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既然身死,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就该轮到嫡次子李贤做太子。
李贤做了太子之后,也表现得十分贤明,得到了大臣们的喜爱。
但是,后来李贤却因为种种原因,和皇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母子二人成了敌人。
最后,武则天派人在李贤的太子府内,搜出了数百具盔甲,举报李贤谋反。
在古代,私藏甲胄是谋反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能免罪。
所以最后,李治只能无奈之下,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三李显做太子。”
“糊涂,糊涂!”
说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破口大骂。
“这分明就是武氏女故意将甲胄藏匿于李贤府内!
他既贵为太子,又有何必要再去造反,不是多此一举吗!”
李世民气的暴跳如雷,可周围李泰和房遗爱却面面相觑。
陛下,你是不是忘记了,你那长子李承乾,在一年后也即将造反啊?
见没人附和,李世民忽然也像是想到了什么,讪讪坐了下来。
“罢了,姜先生您继续说吧。”
姜饼微微一笑,接着道:
“李显成为太子之后,犹如惊弓之鸟般,时刻保持着警惕。
他深知自己如今的皇位与其说是顺应天命得来的,不如说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罢了。
他默默地汲取着之前哥哥们的惨痛教训,明白在这宫廷斗争之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于是,他开始老老实实地做起了他的太子,不再像从二哥李贤那般与母后武则天争权。
他知道,武则天作为大唐的第二个天,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她的手段狠辣,心思缜密,任何敢于挑战她权威的人都将遭到无情的打击。
李显不想重蹈覆辙,也不愿意再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顺从,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与此同时,身为皇帝的李治,身体情况则开始越来越差,公元683年,李治因病去世,李显终于顺利登基为帝。
不过,李显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当时的朝政大权,依然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
李显之前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温顺太子,但如今做了皇帝之后,他也打算抓稳皇权。
李显深知,要想在与太后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作为后盾。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皇后韦氏一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家族势力,可以成为自己对抗武则天的有力支持。
李显开始精心策划,准备重用韦氏一族,组建一支强大的外戚集团,他知道,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权力争夺中取得胜利。
然而就在李显刚刚表现出这个态度之后,武则天却在第一时间动手,直接废掉了李显的太子之位,将李显改封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城。
就这样,在老三李显被废之后,身为老四的李旦,被武则天扶上了皇位,做了新的皇帝。”
“这,这……”
李世民想到武则天之后既然登基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那手段必然是如雷霆一般。
可却不曾想,在权利面前,他那几个儿子都一一成了牺牲品。
相当于是她踏上皇位路上的垫脚石一般。
若是别人倒也罢了。
可这几人都是他的孙子,身上流淌着他李家的血脉,怎么能任由这武氏女如此欺辱!
李世民心中升起一团邪火,他打定主意,这番回去之后,就将那武才人给处死,省的重蹈日后的覆辙。
当然了,他心中何等想法,姜饼自然无从得知,他仍在继续讲述着。
“只不过,李旦的这个皇位,几乎就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李旦原本只打算做一个闲散王爷,从小到大也一直都是过着闲散的生活,突然让他做了皇帝,李旦自然不知道该如何行使自己皇帝的权力。
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也用不着李旦过问朝政。
所以李旦登基之后,直接就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虽然是皇帝,但李旦的日子,却过得十分凄惨,反倒还不如之前做闲散王爷的时候了。
因为是傀儡皇帝,武则天怕李旦图谋不轨,所以将李旦彻底软禁在皇宫内,根本不让李旦一家接触外人,完全没了自由。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所有支持李旦,反对武则天的李家宗室,几乎都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直到公元690年,此时的唐朝,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掌控。
武则天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暗示李旦禅位。
李旦也早就乐得如此,连忙将皇位让给了母亲武则天。
就这样,武则天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大胆!”
李泰听得睚眦欲裂。
一个区区外姓女子,居然敢屠戮他李家宗室,简直是胆大包天,胆大妄为!
虽然他平日里对这些宗室子弟也不见得有多么亲近,可账却不能这么算。
作为大宗子弟,他可以对那些小宗族人不屑一顾,视之如蝼蚁。
可他却不允许别人也如此。
那些人的身上,毕竟流着他们李家的血,如此行为,不正意味着是打他们李唐王朝的脸面么!
李泰尚且如此,更别说李世民了。
他此刻脸色平静的吓人,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但只有真正熟悉他的人才知道,这恰恰是李世民盛怒到极点的表现。
可以说,如果武才人只是抢夺了李家的皇位,但毕竟后来又一次回到了李家的手中,若只是如此的话,或许只是将其诛杀,甚至软禁也无不可。
现在她的一系列做法,却彻底触怒了李世民心中的逆鳞,他的大唐这一刻仿佛成了那个女人的玩物,他岂能不怒。
甚至心中已经在计划着,不只是武才人,就连她的亲眷朋友,也一同问斩算了,如此才能解心头之恨。
虽然是这么想,但李世民毕竟不是朱元璋,心中还有些犹豫,这种在贞观十六年未曾发生的事情,是否该以此为由头定罪他们,这样是否太不公平了些。
如果是朱元璋知道了对方心中的想法,只会说一句:菜就多练。
就武则天的那些亲眷朋友才多少人啊,顶了天几百人,连他洪武四大案的零头都不够,你搁这做慈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