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当时,市面上流传着一篇老百姓歌咏礼佛时的合乎声律的韵文,那是朱寿昌同志根据梁武帝忏悔之法中字句繁多的原文而改编的。苏轼见到这篇韵文时,在被朱寿昌孝行感动之余,极尽其才,奋笔作偈,附予其后,遂成绝响。

我国“二十四孝”的故事人物,宋朝占据其二,且都与苏轼有着交集。

若朱寿昌是因其“弃官寻母”的孝行名世,那么,另一位黄庭坚则是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以其“涤亲溺器”的事母至孝和奉母尽诚为世人称道的。

可以看得出,在苏轼的朋友圈中,个个都不是凡俗之人,能够载入史册的更是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那位表哥文同。

文同以善画竹着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如今,“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其中最着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郑板桥)等人。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为传世之无价之宝。

七月二十一,有个学篆几十年、精通篆法的长安人氏名叫李元直(字通叔),在苏轼处无意中见到了苏轼收藏的文与可墨竹画作的真迹。老李顿时激动的不能自已,加之对苏轼的书法也是极为喜爱,就央求苏轼在文与可的墨竹图后题字留念。

在当时,文与可还活着,他的画作虽然不好得到,但总还是有可能得到的,至少在苏轼这里还是可以搞到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练习篆书的书法家李元直先生,他的那幅文与可墨竹又配上了苏轼的题跋,假如保存到现在,那现世俗称的“升值空间”该会是多大呢?!

其实,在苏轼看来,自己的题跋内容也无非是抒发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而已,并非是文人雅士的附庸风雅的极为俚俗的骈文骊句。

苏轼略加沉思,挥笔在他老表画作后边写道:

从前,文与可画墨竹,是只要见到精良的笔与纸,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在上面奋笔挥洒。若是座中有人拿去收藏,与可也绝不会太珍惜。后来见到有人专门设置笔砚,就会索然离去。有人找他求画,也不会轻易给了,就是等候一年也不一定得到。有人问他原因,与可说他以前曾经学道,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就会用画墨竹来发泄。不过现在自己的病好了,你们设下纸笔,让我如何发泄呀!?

苏轼又补充道,我看与可的病还未痊愈,怎么可能以后就不发泄了!我今后还会趁其发泄时,不经意间索取他的画作。不过,与可在作画中病发作之时,我却以其发病为机会来索画,看来我也有毛病了。

总而言之,苏轼此时期还是以文人的纯真行事的,其内心并无什么城府的。

最近,大理寺少卿、南城(今属江西)人蔡冠卿(字元辅)因一件“妇人阿云伤夫狱”的审判结果与王安石相左,闹到了神宗皇帝处,神宗自然是坚持王安石的处理意见。所以,最终蔡冠卿被补外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

等到蔡冠卿将要离开饶州任后,“饶人思之,画其像于范文正祠,以配祀,并录冠卿诗一首”,当然这是后话。

而当该年秋后蔡冠卿将要离任京师之际,苏轼作为朋友自然要作诗送行的,在诗中苏轼把蔡冠卿比作是节操不改的天骥般的人物。比如,“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魏颗”(《送蔡冠卿知饶州》),甚至还把蔡冠卿比作春秋时代被结草报恩的晋国将军魏颗。问题出在苏轼诗中的某些诗句,后来的《乌台诗案》案发,都被当成是苏轼有据可查的所谓“铁证”。

苏轼的另一位好友刘攽,知识渊博,文采斐然,在工作中“侔古循吏”,身兼数职,处理问题时刚正不阿。老刘起初与王安石还是好朋友,自从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在馆阁中任职的刘攽数度与安石谈论新法的不便与扰民。

刘攽还说,自古以来的皇甫镈、裴延龄那些“以苛刻剥下附上为功”之流,和商鞅、张汤这样的酷吏、鹰犬,都鲜有好下场的,王安石听后大怒,后刘攽被除外任泰州。

苏轼给刘攽的送行诗中,有一句“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齿牙牢”(《送刘攽倅海陵》),又被抓住了把柄。

