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没法看了。
不是捧臭脚的烂文章,就是屁股歪了的胡说八道。
“大唐西域记连载?”
探春正好看到副版,不是小说,连话本也不是。
是唐玄奘法师弟子写的一本游记,相当严肃,可不是志怪神话,也不是三侠五义这样的民间话本。
可能后来的西游记就是衍生于这本传记,吴承恩博采众多话本之长,加上个人创作,写成了西游记这本名着。
大唐西域记绝对是游记中的精品,甚至黛玉和探春都会看,只是这种东西放在报纸连载……
连宝玉都是摇头道:“这是怎么想的,多少普通读书人和百姓会爱看爱听这玩意?”
“诗词也有,不过都是当道官员的诗词,一般般吧,最多是中平之作。”
“他们以八股文见长,以八股文当敲门砖,诗词能有什么好的?”
“倒不尽然,宋时科举考词赋,所以从欧阳醉翁到拗相公王安石,苏东坡,晏家父子,三苏,文章诗词俱是顶尖。”
探春,黛玉,宝玉都在摇头。
这几个年龄不大,但喜好诗词已经好多年。
本身写出来的诗作水准都不差了。
黛玉最强,宝玉吊车尾,但也是强过普通人很多了。
这报纸上的诗词,还真的入不了他们的眼。
太平庸了,毫无灵气可言。
“啧,我知道老爷为什么拿不少报纸进来,又请了大老爷和珍大哥到老太太跟前了……”
宝玉指着第二版的一篇文章,笑道:“是一篇驳斥文章,嗯,监察御史韦期逸所作:江山在德不在险。”
“又是他?”
黛玉气的胸口起伏,面色不愉。
这个该死的韦期逸,弹劾完自家父亲,又把矛头对准了贾芸?
“这个神京日报一看就知道是和书局日报打擂台来着,驳斥贾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啊。”
宝玉颇为诧异的看了黛玉一眼。
黛玉不语,开始低头看文章。
看了一会,她的脸色也是凝重起来。
不得不说,韦期逸不愧是二甲进士,虽然没有分到翰林院,但分在都察院,前途仅次于身为翰林,也算是人中龙凤了。
一笔文章写的确实不错。
历举历朝历代得失,只要重儒术,尊经重道,以仁孝治国,便是有良好的结果。
比如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再到仁宣之治……
一路下来,历举无数王朝强盛之时,无不是重教化,重德治。
最后得出结论,虽无不亡之朝,但只要君主保持战战兢兢敬畏之心,以圣道仁德教化天下臣民百姓,则国力必然蒸蒸日上……
而王朝周期论危言耸听,只是总结历朝亡国之因,贾芸本人又毫无办法,可见只是一个博眼球的无耻下作之徒罢了。
此类人,在历朝都只能算幸进小人,不可重用,其文章也不宜流传天下!
至于贾芸本人,不光是写的文章不行,便是本人品格也是极为低下。
不睦亲族不敬长上,在家族内争产夺利,弄的贾家不堪其扰……
文章中还有与贾珍的对话,贾珍以贾家族长的身份,宣布将贾芸开革出族,此后此人将不再算是贾家族人!
当然,这种开除其实不存在法律意义,只是贾珍这个族长发了话,贾芸将不再分到族中的物品。
他家的祖宅会被收回。
此后贾芸也不能葬入贾氏族地祖坟之中。
贾芸的名字也会被从族谱中除名。
年尾祭祀祖宗,贾芸也不再被通知参加。
大抵便是如此了。
在后世,这些处罚估计也就两广地方有人在意,换了大多数地方的年轻人,最多耸耸肩膀。
这些事,原本就不耐烦去参加,免了更好。
在这个时代,基本上算是要把贾芸赶尽杀绝的意思。
一个人连自己的宗族都不能容他,外人又不知道事非曲折,只会想这个人做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才会招到宗族如此对待,其品德必定极为污浊不堪,此等人又能说出什么有道理的话出来?
贾芸不光是在学术上破产,在人格上也是完蛋了。
这一篇文章,就是要把贾芸一击必杀!
连宝玉也是看了出来,脸上有些困惑的道:“这样一来,贾芸会不会身败名裂啊?”
黛玉简直无语凝噎。
这还要问?
黛玉秀眉紧锁,简直心乱如麻。
不光是为了贾芸,也为了林如海。
也不知道这个姓韦的这样弹劾,爹爹会不会有事?
贾芸……黛玉心情很压抑。
她对贾芸很有好感,也觉得贾芸有才华,而且并无过错。
但这一次的风波来势汹涌,这一次可不是个无良勋贵,或是什么江湖帮派。
而是文官大佬们的出手。
明面上是几个大书商打擂台,姓韦的御史出头当恶人。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的出来这是文官大佬们出手了。
上一次的王朝周期论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满朝大佬唯唯诺诺,无人出声。
主要还是当时太震撼了,根本来不及反应,所有人都懵了!
但这不妨碍文官大佬们用“拖”字决,把当时踌躇满志决心革新变法刷新吏治的隆正帝给拖住了。
一晃这么久下来,除了抓了几十个贪官,逮拿了倒霉的三等伯刘景云,朝廷上下毫无动静,这事算是给稳住了。
狼狈之余,擦干冷汗,大佬们决心要报复了。
原本朝堂稳定,进退有虚,天子决心要革新,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
但所有人都在拖。
等天子的人进朝堂,以那些人的资历,比如现在在扬州的林如海,他的资历最多类比巡抚,想成为侍郎都得再等几年才有资格。
还得公认有功劳才行。
韦期逸的出手,也是朝廷中枢大佬的一次警告。
隆正帝为皇子时的班底,现在多数都在地方任职。
想上位,老老实实的熬时间!
十年起步!
十来年后,现在的这些大佬都步入老年,天子也年过五旬。
就算有所展布,烈度也不会太大。
国家,社稷,朝堂……还是要以稳为主。
到那时,天子也不复今日这种急切和冲动了。
至于惹出大麻烦的贾芸,当然要教训。
否则人人有样学样,操控舆论,影响帝王,使得朝堂上狼狈不堪,此事可一决不可再!
别看出面是陶炳吉和沈鸿翼等人,其实基本上可以算是朝中文官大佬们的一致决断!
哪怕花几万十几万两银子,也要把贾芸的报纸给打掉!
再以新办报纸影响舆论,使贾芸举目无亲,声名狼藉!
最后才能找个借口,封掉书局,将贾芸抓捕关押,或是流放西北,辽东!
这并不是私仇。
而是大佬们的有志一同。
朝堂要一个稳字!
贾芸这种异类,有机会就一定要打掉!
没机会,也要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