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栎阳的宫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攥出水来,却又透着丝丝令人心潮澎湃的期待。秦孝公嬴渠梁身着玄色王袍,腰佩长剑,端坐在那威严的王座之上,面庞冷峻似霜,可双眸恰似寒夜星辰,熠熠生辉。这些日子,商鞅提及的变法宏图,如同一把烈火在他心间熊熊燃烧,他深知,这是秦国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的唯一契机。每念及秦国当前的困境,外受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陈规陋习积重难返,嬴渠梁心中便似压着千斤巨石,焦虑与决心在胸腔内交织碰撞。他目光深沉地凝视着殿下,期待着商鞅能给出那扭转乾坤的良方,仿佛要从商鞅的每一个字眼中找寻到秦国的未来。
商鞅一袭青衫卓然而立殿下,身姿挺拔如松,衣袂随风轻轻拂动,仿佛自带一股坚毅之气。他心中藏着经纬天地的变法方略,犹如满弦之箭,只待国君一声令下,便要破风而出。此刻,面对秦孝公的问询,商鞅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自信与笃定,那是多年来潜心钻研、游历各国积累下的底气。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秦国的兴衰成败或许就系于他接下来所言的一字一句,因而心中虽有波澜,却迅速镇定下来,准备向国君和盘托出心中的变革大计。
秦孝公率先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声若洪钟,低沉且坚定:“商鞅,你瞧瞧如今这秦国,恰似久病缠身的羸弱之人,外有列强眈眈虎视,如饿狼环伺;内有陈规陋习积重难返,仿若沉疴痼疾。寡人既已决然拍板变法,你且敞开天窗说亮话,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究竟该如何雷霆万钧地迈出?”说罢,他微微向前倾身,双手紧紧握住王座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显露出内心的急切。
商鞅闻听,神色一凛,上前一步,拱手作揖,仪态恭肃至极,开口仿若洪钟鸣响:“大王,变法之基,首推律法。臣所携这《法经》,实乃法家圭臬,精妙之处在于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法治大网。且看这盗法,那可是悬于窃贼头顶的利刃,专斩盗窃财物之恶行,护百姓的辛苦钱袋。当下秦国市井,盗匪横行无忌,百姓白日上街都得提心吊胆,若依盗法严惩不贷,雷霆手段之下,必能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使其安心耕耘,财袋无忧。再论贼法,此乃惩治伤人夺命、忤逆犯上之恶徒的金科玉律,以严刑峻法震慑,让那些心怀不轨、凶残暴戾之辈望而却步,方可保秦国街巷安宁,百姓出行无惧。”商鞅边说边微微挥动衣袖,目光炯炯,似已看到律法施行后的清平盛景。
秦孝公微微颔首,目光仿若实质,紧紧锁住商鞅,似是要将他所言的每一字句,都深深烙印在心底,脑海中已然勾勒出律法施行后的清平盛景,旋即又问:“如此,自是妙法良方,只是律法落地生根,非得官吏勤勉尽责不可。秦国官场,向有散漫懈怠、敷衍塞责之弊,你可有锦囊妙计,确保官吏依法行事,不徇私情、不枉国法?”此时,秦孝公眉头微微皱起,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深知秦国吏治的腐败是一大顽疾,若不解决,变法恐难推进。
商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笑意,不疾不徐应道:“大王圣明烛照。为此,当精心打造一支直属大王麾下的监察铁军。这些监察官,须得品行高洁、刚正不阿,巡行各地,犹如鹰眼察秋毫,细究官吏断案是否公正持平、政务执行可有拖沓延误、赋税征收能否清正廉洁。一旦揪出官吏胆敢违法乱纪,无论是收受赂贿、暗通款曲,还是徇私枉法、颠倒黑白,一经查实,必依律法严惩,绝不姑息手软;而对那些奉公守法、政绩卓着、造福一方之良吏,则当予以厚赏,赏以财货,使其家有余粮;晋以官职,让其施展宏图,如此双管齐下,方能激励官吏勤勉为政,律法方能畅行无阻,如利刃破竹。”商鞅说得不紧不慢,语气坚定,心中对这套监察体系胸有成竹。
