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话说单于、商鞅等人试航验收船只性能,筹备出海准备工作。自又是几月过去了,秦王嬴驷这边,经过三年的蛰伏,心情也日渐稳定,刚开始杀了商鞅,觉得自己很爽,杀完之后就开始后悔,头疼的问题,一件接着一件,治理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老甘龙比他想象的更加老谋深算,原本商鞅和老世族之间的权利平衡被打破,就好比一个圆规的的两条腿,缺任何一条腿,都是画不出圆的。
干活多的被杀,那就得另起炉灶,找能干活的,话说秦国这个大摊子,离了谁都能转,唯独离开商鞅,变法就失去了一个变字。
列位看官,为什么要这么说,“变”字才是变法的核心,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变”,变就是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灵活应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杀了商鞅,表面上还是在执行商鞅变法,走强秦之路,但变法缺少了“变”这个灵活度,也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后,衰落埋下了伏笔。
嬴驷把能干的、苦干的商鞅车裂之后,爽了一时,过后几年内,被老甘龙一流也是折腾的够呛,为了不漏出破绽,他只能尽可能的装深沉,少说话,把心思用在女色上,生儿育女上。
都说自古帝王最无情,但嬴驷却是一个多情的帝王。他爱所有他爱过的人,一生名正言顺老婆有两位,育有八个儿子。按年龄大小依次是嬴壮、嬴雍、嬴荡、嬴稷、嬴通、嬴恽、嬴芾、嬴悝,三年的时间里,嬴驷知道,他目前没办法斗过老甘龙一党,架不住老甘龙岁数大,总会有破绽,不行就慢慢耗,总会耗死他。
沉迷于儿女情长的温柔乡里的嬴驷,虽然只活了四十五岁,但繁育子女的能力超强,比那些活得久的帝王丝毫不差。人生在世,这也是一种能力,虽然这种能力,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在秦国日后的发展来看,子嗣问题也是头等大事,为秦国后续接班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嬴驷死后,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命运上,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老三嬴荡举鼎而亡,老四嬴稷上位,也就是秦昭襄王,秦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5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嬴驷的两个老婆都不简单,一位心思简单而手段泼辣,另一位颇有心机而行事果断。
三年的蛰伏里,他一直忙着和老婆秀恩爱,能不和底下甘龙、杜挚这帮老世族起冲突的,尽量就不起冲突,让下面的人,去猜,去琢磨。
琢磨不透,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让下面的人去猜,去想。
而他却忙着为秦国的接班人问题,沉迷于床笫之欢,下面人累死累活,也猜不透他的想法,却丝毫影响不到他的快乐。
这三年内,他心里一直在琢磨、物色、搜寻,可以堪大用的人才。
他要学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后嬴驷复出了,第一件事,就是称王。
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这三年里,他背负担子太多,太重。
杀商鞅的恶名,无论如何对引进人才来说,有一定负面影响。
虽然商鞅,在他眼中只是个“工具人”,但他打心底是佩服商鞅变法的,还想继续在秦国实施商鞅变法,毕竟商鞅变法对秦国有利,对大秦有利的变法,就是好变法,但从“车裂商鞅”这件事来看,他好像,又站在了老世族一边,让老甘龙等老世族们泻了愤。至少当时,老世族们认为这个年轻秦王,是可以扳正的。
他们甚至一度认为他们可以控制和左右这个年轻的秦王。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告诉秦王,用商鞅的死,为自己争取全面掌权的时间。先把这股力量卸下来,借力使力,打太极,让这个反对新法的力量打在沙包上,打在商鞅身上,让这股反对变法的力量,全部发泄在“工具人”商鞅身上,把所有恶名都让“工具人”商鞅,去背负。
只有这样,这股力量才会发泄出去了,反对变法的势头就没有之前那么猛,正好可以缓一缓,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让这些跳梁小丑们都暴漏出来,然后一举荡平,这些变法的阻碍力量,为新法继续在秦国实施铺平道路。
在这个时间点称王,就是让群臣进行站队,让列国重新认识秦国。
为什么要拖上几年,才称王。
继位之初,人心不稳,嬴驷要拉拢老世族集团支持,商鞅的变法触及了老世族的利益。秦孝公活着的时候,老世族们奈何不了商鞅,现在秦孝公死了,老世族们肯定拿商鞅开刀。
死一个商鞅,换来老世族的人心,这笔买卖很划算。
商鞅杀了,老世族拉拢了,但是底线就是谁都不能动摇变法,谁动杀谁。
这几年过去,连老世族们自己也都迷茫了,
到底恨的是变法,还是恨的是商鞅。
嬴驷的心事,就是称王。
当初魏国称王后,被列国揍得满地找牙,嬴驷为何还要坚持想要称王?
之所以称王,除了满足嬴驷个人心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政治联盟,寻求外交支持。
大家称王,你不称王,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是王,你是公、侯、伯、爵,你就得坐最后一排,就容易被列国看不起。
况且称王是得到周天子承认,周天子不承认,大家都不屑于与你互称,更没人带你玩耍。
相王这种大型活动,需要两国或者多国参与,从而达成政治互盟。今天大家在这里互相称王了,以后咱们都是同一个立场了,那我去打别人的时候,你就不能拦着,当然,你去打别人的时候,我也不阻拦你。所以,称王必须从嬴驷开始,嬴驷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
公元前324年,嬴驷正式称王。
为秦国东出,争取政治地位和政治同盟,
无论从他本人愿望,还是秦国强大来讲,都需要称这个王。
嬴驷称王的消息,也传到了商鞅的耳中,直到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才真正看清了秦王的意图,感慨以前的他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不知进退,
真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