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闻此言,皆是一凛,纷纷敛容正色,整饬衣冠,不敢有丝毫懈怠。
顷刻间,殿内秩序井然,众人重归肃穆,按班就列,静候圣谕。
“唐爱卿,不知国库若何?”李世民见众臣皆已各归其位,殿中肃静如水,遂目光微沉,转向户部尚书唐俭,语气平和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缓缓问道。
“启禀圣上,现今国库虽经多番开销,然尚算充裕,未至枯竭之境。”唐俭闻诏,即刻迈步而出,躬身作揖,言辞间透露出一丝谨慎与稳重,继而详述国库现状,力求让圣上心中有数。
“如此,能否足以支撑十万雄师远征吐谷浑?”李世民闻言,眉头微蹙,目光如炬,随即开口追问,语气中既含期盼又不乏忧虑,显然对此次出兵之事颇为重视。
朝堂之上,诸位世家高官互递眼色,皆以微妙的眼神示意于唐俭,暗中传递着莫要轻易许诺军资之意。
反观一众武将,个个目光炯炯,神情急切,那般热切注视之下,令唐俭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忐忑与不安,仿佛置身于万箭穿心之境。
唐俭心中明镜似的,知晓李世民此番决心已定,誓要亲征吐谷浑,而国库充盈,实则足以支撑此次远征,其间并无太大压力。
然则,朝中诸事纷繁复杂,非一言可尽,唐俭深知此中利害,不敢有丝毫懈怠。
“启禀陛下,国库丰足,足以支应此次征讨之需。”唐俭躬身对李世民说道。
朝堂之上,文官心中暗自叹息,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而武将们则振奋不已,欢声雷动,恰似冰炭不同炉,各怀心绪。
“好!既如此,便商议一番,看谁堪当此任,领兵出征。”李世民面露悦色,眉宇间洋溢着振奋之态,话锋一转,便将话题引向了更深一层。
侯君集闻此言,即刻挺身而出,毫不迟疑地请缨上阵,言辞慷慨激昂,愿为大唐倾力,荡平吐谷浑。
李大亮亦不甘落后,紧随其后,毅然出列,表露心志,愿同袍泽并肩作战,共赴战场。
高甑生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亦是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各展雄姿,纷纷出列请命,誓愿披肝沥胆,追随主帅,共克时艰。
唯有李道宗,其态度却稍显冷淡,并非如他人般踊跃。身为宗室之将,与李孝恭同脉,心中自有考量,不愿过分张扬,以免招致非议。
秦琼与张公瑾虽志犹存,然力弗逮矣。自张公瑾从灭东突厥之役后,体渐衰颓,迄于今,与秦琼相类,皆困于沉疴,同病相怜,若难兄难弟耳。
秦琼服下陆通所赐之滋补气血的灵药后,面色渐复红润,体魄亦稍见恢复。然则此等伤势非一朝一夕可愈,仍需静心休养,徐徐图之,不可急于求成。
柴绍年岁已高,岁月在其身上留下了诸多痕迹,故而意兴阑珊,不愿再涉烽烟,出征沙场。
李世民见群臣之中,武将们争先恐后地请命出征,心中甚慰,然其心之所向,主帅之选非李靖莫属。
奈何李靖因病辞官,隐居家中,不得其用。
至于李积,虽亦是一代名将,然较之李靖,终究稍逊一筹。
侯君集心怀壮志,意欲谋得主帅之位,期以此为契机,在军中扬名立万,擢升己身之地位。
侯君集见李世民凝眉深思,久久未有定夺,心中不由焦躁,暗忖陛下心中怕是已有属意之人选矣。
“主帅之任,容朕三思。”李世民言罢,内侍随即高声宣道:“有事速奏,无事退班。”
退朝之后,侯君集心中仍牵挂着那帅印之事,暗自忖度,自己文韬武略,丝毫不逊于朝中诸将。所缺者,不过是一次证明己身的机会罢了。
申时已至,李世民换上一身便装,悄然离宫,径直往李靖府邸而去。李靖虽年事已高,然其英气犹存,非不能战。至于何以托病隐居,其中曲折,知者自明。
李靖府邸的管事见是李世民驾临,非初次相见,正欲行礼高呼“陛下”,却被李世民轻轻一摆手止住。
世民只低声吩咐道:“不必多礼,烦请引路,欲见令公。”
言罢,便随管事缓步入内。
管事引着李世民与内侍来到李府前院,但见李靖正与膝下孙儿嬉戏,欢声笑语间尽显天伦之乐。
红拂女则在一旁轻手轻脚地做着女红,针线穿梭间,那份娴静仿佛连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李靖闻得脚步声渐近,回首一望,却见李世民缓步而来。
一时之间,李靖心绪难平,急忙起身,整衣肃立,向李世民深深作揖,口中恭敬言道:“微臣拜见陛下。”
红拂女亦即刻停下手中的针线,轻巧起身,裣衽为礼,姿态温婉地向李世民致意。
“药师勿须多礼。观尔今朝,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实令朕心生羡慕。而朕却日理万机,忧心忡忡。”李世民言辞间带着几分戏谑,目光温和地望向李靖。
红拂女轻移莲步,缓缓退至一旁,心中明了圣驾亲临,定是与夫君商讨国之重务,不宜旁听。
遂命管事备上香茗。
“敢问陛下,近日可有何事令您心生忧虑?”李靖近来疏于朝政,得以享受片刻宁静,此刻见圣上面色凝重,不由开口询问。
李世民闻言,遂将吐谷浑近日之动态详尽道来,字句间透露出对边疆局势的深切关注。
“既陛下心存高远,欲图进取,那便挥师而动。今国库丰盈,粮草充足,伐吐谷浑当无大碍。且我大唐将士英勇善战,谋略非凡,陛下何须为此劳神伤思?”李靖心中已然明了圣上之意,然其言辞间仍流露出一副超然物外之态。
“药师,朕心甚倚重于你,唯有你挂帅出征,朕方能安心如山。此外,朕亦有意令泾阳军随行,借此机会磨砺其锋,使之更臻精锐。”李世民语气平缓,却字字透露出对李靖的信任与期盼。
李靖初有意婉拒,欲陈词推辞,然闻李世民言及泾阳军亦将同行,遂不再犹豫,慨然应允。
非为他故,唯愿李靖日后卸甲归田之时,陆通可承其志,继其位。如此,则李陆二家仍可长盛不衰,永为朝堂之上的一等勋贵。
(今日三更奉上,请诸位郎君使用。求关注、求书架、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