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也能跟着沾沾光
《北汉书·诸私属传》:……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中平末,前将军董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议郎彭伯相劝。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从轘辕出,实则道从平阴北上。卓果使人追之,到轵,遇先主亲卫,不敌。植遂隐于灵丘桃山,以教授为业。…………
袁绍的挂印节离开。
这让董卓很没面子。
于是董卓着手清除袁氏的影响。
如今他羽翼已丰。
已经可以不用仰人鼻息。
既然董卓能以失职罪处斩丁原。
那袁绍挂印弃官,他也能处理。
他以袁绍弃节为由,发布购募榜文。
缉拿袁绍。
而身为虎贲中郎将袁术。
率兵进攻禁中,直接造成传国御玺丢失。
罪行更大。
很明显的,袁术并不适合继续担任此职。
面对董卓有理有据的说法。
太傅袁隗做出让步。
他卸下后将军一职,改交由袁术接任。
至于虎贲中郎将一职。
董卓则安排原何进的大将军府掾,现北军中侯的孔融接替。
而让孔融担任此职位之前。
董卓先征辟他为司空府掾。
袁术因祸得福。
从中郎将升为后将军。
也不知是奖是罚。
但董卓不在乎。
后将军在袁隗手上或在袁术手上。
对董卓差别不大。
况且这是将军位。
也不是就这么说让就让的。
军中府中事务烦多。
簿籍计册,名录器物。
也要一一清点移交。
所以这只是达成的初步口头协议。
但此时的士大夫,很珍惜羽毛。
若无差错。
大概率是会执行。
就好比袁隗就任太傅,并录尚书事一事。
四月十二日何进与袁氏门客张津达成协议。
一起诛杀蹇硕。
却一直到四月十七日才下诏生效。
可见双方只要顺利履约。
接下来只是时间问题。
孔融才就任北军中候三天。
一下就迁任新职。
这人都还不熟悉呢。
可见董卓用人手段。
在儿戏的同时,却有一定逻辑。
通过这样进行服从性测试。
也强化自己在军中的权威。
八月三十日,癸酉。
董卓召集公卿大臣。
蛮横地说:
“天子若没能力,便不可以奉承宗庙,不配做统御天下的君主。”
“今天,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
“改立陈留王为帝,诸位觉得如何?”
公卿大臣都十分惶恐,无人敢当面表达。
董卓继续高声:
“从前霍光定下废立大计后,田延年便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的人。”
“现在有谁敢反对,别怪我以军法从事!”
这下令在场的人更加震骇。
这时尚书卢植挺身而出:
“从前太甲继位,而后昏庸不明。”
“昌邑王为身不正,有千余条罪状。”
“这才导致废立发生。”
“但现在天子年纪尚幼,行为并没有过失,所以不能和他们相比。”
董卓听了,大怒。
奋然起身离座,直冲卢植而去。
这时议郎彭伯站出来相劝董卓:
“卢尚书是有名的大儒,受人尊敬。”
“如果你现在杀了他,那将使举国上下的儒士,都陷入恐慌之中。”
董卓听了,这才停止当场动手。
但并没有消除对卢植的愤怒。
他先免去卢植的官职。
打算慢慢发落。
卢植也是有骨气的。
他以年老有病,请求退隐。
但仍担心董卓不肯放过自己。
于是假装要从轘辕道秘密潜出雒阳。
实则从平阴北上。
同样反对董卓行废立之举的。
还有孔融。
每当董卓询问废立之事时。
孔融都趁着对答询问的机会。
透露出反对董卓倒行逆施的意思。
因为孔融屡屡违逆董卓的意思。
于是董卓一气之下。
