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家
易中海、一大妈,还有两个孩子坐在一起。
两个孩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现在的爸妈好像有点麻烦,和邻居吵架了。
“秀兰,你先把孩子放隔壁屋玩会儿。”易中海说道。
现在他得和一大妈聊一聊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哦,好。”一大妈点点头,便带着两个孩子去了隔壁。
没一会儿,一大妈就过来了。
“秀兰,柱子的话,你也听见了,咱们好像只剩去大西北这条路了。”
易中海叹气道。
“去吧,又不是去坐牢,总归是还是有活路的,我在这个院子里也呆够了,到了新环境,就没人说小美、小天她们两个不是咱们的亲生孩子了,我觉得挺好的。”
一大妈看着地上,说道。
都说领养孩子必搬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住在这里,一大妈总觉得自己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哎,悔不当初啊!”易中海叹气道。
“老易,别想了,总归还留了不少钱,以后咱们自己好好过日子,穷点,苦点也没事,存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老太太有句话说的没错。
这钱啊,花出去了,才叫钱,没花出去啊,这就是一堆废纸。”
一大妈说道。
易中海家只是把自己的积蓄拿了一万多给了何雨柱,剩下的都还在。
比如雨水的生活费,去年还是两千五百多,现在已经两千六百多了。
再加上家里的一些现金,金银首饰,易中海的资产还是很丰厚的。
“呵呵,是啊,这钱存着的确没什么用,存了大半辈子,不花,留给谁啊!”
易中海惨笑道。
“以后咱们四口人好好过日子,日子总会慢慢变好的。”
一大妈继续劝慰道。
“行吧,那你最近收拾收拾,我明天还要去厂里上报去大西北呢,估计有傻柱在那边催着,批下来要不了多少时间。”
易中海说道。
这年代国家号召支援建设大西北,无数热血国人都参与其中。
他们的伟大值得所有国人敬佩,放弃家乡优越的环境,投身到满是黄土的大西北。
所以只要申请了,几乎必批!
而且还会戴上大红花,风风光光地上火车!
……
第二天,易中海申请前往大西北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红星轧钢厂。
杨厂长虽然感到意外,但还是很支持的,毕竟只是少了一个八级工,他们可以再提一个七级工上来,没有多大事。
虽然现在主动申请去大西北的人不多,但还是有的,都是一些热血的年轻人。
但也有一部分之前前往大西北的年轻人都打起了退堂鼓,都想申请调回来,没办法,条件实在太苦了。
大西北的土地大都是盐碱地,脚下是黄土路,住所是土坯房,空气里都带着黄沙。
另外夏季的阳光很热,紫外线也尤为强烈。
在忍受着长时间的高温时,许多年轻人脸上都被晒出了红血丝,更严重的还会脱皮,每次洗脸时都疼痛难忍。
冬天的大西北寒冷而漫长,夏季的红血丝和蜕皮还没等恢复,就要经受着大风加寒冷的双重刺激,更加重脸上的伤害。
而且没水没吃的,条件太艰苦了,想洗个澡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轧钢厂的光荣榜上很快就贴出了大红报,写出易中海这个八级工前往大西北参加建设的事。
广播里也开始循环报导这件事。
全厂工人都震惊不已,激烈地讨论起来。
秦淮茹更是直接亚麻呆住,手里那根祖传铁棒都应声落地,砸到了自己的脚。
“哎哟!”……
最后秦淮茹在两个男同胞的搀扶下,去了医务室。
秦淮茹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可能要没了,这车间里没了易中海的照顾,那郭大撇子还不往死里折腾她。
看来她得重新找靠山了!
刘海中听到这个消息,那更是笑容都没停下来过,看来这院里一大爷非他莫属了!
没想到事情已经严重到易中海都要逃离四九城的地步,看来果然是件大事。
不过这都和他刘海中没关系,他可巴不得易中海离开呢。
许大茂因为这几天都在医院里陪娄晓娥,还不知道这件事。
刚听说易中海居然主动要去大西北,当场就想买个一千响的挂鞭庆祝庆祝。
对,下班就去买!
自己马上生儿子,该庆祝!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易中海这个伪君子竟然学会奉献了。
许大茂实在太惊喜了,这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倒了。
他甚至跑进了广播室里,给于海棠这几个播音员发起了糖,让她们把这消息多念几遍,太悦耳了。
后厨
“柱子,你们这院那易中海到底什么情况?咋还主动想去大西北呢?”
刘岚好奇地问道。
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五十年代了,大西北的苦早就传到他们这些大城市人的耳朵里了,没有多少人敢去的,去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和一些犯过错误的人。
那是真的荒凉,没吃没喝,还冷!就那艰苦的条件,没点意志力根本坚持不下来。
“你还是去问别人吧,我可没空搭理这些破事,也不许去烦我媳妇!”
何雨柱说道。
刘岚见状,也知道何雨柱不会告诉她具体原因,但刘岚号称八卦小厨娘,其实早就知道一点消息,她只是想找何雨柱问个明白而已。
见何雨柱不愿意多说,也就忙自己的事去了。
李刚、李双江两个人也是围着小武问东问西,可惜小武早就被吴婶下了封口令,随便两人怎么问,小武都是笑笑不说话。
易中海也没想到红星轧钢厂这么重视这件事,直接特事特办,一条龙就给他办好了,一星期后出发!
没办法,易中海这个八级钳工属于特殊人才,想去大西北,工业部那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连易中海的工资待遇都往上面提了一级。
这年头去大西北的人,工资都是会上调的,而且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就跟七十年代的下乡知青一样,那是有补助的。
这下好了,易中海这班也不用上了,工资也给他结清了,多发了一个月工资,以表奖励,还给了他不少票据,让他采买一点物资,毕竟到了那边,有钱也买不到了。
易中海拿着奖状,还有钱和票,走出了红星轧钢厂,这个自己待了三十多年的厂子。
他现在的心情说不出的复杂,有不甘,有委屈,更多的是不舍!
但他也知道,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路了!
或许等他老了,退休了,可以回来,那时候何雨柱估计也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