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陆通常言“落后就要挨打”,此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遥想大唐国力鼎盛之时,四方宾服,万邦来朝,那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
诸邦之所以纷纷前来朝拜,归根结底,不过是因大唐国力强盛,武力威慑与文化魅力并存,令其心生敬畏、倾慕。
倘若大唐一旦陷入羸弱之境,恰似肥美的羔羊暴露于荒野,必然会引得群狼环伺,届时,各邦岂会再念及往日情谊,怕是会如饿狼般蜂拥而上,肆意宰割,以谋得自身之利。
由此可见,那些主张一味对外邦行仁义之举的言论,实乃“何不食肉糜”般的迂腐之见。
在这弱肉强食的世间,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方能掌控局势。
无论是秉持以道德感化、怀柔四方的王道,还是凭借强大武力、威慑诸邦的霸道,皆能由自己说了算。
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天下局势中,稳坐钓鱼台,护佑大唐千秋万代,昌盛不衰。
于这纷繁复杂的世间,手中握有利刃,却择机而不用,与根本无刀可恃,实乃天壤之别。
前者恰似那巍峨高山,虽静谧无言,却因雄厚底蕴与磅礴气势,令万物敬畏。
手中之刀,乃是实力的彰显,是震慑宵小的依仗。
即便平日里未曾显露锋芒,但其潜在的威慑力,亦如暗潮涌动,让心怀不轨者不敢轻举妄动。
此乃一种居高临下的从容,是胸有成竹的淡定,是深知自身底蕴,故而能在风云变幻之际,稳如泰山,以静制动。
而后者,犹如无根之萍,漂泊无依,面对世间的纷争与险恶,唯有瑟瑟发抖、任人宰割的份。
无刀可用,意味着缺失了最基本的自卫能力,在强者环伺的环境中,宛如待宰羔羊,毫无还手之力。
一旦危机降临,只能徒呼奈何,眼睁睁看着厄运降临,却无能为力。
是以,手中有刀不用,是实力与智慧的抉择;而没刀可用,则是无奈与悲哀的境地。二者相较,云泥立见,不可同日而语。
一日,朝堂之上,金殿生辉,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神色肃穆。
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如炬,环视众人后,神色凝重地开口道:“诸位爱卿,朕近日得知,外邦之人于我大唐境内,行为多有不妥,甚至涉及技术偷取之事。我大唐虽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接纳四方学子,然今时不同往日,不得不有所考量。”
言罢,殿下众人皆面露思索之色。
李世民接着郑重宣布:“自今日起,朕决意推行对外国留学生的管控政策。往后,凡外邦学子欲来我大唐求学,务必历经层层严苛筛选。不仅要考量其学识素养,更要详查其品行与来意。此要求较以往,提升许多。”
众臣听闻,或微微颔首,或交头接耳。
有识大体者,深知此举乃是为大唐长远计,纷纷出言附和:“陛下圣明,此乃护国之良策。”
也有部分臣子,心中略有疑虑,却也不敢贸然反对。
毕竟,大唐之安稳昌盛,才是重中之重。
至此,这一关乎外邦学子来唐求学的新政策,便在这庄严肃穆的朝会上,正式拉开帷幕。
孔颖达闻得李世民此言,心中忧虑顿生,赶忙从朝臣之列稳步走出。
他身着朝服,神色恭谨,朝着李世民深深拱手,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吾圣人之道,向来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倡导仁德广布,不分内外亲疏。今陛下欲对外国留学生设以严苛筛选,区别对待外邦学子,此举虽意在防范,然恐被天下人误读。”
孔颖达微微抬头,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忠诚,继续说道:“外邦诸国,皆视我大唐为礼仪之邦、文明昌盛之地,心向往之。若因管控过严,或致其误解我大唐气量狭隘,有损我大唐威名。陛下心怀天下,当以包容之态,彰显大国风范,还望陛下重新定夺,三思而后行啊。”
言罢,他再次躬身行礼,静静等候李世民的回应。
孔颖达话音刚落,王珪亦从容出列,身姿挺拔,神色庄重。
他整了整衣冠,朝着龙椅上的李世民恭敬行礼,而后声如洪钟般开口道:“陛下,孔祭酒所言极是,切中要害。我大唐,幅员辽阔,国力昌盛,向来为诸国敬仰,实乃万邦之表率。”
王珪微微一顿,目光诚挚地望向李世民,接着说道:“圣人教诲,以德服人,方为长久之道。外邦学子慕名而来,本是我大唐文化昌盛、德化远播之明证。若此刻对其严加管控,层层设限,虽说或有其必要之处,但难免会让天下诸国觉得我大唐气量狭小,有失大国雍容之态。”
说罢,王珪再次深深鞠躬,言辞恳切:“还望陛下能以宽宏之量,怀柔之心,重新权衡此事,莫让外邦之人误解我大唐之仁德风范,如此,方能使大唐威名,远扬四海,万邦来朝之盛景,绵延不绝。”
李世民目光从王珪与孔颖达身上缓缓移开,转而落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身上。
他的眼神沉静而深邃,仿佛在无声询问二人的见解。
房玄龄心领神会,上前一步,身姿恭谨,拱手奏道:“陛下,孔祭酒与王大人秉持圣人教诲,心怀仁德,所言确有其理。然今时今日,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外邦之心,难以揣度。我大唐之技艺、学识,乃是立国之根本,万不可轻易外流。”
他微微抬头,目光中透着审慎与忧虑,继续说道:“对外国留学生加以管控,并非是我大唐气量狭隘,实乃为长远计。严格筛选,方能确保来者真心向学,而非心怀叵测。如此,既能维护我大唐的根本利益,又能彰显大国威严,扬威于四海。”
杜如晦亦紧跟其后,跨出一步,躬身行礼,言辞铿锵有力:“陛下,臣赞同房相所言。我大唐虽以仁德为本,然亦不可忽视现实之利害。若无坚实国力为后盾,仁德便如无本之木。管控留学生,乃是守护大唐实力的必要举措,唯有自身强大,方能真正以德服人,万邦来朝之盛景才可延续。”
李世民听闻房玄龄与杜如晦一番言辞恳切且切中要害的言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欣慰。他微微颔首,抬手轻抚胡须,面露赞赏之色,缓缓说道:“两位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朕意已决,此管控之策势在必行。”
说罢,他目光威严地扫过朝堂众人,声音洪亮而坚定:“我大唐虽以仁义为怀,然亦不可不防。外邦之人,心向各异,我大唐先进之术,关乎国之根本,断不可随意泄露。此番管控外国留学生,并非是朕小肚鸡肠,实乃为我大唐千秋万代计。”
言毕,他又看向孔颖达与王珪,目光中多了几分温和与劝慰:“孔爱卿、王爱卿,朕知你们心怀圣人之道,意在彰显大国风范。然世间之事,需权衡利弊,不可一味拘泥于古训。待我大唐根基稳固,实力更盛,届时再以仁德广布天下,亦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