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在汜水关那段时日,张固曾俘获了两百多匹战马,并精挑细选出两百余名勇士,与自己的亲兵混编,组成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骑兵队伍。自此,广陵军中也有了骑兵这一重要兵种。然而,世事无常,后来典韦与鲁肃带走了五十名亲卫,使得这支骑兵的人数锐减,从原先的三百多人降至了现在的二百六十余人。
面对这一变故,张固并未气馁,而是迅速重新选拔了两百余名精壮之士,在陈应、张成以及剩余的五十名亲卫的悉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掌握了骑术,如今已能在马背上策马奔腾,只是尚未能在马上熟练运用兵器。
想要迅速培养出合格的骑兵战士,除了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马镫。通常所说的“马上三宝”——马鞍、马镫、马蹄铁,它们的出现时间并非统一。马鞍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初现端倪,张固发现如今的骑兵已经配备了马鞍,只不过这马鞍并非与马镫配套使用的高桥马鞍。
而马镫,这种铁质的双马镫,要等到西晋甚至南北朝时期才会问世。如今的骑兵只能使用铁马镫的替代品——布马镫或皮脚扣。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与真正的马镫相去甚远,并不能算作马镫,所能起到的也仅仅是辅助骑兵上马的作用。
然而,双边铁马镫的出现,却进一步解放了骑兵的双手,释放了他们的腰力,使得骑兵能够在马背上更好地发力。与此同时,马鞍也配合变成了高桥鞍,为骑兵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支撑。
至于马蹄铁,它最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在西方出现了。而传入中国的时间则要晚得多,要等到元朝时期。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多地是使用滚烫的烙铁来烫马蹄底部,使其变得坚硬,而并未专门使用马蹄铁。
不过,张固并未急于现在就制造这三样东西。可以说,“马上三宝”并无多大的技术壁垒,只要是有心人仔细观察,便能仿制出来。然而,在如今的联军中,人多口杂,而张固又没有大量的战马和稳定的战马来源。如果提前制造出来,只会便宜了他人,增强敌人的战斗力。因此,他只能等到回去以后再着手研究制造。
这一日,阳光洒落,张固与黄忠一同巡视士卒的操练情况。校场上,士卒们身着各式各样的甲胄,或手持长枪,或紧握环首刀,步伐整齐划一,喊杀声震耳欲聋。
黄忠则是一脸严肃,不时点头,对士卒们的表现颇为满意。只见一队士卒手持盾牌,另一队则持剑冲锋,两队人马在校场上你来我往,攻防有序,剑光如织,盾牌撞击声与金属交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战歌。
两人边走边聊,张固突然对黄忠说道:“叔父,我想在广陵军这剩余的三千五百人中挑选四百人,组建一支新军,你看如何?”
黄忠闻言一愣,随即问道:“不知主公想要组建一支什么样的新军?”
张固沉吟片刻,说道:“叔父,不知你是否听闻过吕布的陷阵营?”
黄忠点了点头,说道:“略有耳闻。听说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八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八百余人,却个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主公是想要编练这样一支军队吗?”
