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沈家人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李氏跟宣鹤楼合作竟然十分愉快。
李氏对西瓜物尽其用,做出来的每一道菜都成了宣鹤楼的招牌菜,朱掌柜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天,朱掌柜特地派了马车送李氏回来。
李氏下了马车后,随行的仆人还陆陆续续从车上搬下了大大小小的东西。
“沈夫人,这些东西就先放在这里,小的就先回去了。”
李氏开心地和那人道别,一转头就看见三个小脸从周家大门那里探了出来。
李氏先是被吓了一跳,随后便笑着说道:“小姑,你们怎么在这里?”
“大嫂,我们三个正要去五哥地里玩,那个送你回来的人是谁呀?”
“我看怎么有点像朱掌柜身边的手下?难道你们不觉得他有点眼熟吗?”
“被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也觉得有点眼熟,好像真的是朱掌柜身边的人。”
“大嫂,那个送你回来的人真的是朱掌柜的人吗?”
李氏笑着点点头,眼里难掩激动。
“小姑,我按照你教我的那个制冰方法做了一些冰送到镇上,没想到朱掌柜知道这件事后,立马就将我带过去的所有冰全都买下了。”
“不仅如此,他还想跟我买制冰的法子,我跟他说这件事要回来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小姑,你说我们要不要把制冰的法子卖给朱掌柜他们呀?”
还没等娇娇说话,一旁的周承恩立马大声嚷嚷。
“当然不能卖了!冰多贵呀!你们怎么能把制冰的法子卖给朱掌柜呢!要卖也是直接把冰卖给他,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赚钱了!”
“是啊!周承恩说的对,要是我们直接把制冰的法子卖出去了,那以后我们就挣不到钱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跟朱掌柜谈一谈,我们不卖制冰的法子,我们可以卖食谱呀!”
众人听见娇娇的话,顿时眼睛一亮。
可是下一刻,江谨赋便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哪来那么多的食谱可以卖给宣鹤楼,总不能让我们凭空想象吧!”
“万一那些食谱做出来的东西不能入口,或者是难吃得不行,那岂不是生生砸了自己的招牌?”
李氏也觉得江谨赋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一块转过头劝起娇娇来。
“小姑,谨赋说得对,上次那几道菜只不过是我凑巧做出来的,要是真的让我弄那个什么食谱,我可是弄不来的。”
“要不我们还是想个别的法子吧!亦或者是按承恩说的那样,我们把冰做出来后,转手卖给宣鹤楼不就行了。”
一旁的周承恩疯狂点头。
可是,娇娇却摇了摇头。
“你们有没有想过?需要冰的日子才有多久?而且就算我们只卖冰,我们又能赚多少钱呢?”
“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起宣鹤楼的饭菜,我们应该想一个长远的计策。”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拥有一些自己的招牌菜,然后等这些招牌菜打出名声来,我们再把这些招牌菜转手卖给宣鹤楼。”
“到时候我们不仅凭这些招牌菜赚了一笔钱,转手卖给宣鹤楼后,我们又赚了一笔。”
李氏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果然还是小姑聪明,她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方法呢?
两个小伙伴思索再三后,也纷纷赞同了娇娇的想法。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氏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很多东西,据说这些都是朱掌柜送给她的。
娇娇三人帮大嫂把东西搬回沈家的院落。
三人刚走进院里,李氏一眼就看见坐在院里石椅上的沈大郎。
李氏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小姑,这些东西我来拿吧!我先回屋去了,等晚些时候我把东西整理出来就给你和娘他们送过去。”
说着,李氏在娇娇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把接过她怀里的东西,径直回了房间。
砰!
李氏的房门被重重摔上。
江谨赋跟周承恩面面相觑,直到周承恩忍不住率先开口。
“是我的错觉吗?我怎么觉得沈大嫂看见沈大哥后,心情都不好了?”
江谨赋偷偷看了不远处的沈大郎一眼,这才俯身在周承恩耳边小声说道:“你没有看错,沈大嫂似乎真的在生沈大哥的气。”
“他们两人肯定是吵架了,你没看见他们两个都没说一句话吗?”
周承恩恍然大悟。
“对呀!怪不得我一进来就觉得哪里怪怪的,原来是因为他们没说话呀!”
“以前沈大嫂看见沈大哥还老是脸红,那时候我们还老是背地里嘲笑他,没想到他们居然吵架了。”
听见两个小伙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娇娇没好气地瞪了他们一眼。
“你们能不能有点眼力劲?既然知道我大哥大嫂吵架了,那你们就不能说出来了呀?这样子我大哥大嫂多尴尬呀!”
江谨赋:……
周承恩:……
沈大郎:……
以及躲在房门后偷听外面谈话的李氏:……
是吗?为什么我们觉得你把真相说出来更尴尬……
然而,娇娇似乎没有这么觉得,反而是鼓着腮帮子气呼呼地看着自己的两个小伙伴。
“你们真是两个笨蛋!”
“难道你们不知道吵架的人需要独处的空间吗?”
“我们现在应该离开这里,而不是站在这里做那个什么东西?什么来着?!哦,对了,电灯泡!”
“就是电灯泡!我们可不能做电灯泡,我们赶紧离开这里。”
江谨赋简直是一头雾水,完全听不懂娇娇到底在说什么。
什么电灯泡?那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叫做电灯泡?电灯泡是个泡吗?
不仅江谨赋,就连周承恩这个不爱思考的木头脑袋也是一头雾水。
“喂!沈娇娇,你到底在说什么呀?为什么我一句话也听不懂?什么电灯泡?你赶紧给我们解释解释!”
“哎呀哎呀,你别推呀!我们走就是了,别推呀!我都快被你推倒了。”
周承恩的抱怨声渐渐小了下来,三个小孩子的脚步声也渐行渐远。
此时颇感无语的沈大郎收回自己的眼神,而对于房门后面那道悲伤的视线,他全当没有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