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太卷了!
刘据看着眼前的大汉堪舆图,长安城和周边已经紫得发黑了,正是人口增加,饱和的提示。
跟后世城市人口数量一样!
随即他目光又落在手中户部和吏部递上来的资料。
一个记载了人口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比例,一个呈现当下新毕业学生的人数,开新科预计登科士子的数量,还有空缺的工作岗位。
目前大汉的就业形势,随着他登基以来新政执行人口数量的增加,已然不成比例。
很多人将面临和后世一样的处境,毕业即失业!
虽然他已经听取了大臣们的各种建议:有人主张加强水利建设,有人提议疏导人口,还有人认为应当发展农业技术……
但这些办法要么耗时太久,要么本钱太大,难以短期内见效。
最重要的是治标不治本!
同时还有随着从商人员的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是产能过剩,面临通胀,下一步就是经济危机了!
刘据望着手中的笔,犹豫再三,迟迟落不下去。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广袤的大汉疆域地图上——南方的江南道,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
“来人!”
他猛地一拍案几,兴奋的说道:“速传旨意,着丞相田千秋等入朝商议大事。”
宣室殿内很快聚集了一批重臣。
刘据环视群臣,开口道:
“诸位爱卿,为了解决大汉目前的困境,朕决定拟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水道,在水道南北端另建一座陪都,缓解长安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同时建一个经济特区,以引领南部大开发。”
“如此一来,既可转移部分民众南迁,减轻京师压力,又可促进南方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刘据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喧哗。
卫青首先开口道:“陛下此议虽好,然耗资巨大,国库恐难支绌。开凿大运河,招募民夫不说,物料运输、水利器械……处处都需要银钱,如今国库本就空虚,如此一来,只怕要征收重税于民,实乃取怨之道!”
卫青的话音刚落。
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御史大夫倪宽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卫王所言极是。且不说国库空虚,单说这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必然要征调大量的民夫。如此一来,农事生产势必会受到影响,百姓们无法安心耕种,粮食产量下降,这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啊!”
田千秋也拱手进谏道:“陛下,南方地区虽有开发潜力,但那里地势复杂,瘴气弥漫,疫病横行。”
“我大汉百姓对那里的环境多有不适应,贸然让民众南迁,恐怕会引发疫病流行,造成更大的灾难,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效,实在是风险太大。”
刘据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反对意见,脸上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露出了一丝自信的微笑。
待大臣们的声音渐渐平息,他缓缓起身,走下御座,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
“诸位爱卿的担忧,朕都明白。但你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困难,却没有看到这背后蕴藏的巨大机遇。”
刘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
“你们想过没有,大运河一旦建成,南北之间的交通将变得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商业往来也会更加频繁。到那时,商税将会大幅增加,这难道不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吗?”
“你们担心征调民夫会影响农事生产。但朝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在农闲时节征调民夫参与工程建设。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百姓在参与工程建设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农事生产,还能增加百姓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刘据看着默不作声的众人,继续道:“南方的疫病确实是个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朕会派遣大量的太医前往南方,研究当地的疫病,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南方建立医馆,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和救治工作,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疫病对百姓的危害。”
接着,刘据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如今大汉面临着人口饱和、就业困难、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将来必定会引发更大的危机。而开发南方,正是我们打破困境的关键所在。”
“南方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水网密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南方建立陪都和经济特区,不仅可以缓解长安的压力,还能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前往南方,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带动整个大汉的经济繁荣。”
刘据的话让大臣们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刘据提出的计划。
这时,张骞站了出来,道:“如今陛下提出开发南方的计划,臣以为这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但新建陪都和经济特区的事情,是否可以放缓?”
张骞的话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认同,他们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霍光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唉,诸位大人,臣有一言。”
他微微躬身,眼神坚定地看向刘据和群臣,接着说道,“张骞大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新建陪都和经济特区确实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在当下情形下,若操之过急,可能会给国家带来较大压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陛下提出的开发南方之策,实乃高瞻远瞩之举,对我大汉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霍光挺直了腰杆,双手握拳,神情激昂道:“况且,自陛下登基以来,推行新政,在全国上下都取得了显着成效,百姓们对陛下充满信任与期待。此时推进南方开发计划,正是顺应民心之举。”
“百姓们看到陛下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他们的福祉殚精竭虑,定会更加拥护陛下,齐心协力参与到开发建设中来。”
大臣们听着霍光的话,有的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有的交头接耳,小声讨论着。
霍光的分析确实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