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还表示,他将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她们商业发展的支持,并认为现在是给两姐妹举办一场正式婚礼的时机了。陈雪茹和秦淮茹对此十分兴奋,长久以来她们一直渴望着与李建国成婚,尽管三人关系亲密无间,但作为女性,她们更希望有一个正式的家庭身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分。因此当得知李建国准备在迁往 ** 前替她们举办婚礼时,两人都极为激动,陈雪茹更是热情地抱住了李建国,“一切都按你说的办。”
关于前往 ** 的决定,两人提出想要带着各自的家长一同过去。“我想要把母亲也接到 ** 来一起生活。”陈雪茹说,“毕竟独自一人留在北京,我放不下心。” 秦淮茹也有同样的愿望:“我打算把双亲也带到 ** 去,听了你的说法后更加相信公私合营对我们的未来生活不会有好处,而我的离去也必然会让父母感到不安。”
考虑到若两位 ** 的家人继续留在北京,极有可能因为她们的行为被视为负面因素,进而面临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李建国认为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他同意她们的想法,并补充道:“这几天内你们回去同各自的家长商量这件事,看他们是否愿意前往。如果他们愿意,那就最好不过;若犹豫不决,告诉我,我会找他们谈一谈。”
至于如何处理目前的生意,李建国指出,先处理掉四九城内的商铺,尤其是将秦淮茹的小菜市场摊位出让给他人即可。如此,确保所有事情井然有序,避免日后因 ** 政策调整导致不必要的【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陈雪茹决定直接关闭绸缎店,并将店里的所有绸缎存进她的储物空间。清空后,店铺会被售卖给 **。
对于她旗下的大型商场,直接宣布破产似乎是她的计划,但**肯定会对此展开调查,毕竟是涉及数百名员工的地方。
为了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计划给员工发放离职补偿金,并将商场内的商品也都移至储物空间。
完成了这些任务后,陈雪茹与秦淮茹就开始着手处理。
李建国方面,则考虑到长期在北京的发展目标,决定将自己唯一的一项资产——李家饭店捐赠给**。
现在的李家饭店规模已经超过了当地着名的丰泽园,每日顾客络绎不绝,达到数千人次,员工超过一百名,在李建国等人的精心管理下,营业状况十分出色。
但在公私合营的新形势下,李建国感到自己不再有必要亲自打理这份产业,因为持有这家大型饭店可能会对他在 ** 体系中的升迁造成不利影响。更何况他们已经赚足了钱。如果能将饭店捐出去,不仅可避免这些麻烦,还能赢得公众的好感。
于是,李建国前往商务局,寻找周主任,表达了自己将李家饭店无偿捐给**的想法。周主任听罢,表现出极高的意外。
\"李家饭店,现在是王府井最着名的店面之一,生意极为红火。你确定要无偿捐献?\" 周主任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捐赠价值数以百亿的产业。
面对质疑,李建国耐心解答,\"我已经成为了党组织的一部分,拥有过多的钱实际上也花不完。我希望我的这笔捐款能够用于国家发展、造福人民。我们共同进步,才会更美好。\"
周主任听了这话,对这位年轻企业家的高度觉悟表示由衷的欣赏。“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就能有这样的认识。” “拥有像你这样愿意无偿奉献的企业家,国家必将快速发展。”
顺利完成相关手续和签订捐赠协议后,周主任还赠予李建国一面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周主任将李建国捐献李家饭店的信息通报给了报社,期望此举能激发其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次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新闻事件,称李建国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人物。报道指出,李建国不仅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屡建奇功,发明并免费共享先进汽车制造技术,还在娄半城的支持下,助力中国建立起第一个自主生产的廉价汽车工厂。
李建国不远万里前往黑江省,勤勉不倦地建设出龙国首个大型油田,贡献巨大。时至今日,他又慷慨地将自己辛苦创立的李氏饭馆捐出,而这个饭馆如今的规模早已超过了丰泽园。
这件事通过新闻报道后,引发了四九城里众多民众的关注与震撼,因为这家饭店的价值达到数百亿,一般市民需要劳作几千年也无法累积到这样的财富。消息很快就传入了何大清和何雨柱的耳中,整个李氏饭馆也无一不知此事,令何大清感到难以置信:
“这家饭馆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现在规模这么大,为何他会说捐就捐?”
何雨柱也百思不得其解:
“建国哥要是不愿意经营这家饭店,完全可以转让给我们啊。”
但何大清摇了摇头,表示自己的看法:
“这事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若真要送,想必首先会给自己的亲戚才是,比如饭馆里的张晓芝和张秀芝,她们都是秦淮茹的亲族,秦淮茹又是李建国远方的表妹。”
“相比之下,他们更可能愿意将这份产业转给秦淮茹一家。” 何大清思考着继续说,“如果真的要送给什么人的话,或许只有一个原因:四九城的 ** 势可能发生变化。”
何大清的话引起了一脸不解的何雨柱的好奇:
“你是说...会发生什么事?”
“我听张秀芝提到过,秦淮茹已经停下了卖菜摊的营生,不再做这一行了。”何大清开始分析,
“与此同时,李建国停止向其他餐馆和酒楼供应食材,并为此支付了不少的违约金。”
“这么赚钱的业务他们放弃了,必定是因为有风吹草动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