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赶忙上前一步,拜倒在地,回道:“陛下,臣以为当以抚为主,剿抚并用。先招安那些可招安之人,分化贼势,再对冥顽不灵者施以重兵围剿,如此或可平定三边之乱。”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此策虽有几分道理,但切不可大意。那众多贼寇狡诈多端,武之望便是前车之鉴。”
杨鹤再次叩首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小心谨慎,相机行事。”
杨鹤离京赴任那一日,京城的天空略显阴霾。他率领着一众随从,踏上了前往三边的路途。
一路上,他望着沿途的山河大地,心中思绪万千。
他深知此行充满艰难险阻,那无数个如王二一般的乱党势力盘根错节,当地的民生凋敝,军队士气亦低落不振。
但他依然怀揣着一丝希望,期望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谋略,能够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通往安宁的道路,拯救三边的百姓于水火之中。
为大明的边防重新铸就一道坚固的屏障,让朱由检的期望不至于落空,让大明王朝在这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能够获得一丝喘息之机,重新振作起来。
而朝廷内部,对于洪承畴此次的胜利,也是褒贬不一。
有的大臣认为他平乱有功,应加以赏赐;有的则认为他未能彻底剿灭乱党,不应重赏。
朝堂之上,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
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洪承畴此次平定王二之乱,虽未能将乱党一网打尽,但也颇有功绩,当予以嘉奖,以励其继续为朝廷效力。”
另一位大臣却反驳道:“陛下,王二虽死,然其党羽仍在,且天下起义此起彼伏,洪承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此时重赏,恐难以服众。”
崇祯皇帝沉思良久,道:“洪承畴之功过,朕自会斟酌。然当务之急,仍是平乱维稳。众卿家可有良策?”
一位老臣上前道:“陛下,老臣以为,可令洪承畴继续清剿余党,同时,选派能臣干吏,前往各地安抚百姓。”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此策可议。诸卿再细细商讨一番,拟出个章程来。”
洪承畴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只能继续坚定地走在他的平乱之路上,试图在这乱世中为朝廷撑起一片摇摇欲坠的天空,可他不知道的是,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悄然酝酿着……
在王二死后不久,王嘉胤召集了剩余的起义军骨干,在一处隐秘的山谷中,商量着对策。
王嘉胤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兄弟们,二哥的仇不能不报。如今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起义,本就是为了给大家谋一条生路。虽然二哥遭遇不幸,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
一位头领钟光道说道:“大哥,我们现在兵力受损,粮草也不足,若要与朝廷对抗,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王嘉胤点头道:“钟兄弟所言极是。我们先派人到各地联络其他起义军,共同对抗朝廷。”
众人纷纷响应:“大哥英明,我们愿听大哥号令。”
而洪承畴这边,他深知王嘉胤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加强了对各地的情报收集。
他召集将领谋士商议道:“王嘉胤一伙定会有所动作,我们不能被动挨打。各将领需加紧训练士兵,提高战斗力。谋士们则要分析王嘉胤可能的动向,以便提前布局。”
谋士李丰道:“大人,据属下所知,王嘉胤此人重情重义,他可能会先去联络那些与王二关系密切的起义军。我们可在他们联络的必经之路设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洪承畴思索片刻:“此计虽好,但王嘉胤也颇为谨慎,恐不会轻易中计。我们可先派人伪装成起义军,混入其中,探听虚实,再做定夺。”
刘应遇主动请缨:“大人,末将愿率人前去卧底。”
洪承畴看着他:“刘将军勇气可嘉,但此去危险重重,务必小心谨慎。”
刘应遇抱拳领命:“末将定不辱使命。”
在刘应遇出发后,洪承畴又担心起朝廷的局势。
他深知朝廷内部的纷争和腐败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若不加以整治,即便他在前线平乱成功,这天下也难以长治久安。
他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往朝中一位正直的大臣手中,希望他能在朝堂上为整治吏治、减轻百姓负担等事发声。
信中写道:“大人,如今平乱之路艰难,虽可暂用武力镇压,但若民怨不解,赋税不减,吏治不清,叛乱恐难根除。望大人在朝中正言直谏,为天下苍生计,为朝廷长治久安谋。”
这位大臣收到信后,深感洪承畴的忧虑。
他在朝堂上力陈利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清查贪官污吏、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适当减轻百姓赋税等。
然而,他的提议却遭到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一位权贵大臣冷笑道:“你这是书生之见,若削减开支,减轻赋税,朝廷的军费从何而来?那些官员的俸禄又如何发放?难道要让我们都喝西北风不成?”