把孔融从二千石的虎贲中郎将迁为议郎。
但这仍然无法让董卓出气。
于是他考虑到当时黄巾余贼寇掠多个州郡。
尤其以北海国最为严重。
之后董卓就暗示三公府,共同举荐孔融担任北海国相。
他想将孔融打发到北海,与黄巾作战,让他自生自灭。
袁隗已经得知袁绍当面顶撞董卓。
也得知董卓替换袁术的虎贲中郎将。
知道董卓与袁氏的决裂是迟早的问题。
如今又收到公卿大臣的回报。
于是唤来袁基、袁绍和袁术。
他要保全袁氏后路。
并传承袁氏希望。
袁隗当着他们的面透露袁氏的谋划。
这三人从此便将承继袁氏家族的香火厚望。
也将承继袁氏的荣光。
自己已经老了。
袁氏天下仲姓之梦。
只能寄托在他们身上。
袁氏历代祖先的血食。
能否更上一步。
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袁基、袁绍和袁术静静地听着。
虽然袁基明为袁氏家主。
但实际家中大小事情仍由袁隗做主。
袁隗告诉三人。
董卓入雒是他的谋划。
目的在于他想利用董卓为袁氏背锅。
当今国家,正是第二十八代刘氏天子。
由董卓废第二十八代,立第二十九代。
到时再由袁氏以第二十九代得位不正。
号召天下清君侧,扶立正统为由推翻。
到时袁氏将成为真正意义的天下仲姓。
袁基嫡长,承继袁氏宗族。
大业得成,记得侍奉祖先血食,告知天下大事,袁氏兴衰。
同时位在京师,为各方转寰。
等待各方胜利归来再会雒阳。
袁绍出走北方,袁术出走南方。
二人统御各方袁氏门生。
需要齐心协力。
一南一北,共同覆灭董卓乱政。
并实现袁氏之梦。
如今董卓废立在即。
他手握重兵,无人可以阻挡。
明日朝会之上。
自己将会以此计较。
争取最大利益。
而此时正是出奔最好时机。
出奔之后,立刻收拢人马。
勾连盟友,高举讨董大旗。
以十州之地,应对董卓三州人马。
应该不成问题。
此事事关重大。
三人切记要互通有无。
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切不可离心离德,锱铢必较。
袁基、袁绍、袁术三人听了不由心情澎湃。
尤其是袁绍和袁术。
听叔父的意思。
大哥袁基乃是家主。
那大业成就那日。
由谁来任至尊?
叔父并没说明。
另外,此次叔父袁隗将后将军之位传给袁术。
意思是要将军队交归他来统领吗?
还是因为袁术是嫡次子。
这代表了袁隗的选择。
自己在这次谋划中。
出力最多。
是自己在最后关头,用司隶校尉假节的权力,让董卓加快脚步。
解决董卓最后一里路的问题。
是自己听从叔父矫诏,带人杀了张让他们任命的樊陵、许相。
还是自己攻破北宫端门,并入宫诛杀宦者。
可在叔父心中,自己还不如袁术。
那个纨绔子弟。
这也如同一根刺扎在袁绍的心中。
而袁术看袁绍还仅仅只是假节的司隶校尉。
如今与董卓闹翻,挂印节离开。
已经是无官的状态。
而自己是董卓上表的后将军。
云泥之别,不由得意万分。
心中想着,这嫡庶之别。
袁绍终究还是无法越过这层。
袁绍和袁术都想到将来。
二人互视,各有盘算,颇为不善。
但袁隗并没感受到二人的不和。
只是让他们携带家眷离开京师。
要快!
袁绍离开京师雒阳。
自然不会是一个人走。
除了自己的家眷财货外。
他还带走了逢纪和许攸等人。
逢纪,字元图,聪明有计策。
许攸,字子远,虽好财,却善于交际。
是奔走之友俱乐部成员。
当初袁绍守孝,多亏这许攸居中沟通协调。
这许攸一直以来都是走南闯北的好帮手。
但袁绍也不是傻子。
他也在雒阳留下自己的眼线。
比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
一来缓和自己和朝廷关系。
二来可以互通有无。
董卓派人送来废立皇帝的朝议结果。
袁隗回复:
按大家商议的结果来!
