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辣椒是人们生活中最须臾不可缺的物种之一,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如此广大的区域,人们几乎是无辣不欢!
而重庆火锅里面,辣子,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还有,贵州一个“老干妈”,在漂亮国度日快落国度都是当奢侈品销售的!
中国的历史书上,都说这玩意儿原产地是南美洲,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明朝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大航海期间。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蜀汉时期的南中,就发现了玩意儿!
有了这东西,简单点说,就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往复杂点说,即便在军事上、医药上,都很有用途。
这就有点扯远了不是?
其实后世,辣椒用在军事上,可不是沈腾瞎说,最简单的,辣椒粉在上风处泼洒出去,下风口的人呼吸后,就会丧失很大一部分战斗力,如果这个时代用了,不就等于后世的毒气弹么?
众人看沈腾说得斩钉截铁,也就懒得在这上面纠缠什么。
大家更希望听沈腾多讲一点。
因为沈腾的“其一”“其二”确实太震撼人心了。
对于南中的现在,甚至很长一段时期的未来,在座的这三位无一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个是朝廷赐封的南中唯一的蛮王,一个是现任的庲降都督府都督,一个是李氏未来掌门人,蜀汉的兴亭侯爷,如果一切顺利,他将会是下一任庲降都督府的都督,谁也不会怀疑。
对于南中,他们要感情有感情,要想法有想法,尤其是马忠,作为张翼的继任者,可以说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因为张翼的庲降都督任基本上算是失败的,性格坚毅但不懂得变通,执法严峻却不够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情感,更没有考虑蛮族兄弟们的精神信仰。
最主要的,张翼在经济建设上,极少建树,既没有给豪酋如刘胄这样的人带来利益,也没有为普通蛮族人民带来福祉。相反的,他还想从南中扣点物资出来,供应蜀汉的北伐战场。
说到底,张翼的“文治武功”中间那个“文治”能力少了点。也可能是蜀汉根本就没有给他时间,也可能是张翼的行为迫切了些,总之,张翼在庲降都督府任上,算是彻底失败了。
张翼后来几乎遇到所有蛮酋豪族长老们的排斥,成为南中人民的公敌,以至于小小的牂牁郡竟然都建国了。
且兰国立,张翼将军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征剿,但是,军事行动进展得极为不顺,因为此时虽然没有另外的伪政权建立起来,但不代表人家心里没有这个想法。
失去南中蛮族人民支持的战争,仅仅依靠南中庲降都督府的那几千人马,宛如陷入了南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你前面走,后面的粮道便被断了。
你出城,还得担心老巢被人家给你放一把火烧了。
再说直白些,你士卒到沟渠边林子里去拉一泡屎,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张翼又是一个执拗的性子,一切都不顺,便越发地暴躁了,对待蛮人便再也没有了一点的好脾气。
势若水火,便是张翼将军庲降都督任上后期的真实写照。
马忠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走马上任的。
只能说,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也已经认识到南中事务的迫在眉睫。
如果说当初诸葛亮南征,其推出“以蛮治蛮”的政治方针还可以勉力维持这十多年的话,其实到目前为止,这个政策已经遇到极大的障碍了。
障碍在于,第一,蜀汉政府内部高层已经对此政策表示不满,南中说起来是蜀汉政权帝国的后花园,但根本没有起到后花园的作用。
不仅仅没有起到后花园的作用,甚至还像一个无底洞一般,大量吞噬蜀汉帝国的财政和精力,更如同蜀汉帝国背部一个永远不会结疤的溃烂的脓包,将蜀汉的精气神一点点地抽光了。
第二,南中人民不乐意。
一开始,这政策确实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比如刘胄李氏孟氏杨氏这样的豪酋贵族,越来越好,几乎将南中的经济命脉都掌控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这些豪族,一点也不为过。
但南中人民呢?
南中人民的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
蜀汉的“以蛮制蛮”等于完全彻底地抛弃了广大的南中人民,只是养肥了诸多豪酋罢了。
蛮人见识不多,但不代表人家就没有脑子。十多年过去了,什么事情还不水落石出?有什么事情十多年了,还没有闹明白?