一直静坐在旁、捻须沉思的秦献公,此时目光如电,插话问道:“商鞅,你所言废除世卿世禄制,此乃动摇国之根本的惊世骇俗之举,那帮老贵族必然拼死抵抗,作困兽之斗,不知你腹中有何良策,能降伏这股汹汹暗流?”他虽已退位,可对秦国变革的关切,丝毫不比在位时少,言语间尽是对局势的洞察。秦献公心中明白,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这一变革必将掀起惊涛骇浪,但他也期待商鞅能有破解之法,眼神中满是探寻与期待。
商鞅神色从容淡定,仿若胸有成竹,微微欠身,礼数周全地答道:“殿下,您目光如炬,直击要害。旧贵族们世袭爵位,尽享尊荣,却尸位素餐,于秦国崛起大业鲜有建树。变法若要高歌猛进,此腐朽制度必废。不妨先行于朝堂之上,大王您亲率臣等,向众大臣摊开秦国这副危在旦夕的‘病躯’,将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利害关系,剖析得入木三分,争取一部分开明有识之士的支持。待大王金口玉言颁布法令,便以律法为准绳,执法如山,对违抗者绝不手软,以雷霆之势彰显新法威严。与此同时,火速搭建军功爵制的通天云梯,不论出身贵贱,是寒门子弟,还是市井庶民,但凡立下赫赫军功,皆可一步登天,获爵赏、得田宅,让有能有志之士望见那熠熠生辉的晋升曙光。这般一推一拉,新制推行之路,虽荆棘丛生,亦可踏平而过。”商鞅回答时,目光坚定地扫视一圈众人,仿佛在向他们宣告变革的决心。
秦孝公站起身来,在殿中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秦国的国运之上,心中反复掂量着利弊得失,仿若在天平两端,权衡着秦国的过去与未来。他时而停下脚步,凝视远方,眼中满是思索;时而微微摇头,似在为前路的艰难而感慨。良久,他霍然停下脚步,转身之际,目光恰似破晓曙光,坚定地看向商鞅:“商鞅,你所言种种,恰似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如山岳横亘。但寡人心里明镜似的,秦国已至悬崖边缘,退无可退。此番变法,寡人与你并肩携手,披荆斩棘,定要一扫秦国颓势,重塑昔日辉煌。”秦孝公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心中已然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那股决绝之气仿佛能驱散殿内的阴霾。
商鞅听闻此言,眼眶微微泛红,“扑通”一声跪地,叩首有声,仿若要以这一跪,叩开秦国新生之门,声音略带哽咽却又铿锵有力:“臣愿以肝脑涂地,酬谢大王知遇之恩,不负大王所托。有大王您这钢铁般的决心与力挺,秦国必能破茧成蝶,成就不世霸业。”此刻的商鞅,心中满是感动与豪情,多年来的抱负终于有望实现,他愿为秦国倾尽所有。
恰在此时,殿外阳光仿若听到了这热血激昂的誓言,奋力穿透云层,万道金光如洪流倾洒,洒在栎阳宫的每一寸土地上,为秦国即将开启的变法之路,镀上一层如梦似幻、熠熠生辉的金色希望。
然而,就在这看似曙光初现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只见秦献公的叔父嬴烈,带着几位嬴姓公族的长辈,怒气冲冲地闯入大殿。
嬴烈白发苍苍,却依旧腰杆挺直,大步走到殿中,“扑通”一声跪下,声泪俱下:“大王啊,臣听闻要变法,这可万万使不得啊!我嬴姓公族,自先祖立国以来,历经风雨,靠的就是祖宗传下的规矩和祖制。一旦变法,祖宗基业恐将毁于一旦呐!”说罢,他伏地叩首,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嬴烈心中满是悲愤与担忧,祖宗的规矩传承至今,在他看来是秦国的根基所在,变法无疑是在动摇根本,他怎能不心急如焚。
另一位嬴姓公族长辈嬴崇也跟着附和,他身形消瘦,眼神却透着犀利,抢声道:“大王,老臣也以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自古以来,未有轻易变更律法而能长治久安者。商鞅一介外人,带来的这些新奇玩意儿,谁能保证不出乱子?若是贸然推行,秦国必将陷入动荡,还望大王三思啊!”他一边说着,一边用袖子擦着额头冒出的汗珠,眼神中满是对未知变革的恐惧。嬴崇深知变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秩序,他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与安稳,这种恐惧让他不假思索地站出来反对。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保守的官员也纷纷点头,交头接耳地表示赞同。