但有些人事安排。
希望董司空能够成全。
比如让袁基任职九卿之一的太仆一职。
有要求,证明是真心想合作的。
比起那些什么都不要的人。
有要求的人让人更信任一些。
就好比当年王翦向始皇帝要这要那。
最终才得到令始皇帝放心的机会。
董卓同意了。
到时只要将太仆王允改任守尚书令即可。
王允也很仗义。
他没半点心里负担。
太仆主要是掌车马。
相当于给天子造车。
还不是奉车都尉那样的老板驾驶员。
最多还兼掌百工。
也是与天子用车有关。
顺带制造武器、饲养马匹。
但尚书令就不同了。
虽然不是太仆那样的中二千石。
仅仅只是六百石。
但这个位置很关键。
能掌控天子与朝中文书。
董卓见王允从中二千石降为六百石。
不仅不哭不闹。
而且还很配合。
心中很是赞赏。
这小子,上道!
在董卓心中。
这王允识大体。
可以当成自己人。
董先送走牵招。
自然是继续犒赏有功之人。
这时又有斥侯上报。
有一个朝廷中人神色落寞。
独自北上。
似乎有问题。
董先有些好奇。
这斥候是怎么判断的。
那斥候说。
身长八尺二寸有余,声如洪钟。
峨冠博带。
标志明显。
董先这才想起来。
自己最后走时。
遇天子相赠露车时。
的确有这么一人。
按道理。
这人应该是卢植。
卢植可是能与蔡邕相提并论的大家。
董先自然不能无礼。
于是董先亲自上前迎接。
可是斥候又报。
卢植身后。
还有追兵。
董先立刻让典韦和许褚带着亲卫队前往接应。
轵县城外。
两边就峙。
中间夹着卢植。
他有些恍惚。
一边是董卓的兵马。
另一边又是谁呢?
董先对着卢植说:
“恩师乃是校五经的蔡议郎,令某在此接应。”
卢植和蔡邕共过事的经历。
有校过五经的情份。
况且金商门事件时。
卢植也曾为蔡邕向先帝刘宏求过情。
所以董先想为蔡邕还了这个人情。
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人情招揽卢植。
历史中,卢植被逐,隐居上谷。
而后被袁绍请出来当军师。
但一直孤僻社恐。
卢植听了董先的介绍。
不由向董先这方快步走来。
他也知道。
董卓那边是来抓自己的。
自己没错,如果被抓。
定是没有生路。
自己还有幼子。
不能就此不顾。
董卓的人马明显不如董先的亲卫队。
一来人数上,董卓只有十几人。
而董先亲卫队有一个连二百五十人。
二来装备,董卓只是寻常制式装备。
而董先的亲卫队是高碳钢铁鱼鳞甲。
所以董卓的人马见势不对,立刻回撤。
卢植见董卓人马撤走。
于是向董先表达感谢。
董先趁机提出邀请。
并说恩师蔡邕在灵丘桃花山上。
卢植与蔡邕也许久未见。
于是接受了邀请。
只是要先回涿郡老家一趟。
他怕波及涿郡卢氏族人。
董先巴不得如此。
他想利用卢植担心董卓报复的心理。
劝他迁居族人。
卢植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董先递给卢植自己的名刺。
到时凭此名刺可免去许多麻烦。
若是遇到董氏集团的人马。
还可提供帮助。
卢植慎重地接下名刺。
双方约在灵丘桃花山。
可惜的是。
董先错算了一步。
蔡邕手中拿着司空董卓送来的邮书。
书中提及当年流放时的情份。
想请他入京师雒阳辅佐自己。
说实话。
蔡邕是个践行传统价值观的老派学究。
历史上。
因琴技被征,他便不赴任。
见贫富差距大,他便写赋抒情。
天子不信,他便下野赋闲。
董卓曾救他,他便去应征。
卢植仗义执言,他便向董卓求情。