张固点头说道:“没错,我正是想要效仿陷阵营,编练一支精兵。就叫做虎贲军。这支军队,我打算在普通士卒中挑选身体强壮、作战勇猛之人。凡是能够进入这支军队的人,都将拥有最好的装备、最好的食物以及最好的赏赐。”
“具体来说,就是人人披甲、餐餐吃饱、每天有肉。但凡立功者,银子、土地、房产甚至老婆,我都赏。如果战死沙场,我也会妥善体恤他们的家人。叔父你看如何?”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说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样一来,士气必定会高涨,精兵的选拔与编练也不再是难事。只是如此巨大的投入,恐怕开销也会十分庞大。这样的一个士卒的开销,恐怕都抵得上普通的十个士卒了,甚至直逼骑兵的开销。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黄忠继续说道:“而且,若是人人披甲,那实在是太难了。铁甲这种东西,只有大将和临阵指挥的将官才能穿戴。普通的士卒,即便是好的,也只有皮甲而已。主公所说的披甲,应该是扎甲吧?难啊!不过,若是真有一支铁甲军队投入战场,那倒真是有如屠杀一般了。”
张固闻言,微微一笑,说道:“叔父,精兵有精兵的用法,普通士卒有普通士卒的用法。有时候,一场大战的关键,往往就取决于手中的精兵。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能够迅速切开一切胶着的战局。与战争的胜利相比,这点花费又算得了什么呢?而且,这样的精兵数量也不会太大。”
“确实,人人披甲这一条确实难以实现。不过,等回到广陵后,我一定会多收集匠人制造甲胄,再去找我伯父要一些材料,然后多招学徒,采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制造。虽然这是一个长期工程,但只要我们不急不躁,慢慢来,总会有所收获的。”
其实,在东汉末年,由于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诞生了一个名词——披甲率。顾名思义,披甲率就是指军队中披甲士卒的比例。由于生产力的破坏,士卒的披甲率大幅度下降,各诸侯的士卒披甲率大多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曹操曾经在《军策令》中记载道:“袁本初有铠万领,吾大铠二千领,本初马铠二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这段话讲述的正是官渡之战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官渡之战时,袁绍军有十几万人,然而铠甲却只有一万具左右。由此可见,即便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军队的披甲率也只有十分之一。
不过,这里的铠应该是指扎甲,而并未算上皮甲。如果加上皮甲的话,那么披甲率应该能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扎甲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一开始是青铜扎甲,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秦朝。汉代以后,扎甲逐渐改为铁质,成为了军队中不可或缺的防护装备。
将领所披的明光铠,亦是扎甲之一种,唯因其身份尊贵,故而独具匠心。此铠不仅配备有胸背甲、腿甲与头盔,更添以繁复精美的花纹装饰,彰显其尊贵不凡。反观士兵所着的扎甲,则仅含胸背甲,简约实用。
然而,即便如此,能够穿戴铠甲者,亦是军中精锐之士。那陷阵营,便是全员皆披铁甲的铁血部队,其战斗力之强悍,可见一斑。
黄忠闻言,眉头微皱,疑惑地问道:“流水线?此为何物?”张固微微一笑,解释道:“流水线者,乃分工合作之道也。一人负责一道工序,待其完成后,再由下一位接手。譬如制造铠甲,一位熟练的铠甲师傅,犹如珍宝般难得。他既是出色的铁匠,又是精湛的裁缝。然而,即便如此,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打造一副铠甲,亦需耗时半年之久。”
张固继续说道:“如此师傅,数量稀少,制造周期冗长,实乃一大难题。故而,吾欲简化其流程,分工合作,各展所长。譬如制造铁甲,第一步乃打造甲片,此乃铁匠之专长。吾可招募众多铁匠,专门打造铁片,甚至令其携学徒共襄盛举,学徒专攻打造铁片,无需旁骛。
接下来,便是给铁片打孔,此道工序亦可由专人负责。只需专注打孔,无需分心他顾。继而,便是将铁片以麻绳、皮绳串联,此道工序亦可招募专人学习后负责。乃至穿肩甲者专司肩甲,穿胸甲者专攻胸甲,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至于内衬,则交由裁缝负责。裁缝做裁缝的,铁匠打铁匠的,互不干涉,无需人人皆通铠甲制造之全道工序。如此分工合作,铠甲制造之速度必将大幅提升。且昔日因铠甲贵重,常于其上添加诸多装饰元素,如花纹、图案、兽首等。然今时不同往日,吾等无需将其视为艺术品,只需其实用保命即可,故而此类装饰皆可省略。
黄忠闻言,眼前一亮,赞道:“若真如此,则一支全员披铁甲的精兵,或可成真。虎贲军,虎贲军,此名必将令敌人闻风丧胆!”
张固点头笑道:“叔父所言极是,然路需一步步走,精兵亦需一步步练。当务之急,乃是选人。而后,再行操练。此事,便拜托叔父了。”
黄忠闻言,神色郑重,抱拳答道:“必不负主公所托,此事吾自当全力以赴。吾必为主公练出一支强军,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言罢,黄忠匆匆离去,准备从军中挑选士卒。而张固深信,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外,更需要质量上的提升。因此,他才会决定组建虎贲军,希望通过这支精兵来打开战争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