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提起立储之事后,朝堂之上,虽表面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各派势力都在为自身利益做着运营。
刘禅没有表明态度,也没有要立即立储的意思。刘旭这一边有张皇后,张贵人,还有关张两家以及朝廷老一派勋贵旧臣做支持。
其余皇子背后的力量,则以拉拢分化勋贵旧臣,在朝中新晋势力中建立同盟。
以费祎为代表的勋贵旧臣,世家为代表的世家势力展开了一场储君之争。
朝中势力被分裂为四派,一派是费祎等清流官员,二派是以世家官员为主,支持各皇子的势力,三派是朝廷新晋官员,这一派是前两派拉拢的对象。第四派,就是以丞相周不疑为首的中立派。
既不属于那些新生势力,也不偏向清流官员和世家势力任何一边。
这一派大多官位较高且拥有权力较大。
那一日刘禅搪塞过后,一次有大臣在提起立储之事,都以言语搪塞过去。没有在实际进行商议立储。
这一拖,就拖了三年!
三年以来,立储之事每次提起都不了了之。
建兴十五年,今年原本没有特殊之处,对于册立太子之事,朝臣们对刘禅敷衍的态度已经麻木,没有人在主动提及此事。
可是世家官员又挑出了另一件事情,惹得朝野上下躁动不安。
世家官员上奏,言皇后之子,出生即封为安乐公,荣宠盛极!
虽是嫡子,但也有失偏颇。其他诸位皇子也是皇帝骨肉,不应该如此偏差。
世家官员纷纷请奏刘禅,其他妃嫔所处的皇子皇女都已渐渐长大。安乐公刚刚出生便被封为公爵,其他皇子此时也应该加以封赏,以显皇恩浩荡。
这两件事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刘旭刚刚出生便被刘禅封为安乐公,是因为是刘禅的第一个孩子,且是嫡长子。
世家官员们所说的,其他皇子皇女渐渐长成,不过四五岁六七岁的孩子,早早封爵干什么?
而世家官员们不依,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争储的重要一环,必须先为这些皇子占据一个更高的层位,才能更有利于争储。
这些世家官员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可在此事上,完全达成了共识。
费祎等清流官员当然持反对意见,力陈反对。
两派官员在朝堂上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
最终在世家官员的全力争取下,刘禅还是答应了。
毕竟是自己的子女,现在不封,以后也要封。
早封早好,早封了爵位,也了却一桩事情,堵上悠悠众口。
对刘禅如此纵容世家官员的请求,费祎等清流官员对丞相周不疑的不满,又更深了一层。
因为对这件事,周不疑依旧没有偏向任何一派。
对于刘禅的询问,周不疑依旧给出了那个最标准的答案。
也是最让刘禅无奈的答案。
“臣完全遵从陛下的旨意!”
刘禅无奈之余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这位丞相怎么从结束对外之战后,就变成哑巴了?
向外借力不借不到,两方争执不下,刘禅才最终同意了封爵。
而且要封便全部都封!
除了安乐公刘旭之外,刘禅这些年添了五个儿子,六个女儿。
刘禅同意封爵后,这五名皇子全部被封为县侯,六名皇女尽皆被封为公主!
也有人向刘禅提出过异议,因其皇子皇女的母妃出身不同,不能一律封为同等爵位。
可刘禅不胜其烦,提出要封绝的是你们,封了你们又不满意,哪来的这么多事情!
刘禅没有妥协,要封就全部封,一封便一视同仁,都封侯,都封公主。
不然此事就就此作罢!
世家官员审时度势,他们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如果在节外生枝,惹出其他事情来对他们不利。
隆中
这里远离长安数百里,可是长安的政治旋涡却一直牵扯着这里。
天下百姓不知道当年威震天下的诸葛丞相归隐之后去了哪里,可朝廷高层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近来朝廷风云不断,大有暗流汹涌之意。清流官员,世家势力,新生势力,中立者。
这些势力不会忘了诸葛亮的存在,他们清楚诸葛亮所代表的能量。
只要诸葛亮愿意开口,一句话便能决定他们争论数年的事情。
所以无数人都把目光和手远远的放到了隆中。
黄月英在院中对护卫们吩咐完一些事情,便向诸葛亮的书房走来。
诸葛亮正在屋中抚琴,琴声悠扬淡然,一张一弛,有种山野般的宁静,又有种流水般的徜徉。
见黄月英进来,诸葛亮停下了指尖的动作。
黄月英那的对诸葛亮说道:“孔明啊孔明,你说你这辞官辞的有什么意思?”
诸葛亮微笑,“怎么了,我的夫人。”
诸葛亮拿起羽扇,起身走过去。
黄月英:“咱们刚回隆中那两年,还过了些清净日子。可你自从去了一趟终南山,给长安送了一封信去。这安稳日子就没了。”
黄月英说道:“这长安的来信是每天不断,你这书房都快成信房了。”
“还有一些,还有从各州赶来的一些不知道什么人,要不是有护卫们拦着,咱们这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孔明,我总感觉你在谋划着些什么。你不会还要再回长安吧?”黄月英蹙眉。
诸葛亮微微沉默,因为黄月英都猜对了。
他确实在谋划着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到了关键时刻,他或许是要回一趟长安的。
见诸葛亮沉默,黄月英已经知道了答案。
“孔明,你好不容易才退下来,就不能好好休息吗?”
黄月英满怀担忧,“照这样下去,我担心你的身体。”
诸葛亮劝慰道:“夫人放心,我回西安是为了那件大事,不是重新回去执掌朝堂的。现在也说不定,或许到时候我不用回去。”
诸葛亮微笑,“我既然辞官归隐,就不会再复职的。”
诸葛亮转眼凝眸,“只是这件大事关乎着大汉的稳定,我受先帝厚恩,不能不为此事谋划。”
“完成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