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一触即发,刘国梁觉得是时候该表明自己的立场了,因为仅仅靠十九路军是很难扛住日军的轮番进攻。
现在的刘国梁就是抗日的一面大旗,他出现在上海,一方面可以鼓舞上海众将士抗日之决心,另一方面,可以召集民间抗日力量齐聚上海。
“同胞们,海外侨胞们,我是义勇军战士刘国梁,一个月前我们义勇军战斗在白山黑水,现在我们又来到了繁华的上海大都市。”
“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要继续打鬼子,其他的我不懂,也不想考虑,我只知道脚下的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谁要敢无理来抢占,那我义勇军必定会和他们血战到底。”
刘国梁的宣言以电报的形式发往全球各地,一时间上海乃至全国各大城市再次沸腾起来。
他们依稀记得一个月前,义勇军每天都会向全国人民汇报他们的战况,很多人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大街上购买一份报纸。
有条件的会买一台电台,专门来接收义勇军每天发出的电报。
现在一个月过去了,人们以为义勇军战消失了,还有很多小道消息说义勇军被日军打败了,可现在看来是他们多虑了。
“又是这个刘国梁,陆军那些家伙是真该死,他们应该切腹谢罪,连一个小小的民兵都无法消灭,真是一群蠢猪。”
西藏北路,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司令官盐泽幸一少将正一脸严肃的看着手上的电报。
当看到刘国梁的名字时,他眼睛瞳孔不由得一缩,眉头不由得皱成了一个川字。
半年了,这个名字在日本陆军中已经是如雷贯耳,可这位海军马鹿却是嗤之以鼻。
他觉得是陆军那群家伙无能,才导致帝国颜面一次又一次被践踏。
既然刘国梁来到了上海,那么他肯定要好好招待一番,如果能活抓他,那自己肯定能威震整个日本。
而且自己的军事生涯也会更进一步,搞不好还能连升两级。
“娘希匹,他一个小小的民兵队长居然敢如此行事,我看他是完全没把我放在眼里。”
南京憩庐,校长正拿着电报破口大骂,在他看来,刘国梁这是选择站队粤军,是不把他这位国府领袖放在眼里。
毕竟南京政府刚刚发布对日妥协方针,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而且还取缔了一切抗日活动,他倒好隔天就来这么一出。
“果夫,你亲自去一趟上海,当面给我问清楚他到底想干嘛,另外劝他不要一意孤行跟着蔡廷锴,现在日本人势大,我们还惹不起,要想对付他们,只能借助其他列强的力量。”
“是,我现在就出发。”
“他就是一个小小的民兵队长,Zx你是不是对他太客气了?”
行政院长汪精卫很少见校长发这么大脾气,所以他有些好奇的问道。
“此人不爱财,不图名,也没有政治野心,一心只想打日本人,所以很难对付。”
军政部长何应钦笑了笑摇头说道。
“你可不要小瞧了他,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拉起十几万的军队,抗日英雄这名号可不是白给的。”
李宗仁对刘国梁的了解显然要更深一些,他说的这番话倒也不假。
“像这样的人,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只能用一块抹布将他遮住。”
陈诚作为校长的心腹,他觉得刘国梁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可以炸别人,当然也可以炸自己。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要么尽快把他握在自己手中,要么早早将他引爆。
“你说的轻巧,人家是拉帮结派了?还是手握重兵了?又或者是投敌卖国了?”
教育总长张治中冷笑了一声,看着陈诚没好气的说道。
“都别争了,我看呐即便没有蔡廷锴,这小子依旧会和小鬼子打起来,他就是单纯的爱国。”
冯玉祥也很喜欢刘国梁,他倒是觉得校长想多了,很明显,他不想让国府刻意针对他。
“焕章兄所言不错,这小子我也很喜欢,只是该敲打还是要敲打一下,省的他做的太过了。”
见自己人都没有统一意见,校长也只能就坡下驴,走一步看一步了。
普陀区临江镇(也就是现在的长征镇),一间两层小洋楼里面,几个工兵正在紧急施工,这里也是上海义勇军的临时总部。
刘国梁考虑到真如镇那边会遭受到日军轰炸机的袭击,所以将指挥部搬到了这里。
“总算是到了,赵姐姐好久不见了。”
海冬梅和乔夫人一见面,俩人就来了一个拥抱。
“我听说海大记者现在可是《申报》总编辑了,怎么会舍弃荣华富贵来这里?”
不仅仅是张珍无法理解,乔夫人现在也很好奇这件事情,毕竟海冬梅在辉山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未来的报复。
“我的好弟弟真诚邀请,做姐姐的肯定要鼎力相助,你说是吧!”
海冬梅来到沙盘前,然后整理了一下刘国梁的领带说道。
“谢谢冬梅姐,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
刘国梁赶紧接上话,显然海冬梅不愿意他们继续问下去了。
“我的大队长,你这宣言也发了,接下来我们这里会不会人满为患?”
郑珍双手抱胸,然后问刘国梁接下来更该怎么做。
“冬梅姐,你和张珍回去继续办报纸,过两天会有两个日本女生去找你们,到时候你们具体沟通。”
刘国梁把大家叫过来,就是要一一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办报社?”
“我的弟弟啊!你知道这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还需要有人撑腰,否则在这上海滩寸步难行。”
海冬梅摊了摊手,然后无奈摇头说道。
“你放心吧,那两个日本妞能耐大着呢,至于钱,她家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钱。”
刘国梁往嘴里叼了一根烟,不过看了看几个女人的表情,他还是没有点燃。
“那就没问题,这是我的专长,你就放心交给我。”
“冬梅姐,你还有一个任务,在办报社的同时培养一批间谍,要求他们一定要会英语、日语。”
刘国梁又想到了什么,然后开口补充道。
“这个简单,人到位我来培养。”
“没问题,上海的知识分子全国最多,我们不缺。”
刘国梁笑了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