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送走好友,返回西屋后,开始思考接下来曾家菜谱一事。
眼下天气炎热,很多热炒菜便不那么受欢迎。
在前世的夏天,大家多是吃些凉拌菜来代替炒菜。
大楚也不是没有凉拌菜,只是多是肉类菜肴,如酱牛肉,白切鸡之类。
林然至今还没发现,有用素菜来做凉拌菜的。
酒楼的菜式,既要保证对应季节,还要有创新在里面。
林然想了许久,才准备给酒楼提供冰镇豆芽,清炒豆芽两道菜谱。
豆绿一直是夏日里消暑的好食材。只在大楚,目前还没出现过将豆类催芽食用的先例。
要做这两道菜,首先还要教给酒楼如何发豆芽。
至于菜谱,这两道菜太过简单,等酒楼推新菜后,想要保密,就有些难度了。
林然拿笔在西屋里写写画画许久,才想到解决方法。
自林然考过府试到如今,已经是八月中旬,应天书院的报名时间在八月底,眼下距离去书院报名也就只有一周时间。
因此林然第二日便带着顺子,去了曾家酒楼。
二楼雅间里,林然将自己写好的菜谱拿给曾父,并说起发豆芽一事。
“伯父,发豆芽最快也要四天时间,我最近刚好都在家,你找人买些绿豆来,今日我便教你如何发豆芽。”
曾父知道林然时间宝贵,眼下听林然吩咐,直接叫人从后厨拿了一袋豆子。
酒楼到了夏季,后厨一直不缺绿豆,绿豆在夏天最大的作用,就是熬煮绿豆汤,用来给食客跟酒楼众人消暑。
等后厨准备好绿豆跟林然要用的工具,林然才在雅间教曾父怎么发豆芽。
“伯父,其实不止绿豆,黄豆也可以拿来催芽。”
“今日咱们先来发绿豆芽,我只教你第一步,其他步骤都在我写给你的菜谱上。”
“好的,贤侄。”
“发绿豆芽,要求装绿豆的器具上不能沾有油星子,否则容易让绿豆变质。”
“绿豆清洗干净后,咱们直接将其铺在竹簸萁上,再用两层湿麻布盖上。”
“湿麻布盖上后,再在上面压上重物。”
林然说着话,将曾父从后厨拿来的小菜板,压在了麻布上。
“把这簸萁拿到阴凉透风处,再用麻布包上一层,防止簸萁里的绿豆见光。”
“伯父,这第一步操作便是如此。”
“等明天时,你再将麻布上的菜板拿下,用清水洒在麻布上,隔着麻布给绿豆浇水。”
“等麻布看着全湿透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安置好簸萁。”
“四天后,我再来酒楼一趟,咱们再说说豆芽该如何做到保密。”
“好,辛苦贤侄了,这几天我会亲自看着这事。”
因心里记挂着钱知府的叮嘱,林然将法子交给曾父后,也没在酒楼多待。
说到钱知府,这会儿其呈上的密报,早已放在了紫禁城那位的案桌上。
近两日,王阁老,兵部尚书同户部尚书三人,一直在圣上书房里商议此事。
本来嘛,这事一直得不到解决,众位朝中大臣也是头疼的紧。
王阁老那日在殿上提出将这事问一问天下读书人,众人也表示认同。
不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本以为这事要寻大儒来商讨,谁知圣上竟说,要将这事当做今年的府试策论题目,考一考这些学子。
于是这才有了大楚十一府府试,策论题由当地知府来决策。
府试过后,大楚如今的皇帝楚帝坐了尚书房里,等着各地知府的消息。
发榜当日,各地知府便快马加鞭将自己下辖之地的消息,逐一传回京城。
就连与京城最远的凉州府,也用了快马,将将在第五天将消息带回京城。
因各府距离京城远近不同,所以楚孝帝便多等了几日,等所有府衙全都将书信送来京城时,楚孝帝才打开案桌上的密报,细细批阅。
钱知府的密报,因为来的早,反而被排到了最后。
楚帝独自坐在书房里,从案桌上拿起奏折,开始慢慢批阅。
能被各地知府选中者,文章必然不差,只文章虽写得好,但在孝帝看来,这些学子所讲,基本都没入自己心坎里。
一连看了好几封奏折,楚帝这会儿眉头紧皱,彼时心情,基本跟钱知府那会批改考卷时,有些相像。
伺候楚帝的全公公见圣上面色不佳,忙上前给主子倒了杯清茶。
“爷,老奴看您看了许久的奏折,天儿热,您先歇上一歇。”
这会儿书房里放了好些冰盆儿,要说热铁定是不热的。
只是全公公伺候主子多年,眼力见毒着呢,见主子不高兴了,才出来劝上一劝。
楚帝顺势拿了桌上的茶盏,喝了盏茶水。
一盏茶过后,这才心情平复,继续看接下来的奏折。
今儿楚帝在尚书房里喝了两盏茶,才总算看到钱知府的密报。
瞧着桌上只余晋江府呈上来的奏折,楚孝帝此时只为完成任务般,打开了钱有志所写奏折。
这封奏折楚帝批阅了将近半个时辰,全公公从侧面观主子表情,只觉今日爷应该不用继续喝第三盏茶了。
“全顺,传王阁老,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前来。”
“是,爷。”
三位朝中大臣,因着钱知府的奏折,近几日才多次往返尚书房。
直到今日,书房里的四人才算将此事定下基调。
当然,林然这名字,也被楚帝记在了心上。
并且好像是由此事开始,往后的许多年里,林然这名字,让楚帝真是头疼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