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林甫的落幕,整个大唐朝廷瞬间进入了动荡期,无数的李林甫党羽被清算,整个长安城变得人人自危。
就在这一片风声鹤唳之中,一个小人物悄然登场。此人名叫苏瑾,本是李林甫府上一个小小的书童,因为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只是当时没敢声张。
如今主子倒台,他深知自己若不想办法,必将成为这场政治风暴中的牺牲品,说不定还会小命不保。
苏瑾灵机一动,带着一份神秘的秘本求见杨国忠。那秘本之上,记录着李林甫在位期间一些隐晦的事情。
以及与某些势力勾结的证据,而这些事连杨国忠都尚未发现,杨国忠看到秘本后大喜过望,本就想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势的他,决定利用这份账本大做文章。
苏瑾凭借这份投名状不仅保住了性命,还意外获得了杨国忠的赏识,本该被一起发配岭南的他,带着杨国忠赏赐的大量银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皇宫内李隆基,看着杨国忠刚刚呈上来的李林甫以及党羽的罪证和密本,不由得揉了揉眉心,李隆基清楚,如果真的按名密本上的人员进行抓捕,那大唐朝廷必将陷入瘫痪,主要是牵连实在太多。
看着下方一脸期待的杨国忠,李隆基摆了摆手,说道:“这份东西先放在我这里,其他事情你不用管了,至于李林甫以及其他人员的事情,我自有安排。”
杨国忠虽然内心十分的不甘,毕竟这可是扫除李林甫众多党羽的大好机会,但是李隆基明显不想这么做。
杨国忠走后,李隆基看着手中的秘本陷入了沉思,最终仿佛想下了什么决定一般“来人,拟旨!”
随着一道道圣旨从皇宫发出,吏部,刑部,大理寺,等等部门瞬间忙碌了起来,一个个官员被抓捕,然后一件件事情被挖了出来,李林甫死后的第一次动荡体现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整个长安城的坊间,一时间议论纷纷,茶肆酒楼等地方更是消息满天飞。
大理寺内一时人满为患,刑部监狱更是直接爆满,无数人喊着冤枉的同时,在面对证据的时候,慢慢没了声息。
一时间,整个长安城的官场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然而,就在刑部大理寺,等部门准备展开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几大部门主官却收到了,皇宫内却传出来了消息。
“到此为止,不易扩大。”
几大部门主官纷纷叫住了手下,确实,如果再查下去,几人有可能顶不住压力,因为现在所查到的线索,已经让人后背发凉,如果再继续下去,说不定还会引发更大的官场地震。
同时,只有几大主官清楚,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那就是“暗中调查,只查不抓!”
显然,我们这位皇帝陛下,已经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也是在告诫所有涉案官员,不是不抓他们,只是时候未到而已,说不定以后还会秋后算账。
而这场官场地震中,也有人乘势而起,那些之前被李林甫党羽,针对打压的官员纷纷得到了重用。
一时间,许多朝廷的老臣纷纷想起当前的这位皇帝,可是一位杀伐果断的主,虽然这些年已经很少理会政事,但是一手帝王权术,却是老辣到了极致。
就这样,因为李林甫病故引发朝廷震动,而停滞了两个多月的大朝会,终于再次召开。
李隆基高坐皇位之上,原本被酒色掏空了身体的李隆基,此刻却显得无比威严,看着下方鸦雀无声的群臣。
此刻的李隆基十分满意,虽然自己平时不怎么理朝政,但是只要自己还坐在皇位上的一天,便是这天下的共主,一言便可定人生死。
随后便开始敲打起了群臣 ,李隆基用冰冷的双眼扫过下边的众人,毫无感情的开口说道:“尔等之过,寡人记在心中,放过尔等一马,希望尔等为大唐尽心尽力,不要再犯之前之错误,不然休怪寡人,不念及旧情,尔等好自为之。”
众多群臣听到此话皆伏首称是,大气都不敢出,许多人心中都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时,一位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此人名叫裴佑,向来以刚正不阿着称,李林甫在位时,就没少被这一位抨击,而这一位确实正直,李林甫也拿对方没办法。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重振我大唐吏治,虽今次李林甫之事暂息,但朝堂仍有诸多弊病,不可不治,不然必将生乱。”
李隆基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还是决定听对方说完“汝且细细道来。”
裴佑深吸一口气,将早已准备好的谏言一一说出,从官员考核升迁到地方治理,句句切中要害,可见是下了十足的功夫。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官员暗自心惊,生怕牵扯到自身利益,毕竟李林甫之事牵连甚广,如果接下来再出事,那李隆基肯定不会放过再一再二之人。
然而李隆基却大笑起来,“朕本以为无人敢直言,卿之所言甚是。”
随后他看向众臣,“朕决定成立专门审查吏治的部门,由裴佑牵头督察办理。”众臣皆惊愕不已,没想到皇帝竟如此信任这个年轻人。
裴佑谢恩后,李隆基摆了摆手,“朕期待看到一个崭新的大唐吏治,尔等的担子,可是不轻,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说完,他示意高力士宣读之前已经拟好的圣旨。
这时高力士急忙上前,高声宣读道:“任命杨国忠接任宰相之位……。”
圣旨一出,满朝哗然,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之人,大部分是之前早已投靠杨国忠,而显露出愁容之色的,大部分都是和杨国忠不对付之人。
裴佑眉头紧皱,出列进谏:“陛下,杨国忠此人,虽善逢迎,但才能有限,恐难当宰相大任,还望陛下三思。”
李隆基脸色一沉:“朕意已决,裴爱卿莫要多言。”
裴佑还欲再劝,一旁的大臣赶忙拉住他,低声道:“莫要触怒龙颜。”
杨国忠得意洋洋地上前谢恩,心中满是欢喜,自己一直期待的丞相之位,此刻终于实现,随后他眼神挑衅地看了一眼裴佑,心中给这位年轻的御史,狠狠的记了一笔。
知道无法改变,裴佑心中暗叹,但是也无可奈何,看着杨国忠这样的小人高居宰相之位,不知今后又会出现何种变故。
就在时,看见诸事已定,兵部尚书立马出列,上奏到道:“起禀圣上,吐蕃屡屡犯边,兵部早已做好计划,只是因为其他事情一再耽搁,不知计划是否还要执行。”
听到这里,李隆基面露沉思之色,吐蕃一直是大唐的心腹之患,按照之前兵部上呈的计划,必能重创吐蕃。
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吐蕃的问题,但是却能极大的缓解,现在的边疆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尔等按计划行事即可,此事寡人同意了,希望众将士,不要让朕失望!”
兵部尚书,连忙领命,这本来就是一步自救的招数,在李林甫的案件中,兵部也受到了牵连。
经过众人的私下秘密商议,最终决定,只有将李隆基的视线,从朝堂之上转移到对吐蕃的战争中,才能快速的结束这场朝廷的动荡,而此时的大唐,也需要一场胜利来掩盖时局的变化。
随着兵部的命令开始下达,讨伐吐蕃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因为李林甫的死去,而受到影响,大唐讨伐吐蕃的脚步再次启动。
而且还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争,因为朝堂诸公,都需要一场胜利来摆脱眼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