蔡邕想了许久。
董先救命之恩,收留之恩。
他在桃花山待了十年。
为董先培养的孤儿骨干成百上千。
也算是还了这份恩情。
而自己的女儿蔡琰也已经和董先订下婚约。
董先也算是自己的子侄辈。
而同样有救命之恩的董卓。
自己却还未曾报答。
蔡邕心中有了决定。
他留书董先。
自己将选择南下。
辅助董卓。
桃花山上,桃山书院。
众人得知蔡祭酒即将远行。
于是纷纷出来送行。
蔡邕安慰众人。
女儿蔡琰在此。
自己报完恩必会回返。
他此行只带走从弟蔡谷、继子蔡睦以及门生顾雍。
另外,他还把自己那些书简全留在灵丘。
只带走一整套的印刷书籍。
这里面全部是自己这十年的心血。
也有自己数千部书简的印刷版本。
蔡谷是蔡邕的从弟。
他没蔡邕学识丰富。
因此一直在为蔡邕打理杂务。
当年董先手持蔡邕书信。
便要走蔡邕数千藏书。
他信不过,所以跟随北上。
如今看着当年上百车竹简。
只剩这数车防水木箱。
不由有些感慨。
这灵丘百工党也太神奇了。
这纸质书的确比较容易推广。
光随身随带一项。
就足以说明问题。
数十万字,一人可背。
换成竹简,数车也装不完。
蔡邕南下。
这可是大事。
董固不敢怠慢。
一来要快速通知董先。
二来要确保蔡邕安全。
好在蔡邕并不是打算一去不归。
所以阮瑀、路粹还是留在灵丘。
继续本职工作,随便教导新人。
再加上沮授已回灵丘。
自然也能顶替一二。
所以桃山书院还可继续。
但名头就不如前议郎蔡邕蔡伯喈来得响亮。
九月,初一,甲戌.
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
他威胁何太后下诏,废黜刘辩。
诏书由李儒起草:
“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乃立陈留王。”
这意思是:
“天子为先帝守丧期间,没有尽到身为人子的孝心。”
“而且其仪表也缺乏身为君王应有的威严。”
“如今,据此将他废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为帝。”
话音刚落。
心急如焚的袁隗。
就迫不及待上前。
将第二十八代刘氏天子。
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了下来。
然后双手进奉给第二十九代刘氏天子。
也就是陈留王刘协。
亲手把第二十八代天子扶下殿。
亲手见证目标更进一步。
这种感觉。
对袁隗来说。
真是太好了。
当袁隗把弘农王刘辩扶下来后。
面朝新帝刘协称臣。
而坐在北面的刘协一脸无辜。
哥呀,这真的不是我的本意!
何太后哽咽流涕。
自己最后这一丝希望也没了。
兄长死了。
宦者死了。
如今儿子也下台一鞠躬了。
自己犹如浮萍。
无依无靠。
只能任人摆布。
她有些后悔。
当年若是不入选掖庭。
寻一门当户对的家族。
会不会不一样。
满朝公卿大臣,心中悲愤。
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说话。
董卓见一事已了。
于是再次提出:
“这何太后在先帝丧期之时,曾经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后。”
“最后使她忧虑而死,这严重地违背了身为儿媳需要孝敬婆母的礼制。”
“大家都来说说,该如何处置?”