反动派说苏轼是用了《史记·张仪传》中张仪只要有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出外游说的典故,来讥讽朝廷新法不便,不容人直言。“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同上)”又用了晋朝张翰“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而归”,“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同上)”还用了刘禹锡两度被贬的“桃花诗案”,无情地讽刺和隐晦地批评了当今的朝政。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出身儒学世家,家世显赫,祖上世代为学者。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由于好友欧阳修的举荐,四十一岁的曾巩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先后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九年后,曾同志任职《宋英宗实录》检讨。

曾巩年轻时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

自从登了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曾巩二十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

虽然曾巩与王安石有着这样一层关系,但当神宗向他询问安石之为人时,曾巩仍然据实告以“勇于有为,吝于改过”。在这里,我们知道老曾说的都是实话,而不是朋比欺君。

吕公着,字晦叔,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 。北宋中期官员、学者,太尉吕夷简第三子。此人的家世与曾巩有得一拼。

父亲吕夷简主政时,吕公着从故乡寿州来京应试,他穿戴破旧,谦让如同寒门子弟一样(太会装逼了),见到他的人虽然喜欢他的仪容举止,却也并未感到惊奇。等到他离开后,经询问得知是吕公着,才惊讶感叹。这一段子,使得小吕自小就有了“不仗父势”的美名,至少比当今兜售“我爸是**”之类坑爹的熊孩子要强。

吕公着从小好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忍不住说,今后这小子必定为王公辅臣。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着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着一门登录在《宋元学案》上者有十七人。

吕公着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司马光在当政后,“尽废新法”。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得专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也不得出题涉及佛老内容,不得以申、韩和佛学为学,恢复贤良方正科。

恰逢王安石正颁行青苗法,吕公着极言道,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失去人心却能图治,也没有能胁之以威、胜之以辩却能得人心的。过去所谓的那些贤能之人,现在都认为青苗法是不对的,但发出议论的人把这一切诋毁为流俗浮论,难道过去都是贤能而现在都是不肖吗?

王安石对他的话感到愤慨,神宗让他荐举吕惠卿为御史,吕公着说,吕惠卿固然有才能,但奸邪不可以任用。神宗把这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更加愤慨,诬陷吕公着恶语中伤,神宗于熙宁三年(1070)四月初八贬吕公着为颍州知州。

吕公着大致也算得上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曾巩对他却并不感冒。老吕知道神宗皇帝素来不喜欢曾巩的文章,就在神宗求其对曾巩的评价时,老吕就说,曾巩此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意思是说在神宗眼里他那弃如敝履的文章还不算太垃圾,那他的为人处世与为官行政都是连“臭狗屎”都不如的。

这种评论传到了世人耳中后,人们都感到不恭和不公。

假如曾巩的确是这样的人,那么当时的同朝臣工好多都比曾巩要在上,何以古往今来的史家为贤人立的传那么多,怎么行义、政事、文章都不及曾巩的人大有人在呢?

人们都说,曾巩的政绩及声誉卓然可见,历史上已成公论。

可吕公着还是这么损地去恶意贬低他,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小吕的行径与当年父亲吕夷简驱逐范仲淹和孔道辅的恶行如出一辙。

然而,老吕当年虽然“恣行奸利”,还尚且不会讳莫如深。而小吕则是“深中多数,不可测识”,把曾巩与其弟弟曾布相提并论,一同打倒。世人皆知曾巩忠义而曾布是个小人,难道小吕就不知道吗?为什么要去违背良心、贻害国家呢?

我国历史上的变法,诸如商鞅变法、范仲淹变法、张居正变法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触及到封建地主、贵族及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从而引起他们极力的反对。

因此,中国的历次变法不可避免的就都会伴随着“新旧党争”。

熙宁年间,以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为首的旧党,他们就是在极力反对王安石推行他所制定的新政。当然,他们的反对,并不是反对王安石进行改革的初心,而是反对王安石在推行新政时的那些内容。

简单的说,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要怎样改革的争论。

比如苏轼,他就明确反对“均输法”的推行,他认为其不但不会让国家和百姓得到任何的实惠,反而会滋生出更为严重的腐败,从而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韩琦则是明确反对“青苗法”的推行,他认为此举不但救济不了青黄不接的百姓,反而是会加重百姓头上的负担,直至让百姓们家破人亡。

事实上,王安石虽是清正廉洁,但他因情商实在是太低,为了将变法严格的执行下去,只要是赞成变法的官员,他就不问出处、照单全收,直接委以重任。因此,导致大批奸佞小人利用王安石的变法走向高层,执掌变法大权,如后来的奸相蔡确、蔡京等人,他们皆是靠着依附王安石,从而掌控了实权。

当这些小人掌控大权后,他们虽然也是不折不扣地在执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但常常会在施行新法的过程中,暗行剥削百姓之事。

比如在实施青苗法时,本来的利率是在二三分,但是这些官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在暗地里加收了好几倍的利率,致使百姓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王安石在变法时重用的皆是这些小人,欧阳修、苏轼等正义之士又岂能不反对呢?

