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寒冬,陕北大地一片肃杀,凛冽的西北风裹挟着沙砾,呼啸而过,打在人脸上生疼。
在这片贫瘠又苦难的土地上,饥饿与绝望如影随形,百姓们挣扎在生死边缘,而这,正是起义的火种最易滋生的温床。
庆阳、环县一带,原属神一魁部下的郝临庵、刘六(刘道江)、可天飞等部,犹如蛰伏已久的困兽,终于在生存的逼迫下,再次亮出反抗的獠牙,燃起了重举义旗的烽火。
这年十二月,郝临庵、刘五、可天飞等部的义军汇聚一处,将环县团团围住。
环县的城墙在寒风中显得摇摇欲坠,城内的署县印同知赵应兰听闻义军来攻,早已吓得六神无主。
他在县衙内来回踱步,冷汗不停地从额头冒出,哆哆嗦嗦地向身旁的师爷询问对策,可师爷也是面如土色,说不出个所以然。
城外,义军的呼喊声、战鼓声震得大地颤抖,百姓们望着这些衣衫褴褛却眼神坚毅的队伍,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隐隐有着一丝期待。
赵应兰登上城楼,望着城下乌压压的义军,双腿发软。他试图强装镇定,喝令士兵放箭,可士兵们也都士气低落,箭雨稀稀拉拉。
义军们举着简陋的盾牌,一步步向前推进,他们有的手持长刀,有的扛着自制的长矛,口中喊着“均贫富,讨公道”的口号,气势如虹。
郝临庵骑着一匹瘦马,在阵前来回穿梭,鼓舞着士气:“兄弟们,今日我们要为死去的乡亲报仇,要为自己争一条活路,拿下环县,开仓放粮!”
这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义军们热血沸腾,攻势愈发猛烈。
消息很快传到了陕西总督洪承畴耳中,他深知环县若失,局势将更加失控,当下急调甘肃总兵杨嘉谟、宁夏总兵贺虎臣前来救援。
两位总兵接令后,不敢怠慢,即刻点齐兵马,星夜兼程奔赴环县。
杨嘉谟的军队装备精良,多是骑兵,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贺虎臣的队伍则擅长火器,火铳的威慑力不容小觑。
义军这边,黄友才奋勇当先,指挥着先锋部队阻击官军。
当官军的骑兵冲锋而来时,黄友才一声令下,义军们迅速列阵,用长杆武器抵御骑兵冲击。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战场上血肉横飞。
贺虎臣瞅准时机,下令火铳手开火,“砰砰”几声巨响,硝烟弥漫,义军阵前不少人倒下。
黄友才躲避不及,被官军火铳击中,当场毙命。
他的牺牲让义军士气受挫,可天飞和郝临庵见势不妙,当机立断,率领部众撤往环县以北的东川、西川。
那里高山深涧,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屏障。
官军追至东川、西川附近,望着眼前连绵的山脉和幽深的峡谷,一时也不敢贸然深入。
洪承畴的军令催得紧,杨嘉谟和贺虎臣只能在山口扎营,时不时派出小股侦察部队,试图摸清义军的底细。
可天飞和郝临庵则利用这段时间,在山中整顿队伍,安抚伤员,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收集粮草,准备长期坚守。
他们深知,与官军的这场较量,是一场漫长的生死博弈。
崇祯五年二月,寒冬的寒意还未完全褪去,可天飞、郝临庵又率部卷土重来,围攻庆阳府城。
庆阳是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厚实,城内粮草充足,守兵众多。
但义军毫不畏惧,他们吸取了上次攻打环县的经验,制作了简易的攻城器械,云梯、投石车虽粗糙却也颇具威力。
郝临庵对着围城的义军喊道:“兄弟们,庆阳城里的粮食够咱们吃好几年,只要拿下它,咱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
洪承畴得知庆阳被围,心急如焚,立刻派临洮总兵曹文诏领兵来救。
曹文诏素有“明季第一良将”之称,作战勇猛,麾下的士兵也训练有素。他日夜兼程赶到庆阳城外时,正遇上义军攻城。
只见城墙上箭如雨下,云梯被一次次推倒,可义军依旧前赴后继。
曹文诏也不迟疑,迅速指挥军队从侧翼冲击义军。他一马当先,手中长刀挥舞,所到之处义军鲜血飞溅。
三月十三日,双方在西壕展开一场激战。清晨的雾气还未消散,战场上就已经弥漫起血腥的气息。
曹文诏的军队士气高昂,装备又好,一上来就发起猛攻。
可天飞和郝临庵早有准备,他们将队伍分成数股,相互配合,有的佯装败退,引官军深入,有的则从侧面迂回包抄。
一时间,战场上局势胶着,喊杀声震天。但随着时间推移,义军毕竟在装备和训练上稍逊一筹,渐渐难以支撑。
经过数小时的恶战,义军大败,牺牲了一千多人,只能再次退回深山之中。
这场败仗让义军遭受重创,但郝临庵和可天飞并未气馁。
他们在山中总结经验,深知要对抗官军,不能光靠一腔热血,还得有更精巧的战术、更充足的物资。
于是,一部分义军开始在山中挖掘地道,储存粮草,另一部分则乔装下山,联络周边的穷苦百姓,招募新的兵员。
百姓们听闻义军为穷人打天下,纷纷响应,偷偷送粮送衣,还有不少青壮年加入了义军队伍,让这支饱经挫折的队伍又渐渐恢复了生气。
在深山里,郝临庵与可天飞常常围坐篝火,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
郝临庵皱着眉头说:“曹文诏不好对付,咱们得想法子把他引到山里来,利用地形优势消耗他。”
可天飞点头称是,随后派出机灵的士卒去官军营地附近设伏、骚扰,故意露出破绽,引得官军一步步深入山区。
而在山谷、树林里,义军早已设下重重机关,只等官军踏入陷阱。
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派出使者,联络其他地区的义军,试图形成更大的抗明联盟,在这乱世中为穷苦大众闯出一片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