董卓说的是事实。
当初董太皇太后归葬时。
大家也颇有异议。
当时的舆论还是由袁隗暗中操控引导的。
所以大家一致同意。
将何太后迁到永安宫。
并夺去参政议政的权力。
不得不说董卓是个能人,狠人。
做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如果换到董先前世。
那是妥妥的执行强人。
公司骨干。
董卓见自己主导的两个议程都得到推进。
心中大喜。
接下来。
新帝即位。
大赦天下。
并把年号昭宁。
改为永汉。
局头麻木了。
这小钱钱赚得手软。
少主也太妖孽了吧。
这都能预测得到。
郭嘉西行途中。
他和张宁谈起。
不由十分信服。
永汉元年,九月,初三,丙子。
董卓让李儒进献毒药,毒死何太后。
并让公卿以下官员不穿丧服。
仅仅只在参加丧礼之时,以白衣赴丧。
之后董卓又让人把何苗的棺木挖掘出来。
取出尸首,进行肢解,再砍为数段,弃于道边。
同时还让人杀死何苗和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
并把尸体扔在御树篱墙的枳苑中。
董卓这是在为董太皇太后报仇。
也是为刘协报仇。
刘协刚出生没多久。
亲生母亲王美人就被何氏害死。
之后由董太皇太后亲手抚养。
近十年了。
刘协心中有怨恨。
但年小力弱。
再加礼法制度。
他也只能任人摆布。
从渤海王,到陈留王。
也仅仅只是何氏兄妹一手即可操弄。
目的也仅仅是怕他离得太远,不好监管。
如今董卓为自己复仇。
刘协幼小的心灵中。
还是觉得董卓是个好人的。
宦者诛尽。
新帝不能无人服侍。
董卓授意。
刘协下诏。
任命朝中公卿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
用来填补原来由宦者担任的职务。
并在禁中服侍天子。
为表前后区别。
令三府长史着两梁冠,依五时穿着衣袍,位阶定为从千石到六百石。
同时以袁绍弃节为由,将符节第一葆改为赤旄,以此维护朝廷尊严。
但侍中、侍郎来往出入禁中。
这让天子隐私暴露在众人跟前。
十分不便。
从前的侍中是宦者担任。
左蝉右貂,负责天子的生活起居器物。
上到乘舆服物,下到亵器虎子唾壶。
甚至还负传国玺,操斩蛇剑,与天子共乘。
如今由官员子弟充任侍中。
但他们不能总是待在禁中。
如此一来,恐有泄密风险。
私密外传,不利维护天子威严。
于是王允上奏。
让新任的侍中等人不得随意出入禁中。
虽然此奏打的是保护天子隐私的旗号。
但也因此断绝了天子与外界的联系。
使天子成为一个被关在禁中的鸟儿。
一切只能依靠他这个尚书令,来传递有无。
袁隗授意。
公府奏请。
羽林中郎将桓典与大将军何进共谋诛宦。
虽坐视何进被戮,但事后及时配合控制北宫。
忠义炳着。
于是董卓建议。
下诏拜其家一人为郎。
并赐钱二十万。
同时将其由羽林中郎将改为侍御史。
好嘛。
兵权又被董卓夺走。
桓典又回到骢马御史时期。
也不知是新政得人心,还是老天开了眼。
这雨停了。
从六月大暑后开始下。
直到九月寒露才停止。
一共下了近九十天。
这让董卓更加高兴。
一班马屁精也抱着各自的目的。
纷纷说些董卓喜欢听的话。
比如光禄勋宣璠。
他称这董卓拨乱反正。
所以才雨过天晴。
这是天降圣人,为朝廷万民消灾除厄。
等等。
董卓一高兴,让他接替袁绍担任司隶校尉一职。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董卓既任司空。
手下中郎将们自然也能跟着沾沾光。
中郎将徐荣就推荐同郡公孙度。
就任辽东郡守。
公孙度,表字升济,本是辽东襄平人。
其父公孙延,不想当郡中小吏,于是逃到隔壁玄菟。
当时玄菟郡守公孙琙。
有个儿子名叫公孙豹。
才十八岁就死了。
这公孙度小的时候小名也叫豹,又与公孙琙的儿子年龄差不多。
公孙琙一见到他,就喜欢他,还送他去上学,为他娶妻。
让他做了郡吏。
甚至后来还向人举荐,让他到京师任职尚书郎。
光和年间,公孙度升为冀州刺史。
可惜因谣言被罢免。
如今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
于是公孙度请徐荣帮他推荐。
前往辽东就任郡守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