我们不妨开个玩笑,凡是因反对新法被贬的官员,都是正直忠义的“好人”。凡是讨厌王安石的官员,都是苏轼的朋友。同理,凡是因反对新法、讨厌王安石而遭贬的官员离京外任,走之前苏轼都是要作诗相送的。

然而,苏轼的此次失误,仍是源自这次送小吕出知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的赠诗。

伍文书屋推荐阅读:精灵宝可梦之拂晓扶得起的阿斗穿越隋唐:我李元霸要称帝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靖康之耻?天命神棍为大宋续国运重生武大郎:最强帝王系统魂回东汉从屯田开始考上状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开局发老婆,乱世收留万千美人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梦回晚唐之横扫天下三国:最强谋士综武之大明帝国和别人不一样的穿越我在古代当土匪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谁懂啊,绝美老婆求我快纳妾天下安康楚韵红楼:帝国柱石高武大秦:公子如玉,世无双唐逗三国:霸王附体,貂蝉为我更衣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江山,美人大唐:兕子是谁?系小公举吖!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抗战之大国崛起北明不南渡汉末:吕布重生,开局追杀曹操穿越成废物太子后我崛起了我的科学时代公主啊!驸马他又双叒跑了!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大明开着战舰做生意逃生三国神探张天海三国:无敌的我,却苟成了文官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明末之我有系统无敌九皇子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三国:开局薛仁贵传承,我无敌了
伍文书屋搜藏榜:官途权倾天下娘子有毒之夫君欲罢不能三国:朕乃大汉忠良董太师盛唐挽歌龙珠之牧神传说无敌六王爷大唐:爵位继承无望,只好当纨绔无敌三公子讨债宝宝,怪医娘亲锦绣阖欢大明公务员冷酷夫君好撩人红楼之旁支贵族全民领主:我的农民有点猛纨绔子弟变形记烈焱长歌大明:开局炮轰努尔哈赤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开局送老婆,她是宰相千金皇叔,不可以混在大宋江湖的日子开局狙了个大佐大秦:有子扶苏重生辞官:祝她和白月光锁死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汉末一闲人我在虞朝有钞能力大唐再起日谍克星锦衣夜行盗墓太子妃【完结】师娘,我不想努力了金堤永固我是关陇老秦人国士无双:从皇后寝宫开始签到谢家有女最强医仙混都市世子黜龙南北朝打工皇帝天才萌宝神医娘亲萧然王爷要崩溃!娶个王妃是傻子!江户旅人红楼士从原始部落到清末秦时明月之人宗门徒醉红颜,倾王妃杀机较量清末小旗兵
伍文书屋最新小说: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开局:从揍朱元璋开始大宋网红苏眉山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秦末之霸王再世回到古代过日子唐刀陌刀草原铁骑,生化大军大秦:签到天下,霸临大秦大唐:公主逆天路大秦:开局直接坑害刘邦!清末崛起之第二次上帝之鞭极品皇太子之贞观永治黑魔法三国传水源王烽火燃情山河虹重生逆袭:智谋登峰大明朱由检,消费系统救国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长安浩劫之十日危情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重生50年代带着妹妹吃饱穿暖穿越古代卷入皇室梦回春秋当大王曹操天崩开局,遇到我,他无敌了秦始皇荡平六国开局地主梦,朝堂强拽成幕后主宰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祖龙蚌埠住,大秦皇子融合不良帅我不叫谢石头穿越大明朱雄英班超传奇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穿越大唐伴生游戏能具现穿越大明成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嫌我功高震主,我黄袍加身你哭啥?魂穿古代跟太子拜把子仙秦:从沙丘宫变开始成州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我教原始人搞建设乱世崛起:邵仕龙的平天下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