既如此,我们拥护你这个政府有什么价值?何必!不如我们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时的马忠在整个蜀汉政府官僚队伍里面,算是顶级的了,堪称“文武双全”。但是,南中该怎么发展,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说实话,他还真不多。
不能说腹内空空可能有点冤枉了他,但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就那样。
目前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区域的蜀汉统治秩序,放开偏远山区的管制,维护豪酋的利益和稳定,尊重蛮族兄弟的习俗和信仰,选择核心区域建立市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平,化解汉夷之间的矛盾……
但真正在经济上的措施呢?
一点都没有。
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关中治水,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主观高端经济行为,但在南中,放眼整个蜀汉,几乎都选择了战略性的无视。
其实不说马忠了,这个时代,真正具有较高经济开发思维的人,本就乏善可陈。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战争人才,最缺的,却是高端战略人才。
在民生方面,曹魏屯田军户,蜀汉治水治锦治盐铁,都算做得比较好的了,孙吴因为本来就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什么也没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话,曹魏的屯田,也不是为了民生而屯田,只是为了军事,不得不为之。
蜀汉治水,可以算是为了民生,但治锦治盐铁,出发点根本就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军事,为了敛财,为了打仗。
孙吴那边,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北民南移,东夷汉化,物产丰富,人家根本就不考虑民生那点事儿。
也正是因此,放眼这整个时代,几乎就没有一个在后世叫得响的“民生大家”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一个。
若真说有,那就把“诸葛亮”这三个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当沈腾的民生观念一经面世,顿时就显得不同凡响。
若放在后世,沈腾的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集约发展某些特殊产业以求规模效益罢了,高中生的娃娃们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区域,确是最适合集约发展某些产业的,最简单不过便是种植业、采掘业,发展高端酿造业等。
三个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沈腾,搞得沈腾都不好意思了,只好自己勉为其难地讲下去。
其实,他在这些方面,一点也不专业。
“一个地方想要稳定,首先便是经济要发展,让人民有甜头,有奔头。而要想经济有发展,这个地方就必须要有产出,比如有矿产资源,这个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没有呢?那就要调研这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
“比如,这个地方是否适合种植某些特产?如果可以,就大面积种植,用规模求效益,把小农经济打破,形成规模经济。”
“再比如,某些地方明显什么也没有,只有几户山民居住,靠渔猎为生,很简单,把这些人搬迁到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方去,不要散居在山林中,生活也没有保障,质量更不用说。还难以管理。”
“还有,是不是可以引进一些好的产业,比如木材加工?中草药种植和加工……”
“最好,将南中人民尽量集中居住,这样会产生出很多新的行业来。有人,就有各种需求,就会出现各种行业,就会有经济流动,市场才会繁荣……”
一开始,三个人自觉都听懂了,也觉得沈腾说的很对,并且也渐渐有了一些感悟。
但到后面,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的出现,便显得有些烧脑了,再到后来,大家甚至觉得有些云山雾罩虚无缥缈的。
但核心的东西,却是懂得。
因为道理本就浅显易懂,一点就破。
沈腾讲了那么多,关键点其实不多,或者这个地方本来就有产出,比如孟获的三江口银坑洞,比如蜀盐,蜀锦等;或者这个地方本没有,但要调研出这个地方适合做什么,然后由政府主导,去大力发展。
如果按照沈腾这样的说法,南中哪里没有经济?任何一个集市上,都有啊。
马忠问了一个很烧脑的问题:“沈兄弟,那么,钱,是从哪里来的呢?钱的总量是有限的,你多了,我就少了,不是吗?”
不得不说,马忠问了一个这个时代人民最揪心的问题,那就是——财富,从哪里出来的。
在古代人民的普遍认知里,钱的总量是固定的,你多一枚铜钱,我就少一枚铜钱。
但作为后世人的沈腾,对这个东西的理解简直不要太简单。
他便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一个农民,他花了一两银子,买了种子种地,花了很多劳动力,播种除草维护等,到了秋季产出粮食收入卖了5两银子,我们如果我们将他的劳动力也算做钱的话,就算二两银子吧,那么,农民这一季的种植利润,就是总的收入,减去成本,再减去农民的劳动力支出,剩下的那二两银子,就是纯利润。”
“什么叫纯利润呢?就是你的劳动的一系列行动下来,产生了新的价值。”
“再比如,另外一个商家老板,将这农民的粮食买了去,并且通过他的劳动,动用车马,将这些粮食运到了需要它的地方售卖,期间花费运费3两银子,一共卖了10两银子回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总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运费,纯利润就是2两银子。”
“也就是说,这个商人,为整个社会产生的价值为2两银子。”
“所以,当这粮食从种到收,到销售出去,整个过程,农民和商人一共为社会创造了4两银子——这,就是新增的财富!”