商鞅见状,神色不变,上前一步,对着众人拱手道:“诸位大人,时代不同,局势各异。秦国当下,外受列强欺压,内有民生凋敝,若继续因循守旧,抱着祖宗之法不放,无异于坐以待毙。变法,正是为了顺应时势,救秦国于水火。就如治病,病入膏肓,还用旧方,如何能起死回生?”他言辞恳切,声音朗朗,试图说服众人。商鞅心中明白,这些旧贵族和保守官员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秦国已没有退路,唯有变革才能求生。
嬴烈猛地抬起头,眼中喷火,怒视商鞅:“你这黄口小儿,懂得什么!秦国的规矩,是历代先王用鲜血和智慧铸就,岂容你轻易篡改?你口口声声说变法图强,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妄图扰乱秦国根基!”嬴烈此刻气得浑身发抖,他觉得商鞅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竟敢挑战祖宗成法,心中的怒火让他失去了平日的沉稳。
商鞅不卑不亢,微微一笑:“嬴烈大人,若先王在世,面对如今秦国困境,想必也会求新求变。我所倡导之变法,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皆是以秦国国情为基,以强国富民为旨。大人只知守旧,却不顾秦国未来,这才是真正的不忠啊!”商鞅心中虽对嬴烈的辱骂有些恼火,但他强压怒火,以理服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嬴崇冷哼一声:“哼,你说得轻巧!废除世卿世禄制,让那些寒门子弟与我等平起平坐,争夺爵位,这不是乱了尊卑秩序吗?秦国还能安稳吗?”嬴崇一想到寒门子弟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分走利益,心中就一阵恐慌,语气中满是轻蔑与不满。
商鞅目光炯炯,直视嬴崇:“嬴崇大人,世卿世禄制让多少无能之辈尸位素餐,阻碍秦国发展。而军功爵制,能激发众人斗志,让有能者上位,为国效力。如此,秦国军队方能战无不胜,国家才能昌盛,何乱之有?”商鞅据理力争,试图打破他们的固有观念,让他们看到变法的好处。
这时,又一位嬴姓公族的年轻人嬴晖按捺不住,挺身而出,涨红了脸,大声道:“商鞅,你以为你是谁?凭你这外来户,也想改变秦国?我看你是痴心妄想!这秦国的天,还是得靠我们这些公族撑着,你那些歪门邪道,趁早收回去!”嬴晖年轻气盛,自恃公族身份,根本看不起商鞅这个外来者,言语间尽是傲慢与偏见。
商鞅环顾众人,神色镇定,高声回应:“诸位公族大人,我深知你们为秦国过往有过付出,但如今秦国危在旦夕,不变法,秦国将亡,你们的爵位、封地又何以为继?变法,是为了给秦国注入新的活力,让秦国在列强环伺中生存、壮大。军功爵制,给了每一个有抱负的秦人机会,包括你们家族中的有志之士,他们同样可以凭本事建功立业,为家族争光。若一味守旧,秦国衰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商鞅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既肯定了公族的过往,又点明了当下的危机,希望能唤醒他们的危机意识。
秦孝公此时重重地拍了一下王座扶手,怒喝道:“够了!寡人既已决心变法,就不容置疑。秦国已到生死存亡关头,不变法,唯有亡国。诸位若真心为秦国着想,就当顺应大势,助寡人推行新法,若有违抗,国法处置!”他的声音如雷贯耳,在大殿内久久回荡,彰显着不容动摇的决心。秦孝公此刻心中怒火中烧,他见这些公族和保守官员冥顽不灵,不顾秦国大局,恨不得立刻以国法震慑他们,让变法之路畅通无阻。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嬴烈、嬴崇等人虽心有不甘,但在国君的威严下,也不敢再言语。
阳光依旧洒在栎阳宫,可此刻,这光芒中多了几分决然与坚毅,秦国的变法之路,就在这重重阻力与坚定决心的交织中,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