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晴空万里,阳光洒在大地上,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刘封随同刘备与赵云,率领着十余名精锐士卒,抵达了汉水之畔的襄阳。
襄阳地势险要,群山环抱,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荆州的心脏地带。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北方的士族与平民为避战祸,纷纷南迁。
荆州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而襄阳,作为荆州的治所,更是繁华鼎盛,商贸云集。
当刘备一行人来到襄阳城外,迎接他们的是荆州别驾刘先。
刘先见到刘备,赶忙恭敬行礼,随后便将他们引至州牧府旁的一处精致别院。
此时的别院内,早已是张灯结彩,一派隆重景象。
刘表端坐在上首,神色威严中带着几分亲和。
两侧分别坐着蒯良、蒯越、蔡瑁等荆襄士族的重要人物,他们皆是刘表倚重的智囊与助力,此刻正低声交谈着,等待着刘备等人的到来。
见刘备等人踏入别院,刘表笑容满面地起身相迎,开口道:
“玄德贤弟,你我兄弟多时不见,若非你喜得麟儿,你是否就不来探望为兄了?”
刘备连忙谦逊回应:
“兄长,新野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实难抽身,还望兄长勿怪。”
说着,微微躬身,尽显恭敬。
刘表哈哈一笑,爽朗的笑声在别院回荡。
他将目光转向刘备身后的刘封,眼中闪过一抹赞赏:
“这位少将军,莫非就是‘府外侍母’的孝子刘封?”
刘封心中一凛,没想到自己的 “孝” 名竟已传至刘表耳中。
他赶忙恭敬起身,言辞恳切地答道:
“正是小侄,见过刘荆州。”
刘表细细打量着刘封,见刘封身姿挺拔,英姿飒爽,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心中颇为欣赏。
他连声赞叹:
“后生可畏!来,入座,来人,上酒!”
随着酒菜上桌,席间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荆襄士子们纷纷向刘备敬酒,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
不一会儿,刘备已是满脸红润,酒意微醺,与众人相谈甚欢。
酒过三巡,刘表兴致盎然,双颊泛红,眼神中透着几分醉意的豪迈,提议众人以诗会友:
“今日,借玄德贤弟喜得贵子的机会,大家才得以相聚于此。
而在座众人皆为我荆襄大才,高量雅士。
如此,我们何不各赋诗一首,以文会友。
诸位共同评判,谁的诗歌最佳,当做诗魁,我愿出黄金百两作为奖赏!”
刘表醉态可掬,话语中满是豪情壮志,仿佛要将这酒宴欢乐的氛围推向极致。
众人闻言,纷纷响应,眼神中透露出兴奋与期待,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在刘表麾下,文人雅士如云。
他们或许在国家大事的谋划上略显不足,但在清谈诗文方面,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听到刘表的提议,众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这诗会中一展身手,争夺那诗魁的荣耀。
刘封心中暗喜:
“真是天助我也,正愁不知如何提升声望,这不就是天赐良机吗?”
想到这儿,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看着在场众人的表现,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
席间,刘先、邓义、韩暨等文士纷纷献上自己的诗作。
他们或慷慨激昂,或婉约细腻,每一首诗都博得满堂喝彩。
众人沉浸在这诗文的盛宴中,气氛热烈非凡。
正当众人沉醉于诗歌的美妙时,一声嗤笑突兀地响起,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巨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刘封循声望去,只见一名身材矮小的青年文士,面带傲慢之色,不屑地扫视着四周,仿佛在场众人皆不入他的法眼。
“父亲,此人是谁?”
刘封心中好奇,悄声询问刘备。
刘备醉眼迷离,但依然清晰地回答:
“此人姓王名粲,字仲宣,出自名门,祖父曾任司空,父亲曾为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看着眼前对王粲情况如数家珍的刘备,刘封心头一凛。
看来自己这位便宜父亲在新野期间,对襄阳城内的情况同样了如指掌。
“这王粲,乃是‘建安七子’之一,文学造诣非同小可。”
刘封暗自思量,对接下来的诗会愈发期待起来,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想要与之一较高下的冲动。
“刘荆州,粲亦献诗一首,敬请品鉴。”
王粲突然站起身,身姿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自信与傲然,对刘表说道。
这王粲也是北地士人,为了躲避战乱,特来投奔刘表。
只是刘表初见王粲时,因其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但此刻,面对王粲的主动请缨,刘表也不好拒绝,只好点头同意。
王粲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缓缓吟诵起来: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随着王粲那饱含深情的吟诵,原本喧闹的氛围悄然沉寂下来,仿佛时间都为这诗歌所凝固,只留下诗句的余音绕梁。
王粲的诗歌,犹如一把锐利的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伴随着诗歌,北方战乱的悲惨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众人面前,触动了在座每一位避难士人的心弦。
那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让众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吟罢,王粲神色淡然,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他转身归座,举杯豪饮,似乎想借这辛辣的美酒浇去心中那无尽的悲凉。
“噫!久闻仲宣颇有才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群臣之中,伊籍率先打破沉默,由衷地赞叹道。
作为同样从北方流亡至荆州的士人,伊籍对王粲诗中的描述感同身受。
那些字句仿佛是他亲身经历的再现,让他既感慨又钦佩,心中对王粲的才华充满了敬意。
“如此说来,不出意外的话,今日的诗魁非王粲莫属了!”
旁边的韩嵩附和道,语气中充满了对王粲才华的肯定和敬佩。
在座的各位也纷纷点头,交头接耳,似乎已默认了这一结果,都对王粲的诗作赞不绝口。
然而,正当大家以为胜负已定时,一人缓缓站起身,打破了这份平静。
“诸位且慢,诗会未完,焉知鹿死谁手?”
众人闻言一愣,纷纷循声望去。
那人正是刘封。
只见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自信满满地说道:
“王粲先生才华横溢,封自愧不如。
但诗会乃文人切磋交流之所,封愿以一诗献丑,还请诸位多多指教。”
刘封的声音,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喧闹的宴会厅瞬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英武少年,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好奇,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而此时,坐在刘封身旁的刘备,原本因酒意而微醺的脸庞瞬间清醒,心中满是惊愕与不安。
他深知自己的这个养子在武艺上堪称翘楚,那矫健的身姿和凌厉的招式,常常让他暗自赞叹。
但在文采方面,刘封却从未有过任何展现。
刘备实在担心刘封贸然开口,会在众人面前出丑。
“景升兄,小儿无状,给各位添麻烦了。”
刘备连忙起身,对着刘表鞠躬致歉。
而后,他看向刘封,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责备:
“封儿,你在这儿胡说什么呢?还不快退下!”
然而,刘封却不卑不亢地回道:
“父亲,孩儿确实也有诗歌一首,愿与众位品读。”
见刘封态度坚决,刘备微微皱眉,心中愈发焦急,正欲再次开口阻止。
却听到刘表的声音响起:
“好!年轻人有此志气,实为吾辈之幸。
来,让我们听听少将军的佳作!”
刘表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他倒想看看这位以 “孝” 闻名的少将军,在诗文上究竟有何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