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果真还去找了郑和。
郑和住在聚宝门南的外宅里,正惬意地坐在“望山楼”上,望着聚宝山(即雨花台)饮着清茗。
听仆人来报,赵辉求见。郑和大开中门,忙到府门口迎接。
“都尉何来得空,来我这陋室?”郑和拱手笑道,说罢,就要给赵辉行礼——按道理他是奴婢,赵辉可还占着个驸马都尉的名分。
“郑公何需如此大礼?”赵辉故作大惊,将郑和扶住。
“今日来叨扰郑公,实在是某有一事不解,特来请教。”
郑和将赵辉延请至花厅,分宾主落座。
“郑公可听说倭寇进犯一事?”赵辉问道。
“我僻居城外,不问世事。”郑和笑道。
郑和住在聚宝门外,恐怕确实是看腻了大海,这才把外宅建在聚宝山前,好觅得一日清净。
“我很好奇,我大明水军数万,宝船几百艘,倭寇都是些小船,怎么能让几千倭寇给打上门来了呢?”
郑和听罢,便给赵辉详细解释了下倭寇的来源。
原来在这个时代,中国,也就是大明,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国”(当然是手工业了),近到有周边各国,远至万里之外的欧罗巴,都要找大明购买工业品,比如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等等。
国初时,老朱为了防备张士诚和小股的倭寇,就把海给禁了,不允许百姓对外贸易,只允许官方
勘合贸易、朝贡。
郑和道:“这便是太祖爷的智慧了,如此一来,海疆便靖平了也。”
赵辉暗骂道:“靖平个鸟,现在不还是死灰复燃,倭寇愈演愈烈?”但这话不好出口,一出口怕是得掉脑袋。
“倭国沿海武士借着买卖之名,来我大明沿海劫掠,便成为了倭寇。”郑和道。
郑和没说明白,但赵辉听明白了,其实倭寇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是对大明的贸易无法满足倭国的需求,然后一部分闲着也是闲着的海盗们便驾船开往大明,本着打不过就走私、打得过就抢劫的主意。结果发现,看似强大的大明,海岸线却处处都是窟窿,直接抢比做生意来钱更快。
于是乎,倭寇就愈来愈猖獗。
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倭国内部问题,他们国家整个裂开,成了几百瓣碎片,拼也拼不起来,封建主之间打生打死,然后输了的就组织起武士光荣下海,开始做起了无本生意。
首当其冲的就是高丽半岛与大明。
强悍如太祖,也只能在沿海设立大大小小几十个卫所来“备倭”。
“我大明有远洋水师数万,巨舰数百艘,就不能去倭国剿他一剿么?”赵辉问道。
郑和多次率领着大明朝的下西洋船队,堪称是明朝版的海军司令,按理杀一杀倭寇似乎易如反掌。
可连他也摇头道:“剿不了,也没空剿。”
原来郑和的下西洋船队,看着似乎是航母编队一般浩浩荡荡、武力值爆表,实则是带着任务的。
第一就是做生意。船队带着大量瓷器、丝绸以及各种中国物产,这些东西在海外的价格是国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运出去就不愁卖。
前面说了老朱开始就禁了海,不让百姓下海,那朱棣就顺理成章,皇家自己做垄断生意,那简直就是一本万利啊。
第二个任务就是勾招进贡。郑和带上巨舰出去晃一圈,沿海大大小小的国家,或者根本就不是国家,也就是个酋长之类的,见到此等神迹,那自然是顶礼膜拜,来大明朝贡就跟21世纪老外都来中国旅游看个新鲜,是一样一样的。
这么一来,顺带着把朱棣“万国来朝”的虚荣心也满足了。
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赵辉嘿嘿笑了笑,心说老朱家果然各个都是精打细算的抠门人物,干啥事都离不开钱。
远洋舰队成天忙着,那确实是没空剿倭寇的。
“再者倭寇来无影去无踪,你大兵去剿,他往海岛上一躲,上岸为民。等你一走,他下海为盗。怎么剿?”郑和无奈道。
赵辉咬牙切齿道:“那就杀光光,把倭国屠一遍,报仇雪恨。”
后世索马里海盗的这一招,看来还是跟鬼子学的。
郑和嗤笑了一下,知道赵辉不过是一句气话。
赵辉问道:“郑公下西洋也数次了,皇上应该也赚得盆满钵满了吧?”
郑和尴尬笑了一下,赚是赚了不少,可大部分都花了。
只好叹道:“如今生意也不好做了,香料价格大跌,相信都尉也有所耳闻。”
赵辉恍然大悟,“是哦,前些年户部拿香料当俸禄发,那时候孜然还很金贵,现如今,大街上几十文就能买到一斤。”
赵辉联想到后来朱棣死后没多久,下西洋就被废止,未尝不是没钱赚的原因。
想当初自己上中学时,为下西洋的废止而扼腕叹息,哪里知道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以为只要皇帝坚持下去,就可以使得大明走向大航海时代,从而率先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现在想来,觉得那时的自己如此浅薄、颇为可笑。
赵辉心事重重地辞别郑和,临走时,郑和似乎话里有话道:“海上之事,错综复杂,都尉还是别管了罢,陛下锐意进取,北征在即,都尉要把握机会,多多建功立业才是。”
赵辉回到家,破天荒地没有招姬妾侍寝,也没有去公主府。
他躺床上思考了很多东西。
自己来大明这么久了,该有的似乎都有了,官爵、金钱、美女,无所不有。躺平也躺了会儿了,似乎也没有十分有趣。
大明的顽疾,他一桩桩的都见识过了,卫所、户籍、海禁。现在的大明还在上升期,这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等到暴露出来的时候,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朝着寻死的道路一直狂奔,直到那刚烈的崇祯一伸脖子吊死在万岁山上。
从此神州陆沉,那棵歪脖子树,或许见证了永乐兴建都城的恢弘气势,也托起了一个末代皇帝的最后倔强,也可能见证了一个文明国破家亡的惨痛悲剧。
这个时代是多么美好,汉家王朝的最后一次鼎盛时期就被自己遇到了。
如果可以把这些个顽疾解决一二,是不是大明就不会亡了?是不是中国从此就跨过了鞑清这个巨坑了?
那么中国将来是不是就不会有那屈辱的百年历史了?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系于自己这个身躯之上了。
“千头万绪,我又该从何做起?”赵辉喃喃道。
这一切的一切,在他脑海中盘旋,久久不散,直到他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