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崇祯皇帝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明白改革的必要性,但又担心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引发朝廷内部的动荡。
在这期间,刘应遇成功混入了一支起义军队伍。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果敢,逐渐取得了一些人的信任。
在一次起义军的聚会中,他听到了王嘉胤的下一步计划。
一位起义军小头目喝得醉醺醺地说道:“王大哥已经派人去联络高迎祥、张献忠他们了,等他们一来,我们就一起攻打洪承畴的老巢,为二哥报仇。”
刘应遇心中一惊,但表面上仍装作若无其事,继续与众人喝酒聊天,暗中却寻找机会将这个消息传递出去。
终于,他趁着外出侦查的机会,将情报送回了洪承畴的营地。
洪承畴得知后,立刻调整战略部署。他一面加强营地的防守,一面派人去联络附近的友军,准备共同对抗即将到来的起义军联军。
洪承畴对众将领说道:“此次王嘉胤勾结多路起义军,来势汹汹。但我们为朝廷守土,为百姓安宁,不可畏惧。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破敌。”
将领们齐声高呼:“愿随大人战死沙场,保家卫国!”
而在起义军这边,王嘉胤成功联络到了高迎祥、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他们在一处险要之地会师,商议作战计划。
高迎祥大声道:“洪承畴老儿杀了王二兄弟,此仇不报,我们还算什么好汉!这次我们要让他知道,我们起义军不是好惹的。”
张献忠则笑道:“高大哥莫急,我们虽人多势众,但也不可轻敌。洪承畴此人颇有谋略,他的军队战斗力也不弱。我们要好好谋划一番,方能取胜。”
王嘉胤点头道:“张兄弟说得对。我建议我们兵分三路,一路正面进攻洪承畴的营地,吸引他们的主力;一路从侧面迂回,截断他们的退路;还有一路则在后方骚扰,破坏他们的补给线。”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王兄弟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即将在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爆发。
洪承畴与王嘉胤等起义军首领都深知,这场战斗将关乎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将对整个天下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为了朝廷的统治,还是为了百姓的未来,他们都只能全力以赴。
洪承畴在营地中仔细部署着防御。
他对负责正面防御的将领说道:“李将军,你部务必坚守阵地,不可轻易后退。待敌军攻势稍缓,我自会派援军支援。”
李将军领命:“末将遵命,定与阵地共存亡!”
又对负责侧面防御的张勇道:“张将军,你率部隐蔽于侧翼山林之中,待敌军迂回部队出现,出其不意,予以痛击。切不可过早暴露行踪。”张勇抱拳:“末将明白。”
安排好防御后,洪承畴又与谋士们商议应对敌军破坏补给线的策略。
钱丰道:“大人,可派一支轻骑部队,在我军补给线周边巡逻,一旦发现敌军踪迹,立即出击。同时,将补给物资分散隐藏,以防敌军大规模破坏。”
洪承畴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刻调遣轻骑部队出发。
而在起义军营地,高迎祥、张献忠和王嘉胤也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
高迎祥喊道:“兄弟们,我们为了自由,为了不再受朝廷的压迫,今日一战,务必奋勇杀敌!”
士兵们群情激昂,高呼着口号。
张献忠则看着王嘉胤:“王兄弟,若此战胜了,这天下大势或许会为之一变。我们便可乘胜追击,推翻这腐朽的朝廷。”
王嘉胤目光坚定:“张兄,先莫要想那么远,眼前这一战,我们要全力以赴。”
战斗终于打响。
起义军如潮水般涌向洪承畴的营地。
正面进攻的起义军喊杀声震天,与洪承畴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李将军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们顽强抵抗。“弟兄们,杀啊!为了朝廷,为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