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是,孩子家长信任我们,让孩子参与行动封闭式训练,结果孩子不在安全的地方,跑去战场上,这种事你们敢流传出去吗?]
……
这些声音在韩方的军政界内部不断回响,关于裴正勋的去留与功过,也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争论,谁也无法说服谁。
支持裴正勋的高层开始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试图为他争取更多的支持。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内部会议,邀请军事专家和战略顾问对裴正勋的训练方法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裴正勋的训练体系在短期内确实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的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行动的结果就否定一个天才的价值。”
一位高级将领在会议上强调,“裴正勋的训练方法虽然大胆,但效果显着。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机会,而不是扼杀他的创新精神。”
此外,支持者还通过媒体渠道释放了一些正面消息,强调特训小队在行动中的成功表现,试图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裴正勋的方向发展。
反对者并没有坐视不理,他们联合了一些军方内部的保守派力量,开始对裴正勋的训练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调查的重点是裴正勋是否在训练过程中违反了军方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关于未成年士兵的保护条例。
“我们不能因为此次行动一时的成功,就忽视整体潜在的风险。”
“裴正勋的训练方法虽然有效,但他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和道德底线。我们必须对这次行动进行全面审查,确保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随着争论的升级,一些中立派的高层开始介入,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们认为,裴正勋的训练方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反对者的合理担忧。
“我们需要在军队训练的创新和规则之间,重新找到一个平衡。”
“裴正勋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我们可以暂时将他调离一线岗位,让他参与军事训练体系的改革工作,同时加强对未成年士兵的保护措施。”
随着军方内部的争论逐渐公开化,公众舆论也开始发酵。
一些媒体在背后的朴李两家推动下,掌握了大致情况,并对特训小队的行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充分利用舆论手段,让公众对军方是否应该让未成年士兵参与高风险行动,展开了激烈讨论。
“我们不能让孩子们为战争买单!”一位社会活动家在电视节目中大声疾呼,“军方必须对此负责,确保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支持裴正勋,认为他的训练方法为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应该给予他更多的机会。
面对外界的争议,裴正勋本人保持了沉默。他深知自己的训练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争议。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终于开口:“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我始终相信,只有通过实战化的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士兵。”
“我会接受任何决定,但我希望军方能够继续支持创新和改革。”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军政界各方势力顶着压力,不断权衡利弊,开了数次会议商讨。
最终,一份综合考量后的决议尘埃落定。
鉴于此次针对NS集团的围剿行动,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不仅成功营救数名人质,还缴获巨额非法资金,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势力的嚣张气焰。
相关部门对行动中的有功人员,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论功行赏。
特训小队的十一人,在此次行动中表现出色,为任务的圆满完成立下汗马功劳。特此,特训小队全员军衔升一级。
对于原本没有军衔的朴智勋和李悦然,在集训完成获得的中士军衔上,特升一级,授予上士军衔。
而李悦然,因其在行动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在发现隐藏炸药并积极参与摸排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获得了特别的表彰。
李悦然被单封了一个荣誉称号,更连带年龄最小的新晋上士朴智勋,成为特别行动组成员。
这意味着两人将在未来更为复杂的任务中,肩负起特殊使命,发挥关键作用。
(这里的设定,是为了方便李悦然参与后面的某些案子)
作为特训小队教官的裴正勋,他的功过评定则经历了更为审慎的考量。
不可否认,他大胆启用尚未成年,和训练时间较短的特训小队成员参与实战,这一决策在行动初期引发了诸多争议。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精心指导的特训小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仅一人重伤的战绩,也充分证明了他独特的训练方法卓有成效。
经过反复权衡,高层认为裴正勋功大于过。给予他嘉奖,以表彰他在训练士兵方面的杰出贡献。
但考虑到社会舆论,和部分人员对他启用未成年人上战场的质疑,这份嘉奖并未对外公布,而是以内部表彰的形式进行。
另外,为了平息争议,也为了让裴正勋有时间沉淀和反思,裴正勋被暂时调离一线岗位,转任军事训练改革顾问,负责对现有训练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
同时,军方宣布将加强对未成年士兵的保护,明确规定未满20岁的士兵不得参与高风险行动。
这一决定虽然未能完全平息争议,但至少在短期内缓解了军方内部的矛盾。
裴正勋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他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将继续影响着韩方的军事训练体系。
当事人李悦然,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她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早已从重症监护室转移到了普通病房。
从医学检查结果来看,她的大脑皮层活动很活跃,各项生理指标也显示身体正逐步恢复。
然而,她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有意义的行为反应,医生在她昏迷第二个月的时候,诊断为植物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