“方今天下,汉室衰微,四方诸侯并起。朝廷政令不行,百姓苦不堪言。董公以雄才大略,兴义兵,入洛阳,此乃顺应天命之举。若能广纳贤才,整顿朝纲,安抚百姓,何愁天下不定?”
董卓听后,心中暗自赞叹,心想:“此子果然有雄才,若能为我所用,大事可成。”于是,他对曹操说道:“孟德所言,甚合吾意。吾欲委汝重任,助吾成就霸业,汝意下如何?”
曹操连忙起身,再次行礼道:“操愿效犬马之劳,为董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宴会过后,众人纷纷离开。李儒走到董卓跟前,低声道:“主公,此人非等闲之辈,心中之志犹如日月,不可不防。”
董卓笑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吾对曹孟德也有所耳闻,其祖父乃中常侍曹腾,其父虽无大才,但也当过几年太尉。凭此等身份,本可巴结袁家,然曹孟德刚正不阿,实有大才却不得袁家重用。如此人才,若为我所用,也让袁家少一智囊。”
李儒听后,微微点头,心中虽仍有疑虑,但也不便再多言。
此后,曹操常出入董府,与董卓商议政事。一些士族和朝臣对曹操很是厌恶,背地里咒骂曹操,说他投靠董卓,乃是不忠不义之人。曹操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却置若罔闻。他心中明白,自己要做的是大事,这些碌碌小人又岂能知晓他心中的志向。
一日,董卓招来蔡邕,请教一些学问上的问题。董卓虽读过些书,但很多还是不懂,于是虚心向蔡邕请教。
“先生,吾有一事不明,欲向先生请教。”董卓恭敬地说道。
蔡邕见董卓如此虚心求学,心中很是欣慰,道:“董公但说无妨,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董卓便将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说出,蔡邕耐心地为他解答。董卓听后,恍然大悟,对蔡邕更是尊敬有加。他对手下人说:“蔡邕乃吾之师,亦是吾最好的朋友。汝等皆要敬重先生。”
董卓手下对蔡邕都很是尊敬,蔡邕一生虽有名,但也颠沛流离。此前,他对董卓所闻皆是些面善心狠、野心勃勃、手段狠辣的传言,但如今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董卓,心中十分纠结。董卓对他实在太好了,蔡邕只觉得董卓才是他的知己,赏识他、理解他。
又一日宴会,董卓抽出一把宝刀,对蔡邕说道:“先生,老夫儿时有幸得一柄宝刀,此刀上面有一些字,吾才疏学浅不识,闻先生通古博今,可识得?”
蔡邕见董卓拔刀,心中不禁打鼓,接过刀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惊讶之色,问道:“董公,此刀何处得之?”
董卓笑道:“此刀乃老夫儿时在颖川纶氏县意外获得,先生可知其来处?”
蔡邕说道:“此乃霸王配刀,恭喜董公!”
董卓惊讶地猛的站起道:“先生是说此刀是楚霸王项羽配刀?”
蔡邕点点头道:“上面乃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这些文字正是‘诛秦兴楚’,后面这个字是‘籍’字。传闻项羽叔父为项羽打造一柄刀,我想就是这柄,而项羽名就是籍字。适才董公说此刀在颖川,也证明项羽曾经与高祖会战颖川之地,故而此刀丢失在此地。”
董卓听后,心中甚是激动,哈哈大笑道:“原来陪伴吾几十年的刀,竟然是西楚霸王的。吾多年来全靠此刀身经百战,莫非吾真有气运在身?”
董旻赶紧奉承道:“二哥乃霸王转世,此乃天命所归。”
众将也纷纷附和,一顿吹捧。吕布更是积极,大声说道:“义父神武,必能成就大业。”
李儒捋捋胡须,心中暗自思忖:“此刀虽为霸王配刀,但未必能给主公带来好运。主公如今志得意满,却不知危机四伏。”然而,他并未将心中所想说出口。
董卓非常高兴,于是次日就给蔡邕升官,没有多长时间蔡邕就连升三级,董卓还让蔡邕编撰汉史书,蔡邕文学能得以施展,蔡邕鞠躬尽瘁亲力亲为。
董卓深知自己现在废帝立贤会惹一些文人乱写,于是将此任务交给蔡邕,蔡邕告诉董卓,史书要求真实,如董公想让我阳奉阴违胡乱编写还是找别人吧!
董卓知道这些文人的倔强,于是告诉蔡邕按事实写,至于后人如何评价我,我不在乎。蔡邕点点头,心想如何看待董卓废立一事。
蔡邕虽深受董卓敬重,但也逐渐意识到董卓的所作所为并非长久之计。他心中矛盾重重,一方面感激董卓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对董卓的行为感到担忧,但他还是要将史书编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