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东坡,毕竟是官地,总归还是要担心被官府收回。
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他前往沙湖准备购买一块自己的土地。去沙湖的路上,下雨了。就着大雨淋漓的环境下,苏轼写了一首词,并再次被千古传诵。
现代一位着名的学者《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对这件事和这首词是这样评价的:
“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东坡一生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越大,声誉越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而这首词,就是苏东坡时期着名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五年间,他自我突围的一个政治宣言,他告诉世人,他自我突破出来了,实现了自我超越。
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欧阳修毫无掩饰自己欣赏之意,他为苏轼能在困境中不倒,仍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而称赞。
“这就是老夫看好的年轻人啊!大宋未来,不!未来的诸夏都会传颂他的名字!”
南宋鹅湖
稼轩先生本人是很喜欢豪放派的诗词的,因为他本人也是。
“东坡居士这一首《定风波》将范文正公所有的‘不以物喜,不因己悲’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全词简单且寥寥数十字,却能让读者由心的被他所影响,当初老夫初读的时候,也忽觉得世间万事不过寥寥,只管向前去!”
朱熹点点顿首好友的话语,“仕途不可学苏子瞻,可人生心态可学苏东坡!”
【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宋代不是隐逸的时代,知识分子在宋代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北宋最优秀的士大夫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为圣君。
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在当时的他看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是文章的正道。他对王安石变法、对科举改革有一些独特认识,想让皇帝接受,以此来改造这个世界。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开始了词的创作。他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为朝廷,也不为帝王而写,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
词原本不是文章的一种体式,而是唱歌的歌词,把文字填到乐谱中。当时,词坛最活跃的是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被广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这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苏东坡用歌词来写自己的内心的理想之意,用作诗的方式来写词。他抛弃了代言体,使用了“我”字。
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苏东坡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岸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吹剑续录》记载,苏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就问幕士:
“我词比柳七何如?”
幕士回答他:“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是这种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仍旧能保持一份自由天真,在豪迈的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
他可以写历史,如《念奴娇》,可以写兄弟之情,如《水调歌头》,可以写夫妻之情,如《江城子》。他改变了词的题材,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入词。
人们喜欢苏东坡的真,在得意时与民同乐,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对生活充满了爱和眷念,会发现生活。
毕竟,哪一位大文人、正经的士大夫会写出《猪肉颂》这样的作品来呢?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纪年录》中记载道:“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公在黄州。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
《前赤壁赋》写秋水,《后赤壁赋》重点描绘初冬山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直抒胸臆,是关于雄心壮志的倾诉,关于成败皆空的感叹。惊涛拍岸,世事更迭,人世变迁。
豪迈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荡然无存,只有江、月、木、石,千年不易。
湖北江汉之间称赤壁的有五个地方:蒲圻县赤壁山、武昌县赤矶山、汉阳县西南临漳山南峰、汉川县城西的赤壁草市、黄州城西的赤鼻矶。
三国赤壁在鄂州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此处所写的赤壁就是黄州赤壁。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卷四《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曹操:“小乔初嫁了?不知那周公瑾在泉下是否能看到如今颜色已去的小乔呢!哈哈哈!赤壁之战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一直是孤心中的一块伤病。”
“今日读来苏东坡先生的赤壁怀古之作,顿觉开悟啊!”
“千百年来,世事更迭,多少英雄白首美人骨灰灰散尽成败皆空?”
“惜我曹孟德,自诩天下英雄也,若是被一场挫折就打倒了,还谈何成就大业!”
“好诗词!”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江山如画,明月当空,吃着江里的鱼,喝着酒,扣弦而长啸。
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只剩下了月光水色、临江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道士杨世昌的吹起了长箫,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
杨世昌说,“时光是如此的美好,只可惜,人生太短暂了,若能长久地拥有这样的清风明月该多好。”
面对朋友的伤感,苏东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必须接受人生命的短暂与有限,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唯有江山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他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上的永恒呢。”
苏东坡的话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夜色越来越深,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而这段故事就被苏轼写了下来,成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完《前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
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期望大自然能回应他。
他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长鸣一声后,掠过小舟而去。
回来后晚上做梦,梦见一位道士问他游玩的是否快乐。
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并不回答。
苏东坡恍然大悟,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是眼前的道士。
苏东坡惊醒,打开门窗。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不知道蝴蝶梦见了庄周,还是庄周梦见了蝴蝶。同样,不知道仙鹤是道士,还是道士就是仙鹤。
于是就有了那部《后赤壁赋》的问世:“......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东坡之后,赤壁成了很流行的主题。
华夏文人在低潮时代,理想不可磨灭。
千年以来,一切都成过眼烟云,只有赤壁留了下来,坚韧如此。
黄州的这段岁月里,苏东坡的文学和艺术创作达到了黄金期。
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能达到傲视千年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