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们,儒生太多了!”第一锤公孙尼子还没有消化下去,第二锤就来了。
“怎么会多呢?不过百人左右,这都是饱学的大儒啊!”扶苏道。张诚倒是忘记了,扶苏一直是喜欢儒生的。
但是这和喜欢不喜欢没关系。
公孙尼子倒是明白张诚这股邪火从哪儿来的了。这是对着儒学和儒生们来的!他挺直了腰杆,定定的看着张诚。
“公孙校长,按照我们之前所计划的,这所学园要发展成为包括文法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石油冶金学院、化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商学院和师范学院还有兵学院。可是现在各个院系的先生才有几人?儒学的先生又有多少?这儒学一支独大,在这个学园里不是好事,对未来发展有害无利。”
这是问题所在。
九个学院,各个领域都缺人,可是现在讲诗、书、礼的儒生,居然占了八成还多。这叫什么大学,这改成儒学院好了。
“儒学先生多而其他院系先生少,那还不是因为其他院系有任教资格的先生本来就稀缺,一时找不到?这儒学的先生倒也不算多,稷下学宫盛极之时,夫子多达千人。”
“我们不是稷下学宫。说白了,这所大学是张家出了巨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张家要不断往里投钱的一个吞金兽,我们是私学,而且是不收学费由我张家补贴学生用度、支付夫子束修的私学。”张诚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我出了钱的。
公孙尼子气结。
“说我们是私学,是因为私学和国家朝廷出钱支持的公学不一样,公学是帝王用来装点门面的,私学是要给学生出路的,大而无当的科目,不能学以致用、学以养活自己的科目,我不建议开设,或者少开设。”
“谁说儒学无用?”
“我曾经在张苍先生那里看到过计算,每个人中,8500个是要做一生的农夫,1000个人去做士兵、50个人做商贩、200个人做工匠、20个人做官吏(主要是各种小官吏),只有一个人能做儒生。”
公孙尼子看一眼张苍,张苍点点头。掌管国家典籍,最大的好处是对各种数据清楚无比。
“1万个人只有一个儒生,岂不是说儒生珍稀尊贵?”公孙尼子说。
“1万个人只有一个儒生,是因为一万个人只养得起1个儒生!”张诚的语声变得格外尖刻。
公孙尼子目瞪口呆。张苍也张大了嘴巴,扶苏更是脸色苍白。
“农民不种田,就没有粮食,工人不做工,就没有器具,士兵不防御城池,就会城破人亡,儒生……要有一万个人才能供养出一个儒生!如果我们的学校一年培养三百个儒生,就得有有300万的人口才能供养,相当于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的人口!”
“话不能这么说,儒生也是有用的。”张苍插话。
“我不反对你说的儒生有用,儒生善教化、定风俗,但是儒生最多的鲁国早早灭国,儒风盛行的齐国屡有乱臣,儒生有用,但是意义没那么大!”
“儒家传承文脉教化。”
“我子弟中学随便一个班长,一个下午都能印2000页纸,公孙先生您把荀子教化扩散天下,靠的是一台油印机而不是天下儒生!”
公孙尼子气的全身直哆嗦。
张诚也是这会儿才觉得自己语气太重,这才端起杯来喝了一口水,放下杯子对公孙尼子说:“抱歉,先生,我不是贬斥儒家,您的先生荀子是大儒,我是佩服的,荀子先生的弟子中,您是大儒,继承学问和道统,李斯和韩非是法家,一个传下着作,一个辅佐始皇帝一统天下,张苍先生是了不起的数学家,掌管天下财计,可见儒家还是了不起的,但是先生你要替我们学园的这些少年想一想,他们不能都去做了儒生。一届之中有几个儒生已经嫌太多了,若是走出这座学园的门,要过得像颜回原宪一样落魄,那不是害了孩子们?”
“行啊,几年不见你学问见长啊,都知道颜回原宪了!”公孙尼子嘲讽。
颜回家贫,靠吃清粥饮冷水度日,不到三十岁就早死。原宪居住在卫国一个小巷内,住房很狭窄,茅草盖的屋顶,蓬蒿编织的门,破瓮做的窗,上漏下湿,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正冠帽缨就会断,整理衣襟就露出胳膊肘,提鞋就能露出脚后跟。算是贫寒到了极致。
张诚拿着颜回原宪举例子,公孙尼子的心软了一些。但还是强辩:“年轻人应该志存高远,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生,我也算是一个富人了,您看我哪一分钱是不义而来的?”张诚反问。说到这儿内心有一点虚,自己在心里回答:“骗徐福那笔钱是不义之财”,于是立刻跳过这条,趁着公孙尼子还没有想清楚张村哪条财计是不义的,跟了一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先生,孔夫子也说了,要是能挣到钱,去给人当马车夫他也愿意做。挣钱不丢人!”
张诚这么翻来覆去的引用论语,哪里是当年那个拒绝读书写字的惫懒少年,众人都讶然。但是关于毕业生就业率的讨论显然把话题引到了另外的方向。公孙尼子消了消火气:“那你是个什么说法?”
张诚放下手中的卷册,说:“儒生可以有,不能这么多。我们学园刚刚起步,宁缺毋滥。之前我们说过,有教授有讲师,既然大家没主张,我定下一个标准:有着述,能开宗立派的,可以请做教授,不能开宗立派但善于教学者,可以请做讲师。一门学术,数年之内我们只请一位教授,两位讲师,不能再多。”
看公孙尼子还待争执,张诚摆了摆手:“也罢,儒学可以不算做是一门学问,你们愿意把儒学拆成多少门都可以,诗算一门、书算一门、春秋算一门、易经算一门、荀子算一门、孟子算一门都可以,但是一门只能有一位教授,两位讲师,多的名额我们没有。另外。文法科系儒家课程不能超过总课程的三成,商学科系,儒学不能超过20%;师范科系,儒学不能超过20%;理工科系儒学选修,不计入学分考核!”
这个折中已经是张诚的底线,但是也算是一个标准,公孙尼子虽仍不甘心,但是几个人合计了一下,便觉得也只能暂时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