当沈腾将这两个案例讲出来的时候,三个人都是同样的一个表情包——紧皱双眉,盯着沈腾,做沉思状。
沈腾觉得好无聊啊,自己这个特种兵战士兼体育老师,竟然穿越到蜀汉时代来给南中的几位大佬讲经济学!
而且他自己根本也是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水平,哪里能讲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来?
就刚才这一番“财富从哪里来”的论述,都几乎将他的经济学细胞整死了几个亿了吧,我的老天爷爷!
但看到这三位大佬暖宝宝眼巴巴的可爱样儿,实在不好意思辜负了他们的这一副求知欲,只好自己烧自己的脑算了。
“那么,财富,是怎么来的呢?”沈腾自问自答,他不由得想起后世上学期间老师们的形象来,接下来,该敲黑板才是,这里是考点了,同学们——“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无论哪一个过程,都有人参与其中,并且付出的劳动。所以,各位,”
他不由得重重地敲了敲桌子,道:“所以,各位,劳动,创造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利润,也叫财富!”
一阵沉寂之后,孟获同学首先举手发言,道:“那么,以你小子如此说来,只要付出劳动,就会产生价值?”
“很好,”沈腾给孟获同学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道:“蛮王理解得对。可以这样理解。但要真的去细究的话,却也不尽然。比如,那粮食,我们几人一人背一袋子,走到成都去售卖,卖出去的钱,还抵不上我们一路上的开销。这就涉及到商业的本质问题了,商业的本质,是在流通中创造价值,如果不能创造出来价值,这个劳动,就是无用功。”
沈腾讲到这里的时候,自己在心里不断地划十字了,“求你们了,各位大佬,别再往下问了,否则……我也不知道哇——”
还好,这三位同学真的如愿没有往下问了,但马忠同学却举手说了一句非常有见地的话来:“如此说来,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劳动,就会产出更多的财富来了?”
沈腾对马忠同学的这种善于思考举一反三自己能总结出经验的行为大加赞赏,不由得给马忠鼓掌,开心地道:“对!这位同学,不,马都督说的对!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百姓去劳动,创造财富!”
李遗却道:“哪里来的那么多劳动机会呢?”
不得不说,人的屁股决定脑袋。
马忠作为庲降都督,首先考虑的是宏观上的。而李氏作为一个商贾世家,考虑的问题则要微观很多,也实际很多,接地气儿。
沈腾有点兴奋了,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人尖子啊,考虑问题也是一点就透。
于是,他便说道:“工业,必须有工业,无工不富!”
孟获道:“工业?不就是手工业嘛,咱们南中的山民,编制的东西不要太精美,但没有见几个富裕起来的。”
沈腾笑道:“蛮王说的是另外一回事。我这里的工业,与传统认知里的手工业是不同的。比如,你一家人编制,这就是手工业。如果我让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在一起,共同来进行编制,并且把所有人都进行分工,合作,各干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工序,这——就是工业,效率要高很多,效益嘛,自然不用说了,也会高得多。”
孟获还是将信将疑。
马忠和李遗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真要说他们就完全懂了沈腾的意思,倒也不尽然。
彼此之间的时代差有2000年呢。
比如,李遗现在就在想:“若真要说把一千个人集中在一起搞编织,东西卖给谁去?市场在哪里?南中人,很多世代居住山林之中,每天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企盼,最大的幸福,你让他们都去做编织,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
马忠的想法则是:“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对于管理来说,自然会有压力,但有机会的话,不妨试一试喽,反正,试一试又不要钱……”
唯有蛮王孟获像看亲儿子一样看着沈腾,想到:“好小子,是不是去看过我银坑洞?那里不就是这小子说的那样么?”
沈腾才不管别人怎么想,他的想法是:“以后,谁要再让我讲经济,我入他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