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皇宫后,绵逸一头扎进了书房,对着那些从大理带回来的画作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又嘴角上扬,仿佛再次置身于大理热闹的街巷与温馨的小院。
永琪和小燕子牵挂着儿子,这天午后,两人一同来到书房。只见绵逸正全神贯注地在稿纸上奋笔疾书,连他们进来都没察觉。
“绵逸,写累了就歇会儿,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小燕子心疼地说道,轻轻走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
绵逸这才回过神来,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额娘,阿玛,我正写得兴起呢!我感觉这次一定能把大理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永琪笑着在一旁坐下:“我们知道你用心,可也不能忘了照顾自己。对了,你写得怎么样了?”
绵逸兴奋地拿起一叠稿纸:“阿玛,您看,我已经写了不少了。我把在大理过年时,和乡亲们一起做饵块的细节都写进去了,还有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我都尽可能生动地描绘出来。”
小燕子好奇地凑过去:“快给额娘念念,让额娘也再感受感受大理的年味。”
绵逸清了清嗓子,念道:“除夕那天,阳光暖烘烘地洒在大理的街巷,我们跟着阿婆走进厨房,准备做饵块。阿婆熟练地将蒸熟的米团放在案板上,用力揉搓,那米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哎哟,太形象了!”小燕子忍不住打断,“我好像又闻到饵块的香味了。”
永琪也点头称赞:“写得不错,不过这里可以再添些你当时的感受,比如看到阿婆熟练手法时的惊叹,这样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绵逸眼睛一亮,连忙拿起笔记录:“阿玛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呢。”
这时,紫薇和尔康也来了。紫薇笑着说:“听说绵逸在写新书,我们来凑凑热闹。”
尔康看着桌上的画作:“绵逸,你这画技可是越来越精湛了,这些画要是配在书上,肯定增色不少。”
绵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多亏了宫里画师的教导,我还有很多要学的呢。紫薇额娘,尔康阿玛,你们来得正好,快帮我看看这部分内容。”
紫薇接过稿纸,认真地看了起来,片刻后说道:“整体都很好,就是这里描写小朋友们提着花灯玩耍的场景,要是能多些对话,就更有生活气息了。”
绵逸认真思考着,说道:“紫薇额娘,您提醒得太对了。我记得当时有个小朋友说‘我的花灯最亮,能照亮一整条街’,我把这些加进去。”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书房里充满了温馨的氛围。突然,晴儿也走了进来:“你们都在这儿呀,我老远就听见热闹的声音。”
小燕子连忙招手:“晴儿,快来快来,我们在帮绵逸完善他的新书呢。”
晴儿看了看画作和文字,感慨道:“看到这些,我又想起在大理的快乐时光。绵逸,你可一定要把我们和乡亲们之间的情谊也写进去。”
绵逸用力地点点头:“晴儿姨,我都记着呢。大理的乡亲们对我们那么好,我一定会把这份温暖写进书里。”
在大家的帮助下,绵逸的新书逐渐成型。这天,他带着修改好的书稿,再次来到养心殿,求见乾隆。
“皇祖父,我的新书已经基本完成了,想请您审阅。”绵逸恭敬地将书稿呈上。
乾隆接过书稿,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翻阅起来。书房里安静极了,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许久,乾隆放下书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绵逸,你这本书写得比上一本更出色了。文字生动,情感真挚,让皇祖父仿佛也跟着你们去大理过了个年。”
绵逸激动得满脸通红:“谢谢皇祖父夸奖!这都多亏了阿玛、额娘和大家的帮助。皇祖父,我还打算在书里配上我的画作,让它更有趣。”
乾隆点头道:“好,图文并茂,肯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大理的风土人情。等书印出来,你可以多送些给大臣们的子女,让他们也感受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
绵逸连忙应道:“皇祖父说得是,我一定照办。皇祖父,下次去大理,我还想为您多画些画,记录下您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刻。”
乾隆笑着说:“好,等下次再去,皇祖父就跟着你好好领略大理的风光。”
从养心殿出来,绵逸满心欢喜。回到住处,他立刻找来画师,商量如何将画作与文字完美排版。
“师傅,您看这些画放在哪个位置比较合适?还有这文字的字体,用哪种更能体现大理的韵味呢?”绵逸虚心地请教着。
画师仔细端详着画作和书稿:“阿哥,依我看,这几幅舞龙舞狮的画放在描述这段场景的文字旁,肯定很合适。字体的话,用楷书太过规矩,行书又稍显潦草,不如用隶书,古朴又有韵味,和大理的风情很搭。”
绵逸眼睛一亮:“师傅果然高明,就按您说的办。”
接下来的日子,绵逸每天都和画师忙碌在书房,精心排版、校对。终于,新书印刷完成。看着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绵逸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先带着新书来到御花园,找到平日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大家快来看,我的新书印好啦!这次可有好多精彩的故事和漂亮的画。”
小伙伴们一拥而上,抢着翻看。“哇,绵逸,你太厉害了!”“这画好像把我带到了大理一样。”小伙伴们的称赞让绵逸笑得合不拢嘴。
这时,永琪和小燕子也来了。小燕子拿起一本书,翻看着:“绵逸,这书印得真漂亮,你可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永琪也欣慰地说:“是啊,儿子,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了大理。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去做。”
绵逸看着父母,眼中满是感激:“谢谢阿玛、额娘,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做不到这些。”
过了几天,绵逸按照乾隆的吩咐,带着新书去拜访大臣们的府邸。每到一处,他都认真地介绍着大理的文化和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李大人,这是我写的关于大理过年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故事,希望您和家人能喜欢。”绵逸将书递给一位大臣。
李大人接过书,笑着说:“绵逸阿哥真是有心了。这书不仅能让孩子们增长见识,也让我们这些大人对大理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大臣府出来后,绵逸的心情格外舒畅。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大理的文化也在一点点地传播开来。
回到皇宫,绵逸又开始思考下一次的创作。他找到永琪和小燕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阿玛,额娘,我在想,除了大理,还有很多地方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我想去更多的地方,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永琪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鼓励:“你的想法很好,不过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等你准备好,阿玛和额娘支持你。”
小燕子则有些担心:“你要去多久啊?额娘会想你的。”
绵逸笑着抱住小燕子:“额娘,我不会去太久的。等我回来,又能给您讲好多有趣的故事,写更多好看的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绵逸开始收集各地的资料,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他还向宫里去过外地的侍卫和宫女请教,做了详细的笔记。
这日,他在御花园里遇到了紫薇和尔康。紫薇看到他手中厚厚的笔记本,好奇地问:“绵逸,你又在忙什么呢?”
绵逸兴奋地说:“紫薇额娘,尔康阿玛,我打算去更多的地方旅行,记录各地的文化。这是我收集的资料,你们快帮我看看。”
尔康接过笔记本,翻看着:“你考虑得很周全,不过有些地方路途遥远,条件也很艰苦,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紫薇也说:“是啊,绵逸,出去旅行可不像在宫里,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你坚持,肯定能收获很多。”
绵逸坚定地点点头:“我不怕困难,我一定要把各地的美好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大好河山。”
日子一天天过去,绵逸的准备工作也越来越充分。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背着行囊,站在皇宫门口,向永琪、小燕子和家人们告别。
“阿玛,额娘,我走了。你们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绵逸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小燕子眼眶微红:“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永琪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儿子,去追寻你的梦想。”
绵逸深吸一口气,转身踏上了新的旅程。他知道,前方有无数的未知和挑战在等待着他,但他毫不畏惧。他要带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不同地方的独特魅力,让那些美好的文化和习俗在他的笔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