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说:“朕决定先派一支军队前往陕西,稳定局势,同时,让户部再仔细核算赋税之事,看看能否找到一个平衡之法。”
大臣们领命而去,可大家心中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明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无论是内部的农民起义,还是外部的辽东战事,都像两座大山,压得这个王朝喘不过气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的情况愈发糟糕。起义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他们不仅抢夺粮食,还攻占了一些小的县城。而官府的军队在镇压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位将军向朝廷奏报:“陛下,这起义军如今士气高昂,他们熟悉地形,而且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我们的军队虽装备精良,可在这陕西之地,却难以施展拳脚。”
朱由检心急如焚,他再次召集大臣商议。
内阁大学士说:“陛下,看来单纯的镇压是不行的,还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解决百姓的生计。”
朱由检无奈地说:“朕也知道,可如今辽东战事吃紧,赋税难以减免太多,这可如何是好?”
户部尚书说:“陛下,或许可以从其他方面开源节流,比如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宫廷开支,用来补贴陕西的百姓。”
朱由检听了,心中有些不悦:“削减宫廷开支?这岂不是有损皇家威严?”
大臣们纷纷劝谏,内阁大学士 x 说道:“陛下,皇家威严固然重要,但若是江山不保,威严又何存?如今陕西百姓民不聊生,若能以些许宫廷用度换取天下安宁,实乃明智之举。”
左都御史也进言:“陛下,臣以为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应先安内而后攘外。若陕西局势失控,即便辽东战事取胜,亦难挽大明颓势。”
朱由检眉头紧皱,陷入沉思,良久后说道:“朕且问你们,若削减宫廷开支,能有多少银钱可用于陕西?又能否真的平息民怨?”
户部尚书 赶忙回答:“陛下,虽具体数目尚需核算,但哪怕只是杯水车薪,也可向百姓彰显朝廷心意,再配以合理赋税调整与安抚之策,或可缓解局势。”
朱由检在大殿中踱步,心中权衡利弊。此时,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老臣听闻陕西百姓如今对朝廷失望至极,皆言朝廷出尔反尔。此前招抚时承诺给予生路,如今却依旧催征赋税,致百姓走投无路。”
朱由检怒道:“朕何时不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是辽东战事耗费巨大,实难兼顾。”
老臣接着说:“陛下,百姓但求温饱,若能解其燃眉之急,令其有田耕、有饭食,或可使民心归向朝廷。不然,即便大军镇压,亦难绝起义之患。”
朱由检无奈地叹了口气:“朕准了,先削减部分宫廷开支,户部即刻着手调整陕西赋税,务必使政策可行。同时,着令地方官员全力安抚百姓,不得有误。”
大臣们领命而去,然而执行过程却困难重重。地方官员有的抱怨道:“朝廷既要我们安抚百姓,又无足够银钱物资,这让我等如何行事?”
有的官员则暗自思忖:“这赋税调整,触动诸多利益,我若认真执行,怕是得罪不少权贵。”
而在陕西民间,百姓们听闻朝廷有所动作,却并不相信。一位农夫对同伴说:“朝廷的话,咱可不能再信了。之前被他们骗得还不够惨吗?”
同伴点头道:“是啊,除非真的看到赋税减了,有粮食发下来,不然绝不上当。”
起义军首领们得知朝廷的政策后,也在商议对策。
首领毒蝎王冷笑道:“朝廷这是想敷衍了事,咱们可不能被他们蒙骗。继续扩充兵力,准备和朝廷对抗到底。”
首领铁臂猩说:“不过也需留意,若朝廷真有诚意改变,我们也不必一味强硬,毕竟百姓也渴望太平。”
首领飞影狐应道:“先看看朝廷作为,若是只打雷不下雨,那我们就带领兄弟们打出一片新天地。”
回到京城,负责执行削减宫廷开支的太监总管前来复命:“陛下,这削减之事,可不容易啊。各宫娘娘、皇子公主们都有怨言,说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用度。”
朱由检不耐烦地说:“朕意已决,让他们暂且忍耐。这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之事,岂能因他们的些许不便而搁置?”
太监总管唯唯诺诺:“陛下圣明,只是奴才们在执行过程中,也遭遇诸多阻拦。有些太监宫女靠着以往的惯例,拒不配合。”
朱由检呵斥道:“若有违抗者,严惩不贷!此乃非常时期,必须上下一心。”
在陕西的县城里,当地县官与前来传达朝廷旨意的官员争执起来。
县官愁眉苦脸地说:“大人,您说要安抚百姓,可我这县衙库房空空,无粮无钱,拿什么安抚?”
朝廷官员回应道:“朝廷会有安排,你且先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耐心等待。”
县官苦笑道:“大人,这不是空口白话吗?百姓们现在饿得眼睛都绿了,哪会听我这一套?”
朝廷官员也无奈:“我也知晓难处,但这是陛下旨意,你我只能尽力而为。”
在陕西的乡村,一位乡绅对起义军首领 毒蝎王说:“你们这样闹下去,何时是个头?万一朝廷真的改变了,你们岂不是错过了招安的好机会?”
首领恶狼煞不屑地说:“你们这些乡绅,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朝廷的把戏我们看得清楚,除非他们真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否则我们绝不罢休。”
乡绅着急地说:“可这战火纷飞,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首领飞影狐长叹一声:“若不是朝廷逼得太紧,我们何至于此?我们所求不过是活下去的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
那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之中,摇摇欲坠,而杨鹤的抚局失败,也成为了明朝末年走向覆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的短视、政策的矛盾以及农民阶级对生存的强烈渴望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