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源朝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压抑。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国频繁侵扰边境,百姓深陷水深火热,军队在前线苦苦支撑,局势岌岌可危。满朝文武神色忧虑,面对这棘手的边患,一时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180岁高龄的无极太上国仗爷邵仕龙,身着一袭玄色长袍,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缓缓步入朝堂。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两鬓的白发如霜,但他的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智慧。
邵仕龙站定后,双手抱拳,向着皇位上的源特深深一揖,随后直起身来,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如今我圣源朝边境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国屡屡进犯,视我圣源朝如无物,若再不采取果断行动,国将不国,民将何安?”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邵仕龙的观点;有的大臣则面露犹豫之色,似乎在权衡着利弊;还有的大臣皱起眉头,欲言又止。
一位年轻的大臣率先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邵大人所言极是,边患不除,国家难安。可如今我朝刚刚经历统一大业不久,民生尚未完全恢复,若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恐国力难以支撑,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啊。”
邵仕龙闻言,目光转向这位大臣,神色平静却又透着坚定:“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诸位可曾想过,若一味忍让退缩,外族只会更加嚣张跋扈。我们现在看似避免了战争的损耗,可边境百姓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又该如何计算?长此以往,不仅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我圣源朝的威严也将荡然无存。如今我们若能主动出击,彻底驱逐外族,虽短期内会有损耗,但从长远来看,却能换来边境的长久安宁,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神色凝重地说道:“邵大人,驱逐外族谈何容易?这四国兵力强盛,各有其独特的作战方式。东夷海战娴熟,南蛮山林作战灵活,西戎骑兵迅猛,北狄军队剽悍,我朝虽有雄师,但想要取胜,绝非易事。”
邵仕龙微微颔首,不慌不忙地说道:“大人所言皆是实情,但战争之道,并非仅仅依靠兵力的强弱。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既然知晓四国的优势,便应针对其特点制定战略。东夷擅海战,我们可加强水师建设,打造坚固战船,训练精锐水兵,以水战对水战;南蛮熟悉山林,我们可挑选熟悉地形的将领,招募当地山民为向导,在山林中与他们周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西戎骑兵虽猛,但我们可训练强弩兵,配以车阵,克制其骑兵的冲击;北狄军队剽悍,我们则需整肃军纪,强化士兵的训练,提升士气,以勇猛对勇猛。只要战略得当,战术灵活,何愁不能取胜?”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了邵仕龙的话,纷纷陷入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邵仕龙的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源特坐在皇位上,一直静静地听着邵仕龙的陈词,此时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邵爱卿,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具体实施这驱逐外族的战略?”
邵仕龙心中一喜,知道源特已经被自己说动,于是更加详细地阐述起来:“陛下,臣以为,我们可兵分四路,同时对四国展开攻势。东路军由熟悉海战的将领统领,在东部沿海地区集结水师,主动出击,打击东夷的海上力量,封锁其港口,切断其海上补给线;南路军则选拔熟悉山林作战的将领,深入南方山林,与南蛮军队展开游击战,摧毁其据点,瓦解其势力;西路军以骑兵和强弩兵为主,在西部草原与西戎军队正面交锋,利用车阵和强弩的优势,消耗其有生力量;北路军则集结精锐部队,加固北方防线,主动出击,寻找北狄军队的主力,给予其沉重打击。”
“同时,”邵仕龙继续说道,“我们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户部需全力筹集粮草、兵器,确保前线物资充足;工部要加紧打造战船、兵器,改良装备;吏部要选拔贤能的将领,充实军队指挥体系;礼部则要做好外交工作,防止其他外族趁火打劫,同时争取与周边友好国家的支持。”
邵仕龙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声的议论。大臣们纷纷对邵仕龙的战略构想表示钦佩,同时也在思考着各自部门在这场战争中所肩负的责任。
一位老臣站出来,面露担忧之色:“邵大人,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恐怕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邵仕龙微微一笑,说道:“大人所言极是。但我们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财政压力。一方面,可暂时征收一些专项赋税,待战争结束后再予以减免;另一方面,可鼓励富商巨贾捐赠物资,朝廷给予其一定的荣誉和特权。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战争物资的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用到刀刃上。”
源特听完邵仕龙的回答,心中的疑虑彻底消除。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上的大臣们:“邵爱卿的战略构想,深谋远虑,切实可行。朕决定,采纳邵爱卿的建议,全力驱逐外族,保卫我圣源朝的边境!”
“陛下圣明!”邵仕龙率先跪地,高呼万岁。满朝文武见状,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源特的一声令下,圣源朝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兵部开始调兵遣将,选拔优秀的将领和士兵,组建四路大军;户部紧急筹集粮草、兵器,制定财政计划;工部日夜赶工,打造战船、兵器;吏部则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贤能的将领,充实军队的指挥体系;礼部也积极展开外交活动,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国家,寻求支持和合作。
而邵仕龙,这位圣源朝的肱骨之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是日夜操劳。他与各路将领商讨战略战术,亲自查看军队的训练情况,指导工部改良兵器装备。他深知,这场战争关系到圣源朝的生死存亡,自己肩负着国家和百姓的期望,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
在圣源朝的边境地区,百姓们得知朝廷即将主动出击,驱逐外族,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情报,协助军队修筑防御工事。他们期待着这场战争能够早日结束,让自己和家人能够重新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随着战争的筹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圣源朝的四路大军逐渐集结完毕,一场决定圣源朝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而邵仕龙,这位战争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正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引领着圣源朝的军队和百姓,向着驱逐外族、保卫国家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