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你的天时人口论不仅朕看了,诸王,勋贵,诸文武大臣都看了。朕想问你,你所谓的提高生产力才能破人口危局,怎么讲?”
隆正帝最在意的就是这一点!
若是说无解,那这篇文章只能封杀!
尽量降低影响!
书局日报也只能封掉。
光把难题抛出来,却无解决的思路……这种孟浪冒昧的小子,日后安心写话本小说便是,不要再出来惹乱子了!
这一次可是和王朝周期论不同。
王朝周期论泛泛而谈,起到警醒的作用,可以拿来当借口刷新吏治。
但天时人口论不同,更加具体,也更危险。
若是能叫有心人从人口曲线和粮食收成,产量,还有吏治,驻守兵马的战力虚实来判断,很可能就会浮现出一大批敢于出来造反的野心家。
那时候,麻烦就大了!
好在……此子似乎有些想法。
在隆正帝垂询之时,贾芸并不慌乱,镇定如初。
“回奏陛下,所谓生产力,就是由劳者,器械,还有生产的目标来决定。浅显些说,便是农人,农具,田亩来决定。”
“从古至今,生产力是一直在提高。”
“夏,商,周之前,只有部落而无国家,甚至商人大肆杀戮祭祀,因为彼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农具多为石制,木制,也缺作物种类,甚至很多地方还是以渔猎,采集为主,粮食不足,要地也无用,人口只是负担。至周分封,到东周之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各国开始争地,因为那时出现各种新农具,生产力大幅度增加,人口就是国力,土地和农具也是国力!”
“战国之后,情形大抵不变,土地虽有增长或减少,但人口阈值在明朝之前就是五千万人左右。”
“为何我大周能人口亿万,先秦汉唐却不能?彼时的农具有不少是木制或石制,人均田亩虽多,但缺精铁农具,缺良种,生产力低下。我大周虽有少数地方还在用石犁等落后农具,但多数地方都是铁器。此外,又有土豆番薯花生玉米等外来作物,抗旱抗寒,边角地也能种植,所以我大周的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要超过先秦两汉至隋唐宋元。”
“两汉的总产量是六百亿斤左右,亩产一百一十斤。”
“魏晋隋唐则是八百多亿斤,亩产一百五十斤。”
“宋元时,总产量是一千七百亿斤,亩产是一百四十斤到三百斤左右。”
“至大周,总产量是两千三百四十亿斤,亩产是一百五十到三百三十七斤左右。”
“这说明,不论帝王是明或暗,不论是不是以圣人之道治国,或是黄老之术,技术是一直在进步,而不是倒退。”
“然则,虽大周的粮食总产量是隋唐的三倍还多,但人口也是接近三倍了。人均田亩更是远少于汉唐之时。”
“这使得我大周的百姓,在蛋,肉,主食的人均摄入数量上,肯定是不如汉唐之时。”
“这是一种倒退。”
“长久下去,便是积贫积弱,再长久下去,便是会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更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就还是要从农人,工具,土地这三方面来设法。”
“首要之事,是要推广新技术,推行新农具,推广种植新的良种。种田之法,臣以为汉时的区田法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周,但知者不多,或无人在意,百姓则很少有知道的。此外,兰州大水车之类的农具,水利发明,在前明的开工开物一书中就有,还有前明大学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极有用处,但也是无人在意。种田之法,农具,良种,配套实行,虽不会有质的飞跃,但也会有量的改变。若大周平均亩产能稳在三百斤这个高峰值上,则再养活五千万人也不在话下,可以减缓矛盾百年,甚至可得盛世五十年!”
“提升生产力,臣以为首要又得得人和,得人和,需得先政通,其次方有人和。否则,天子的经再好,经不起下头的歪嘴和尚把它给念歪。”
“臣,不过草莽布衣,性喜读书,偶有所得,不敢敝帚自珍,斗胆公诸于外,幸得陛下看重,又当面垂顾咨询,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矣……”
贾芸说到此,躬身不语。
他说的够多了。
其实还有很多解放和提高生产力的办法。
但只要不进行工业化,小农经济再提升也是有限。
按他的办法,可以极限容纳三四亿人的规模。
延缓大周的衰落和内斗。
但也就只能如此了。
说是庞大的帝国,几亿人口,但没有工业化,仅收农业税和少量的商税还有关税,财政收入必定低的可怜。
前明时期,华夏的财政收入就被新兴的工业国给甩了去。
先是英,后是法,欧洲强国的财政收入很轻松的碾压明清两朝。
至于财政盈余,还有各种财政调节和现代银行等金融手段,更是不知道被甩开有多远了。
到了这个时间节点稍晚一些,在一鸦前后,当时还有没有Gdp统计,但各国都已经有完全现代化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统计了。
一八四零年时,清廷的财政收入是四千二百多万两白银。
在同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五千二百万磅,折合三点四亿两白银。
差不多英国的财政收入是清廷的近十倍。
其余各国的财政收入都远高于清廷。
而当时的人均产值估算,一八四零年,中国人均是八百多美元,英国是四千美元,美国是三三一九美元,法国是二二七六美元……人均相差也是极远了。
清朝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当时有Gdp统计,确实能在世界排第一名。
但小农经济的Gdp带不来相应的财政收入,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国家级别的投资,包括军备,工业,银行金融,以及基础建设等等。
到一八九零年,伦敦早通了地铁和电话,纽约更是遍地高楼大厦,而同时期的清朝还处于极度的贫困和愚昧之中。
甚至倭国在几年的维新后,在这一年财政收入也超过了清廷。
人口增长,生产力没有质的变化,没有工业化……只能是一个死局。
一个积贫积弱的死局。
绝对的贫困,会钳制人的思想和性灵,使得文明都陷入半野蛮化之中,这是一个很难逆转也令人难以接受的困局。
文明了几千年的国度,向来以文明,礼仪,富足,强大,自信,武勇而骄傲和自豪的国度,短短几百年堕落成那般模样……
贾芸在图书馆见过不少资料和老照片,他心知肚明。
落后不是一天两天,更不可能是某部书遗失带来的变化……当笑话看看就行,真的当真就愚不可及了。
这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军事和文明等多方位全方面的发展和落后……
但此时已经无法再说。
再说就得超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