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讲了皇宫宏大布局中的两个主要的大殿,每个宫殿都有每个宫殿的功能。那么,这些宫殿都有什么功能呢?下面我们便一脉相承,介绍一下宫殿的功能——“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两句是对仗的修辞——“既集”对“亦聚”,“坟典”对“群英”。
“既”,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字形中的左边像一个食器(簋),右边像一个跪坐的人,人张开大嘴背向食器,表示吃完了东西。“既”的本义从字形的分析来看,表示吃完的意思。人们习惯将“月食”与“日食”食尽时的状态称做“食既”,这也是由“既”的本义引申而来的。“既”由本义引申表示已经的意思,是作为副词使用,例如《尚书·尧典》上记载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在这里表示已经、已然的意思,是说九族已经和睦了。而这一意义实质上也就是前一时间段终结完毕,是“完毕”意义的直接引申。在现代汉语中,“既”被用作虚词比较常见。“既然”“既而”,是“既”字更常见的用法,但实际上也同样是强调了对已经过去的事实的认定,故也与“完毕”有着直接关联。至于“既”与“又”“也”等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有的用法,本质上也发端于对已有状况的肯定。如“既聪明又勤奋”,所表达的意思首先是对某人聪明秉性的肯定,也对其勤奋品质加以认同,所以是“既然,已然”意义的引申。
“集”,其繁体字为“雧”,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早期的“集”字有多种写法,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都是鸟在树上的象形,表示鸟停歇在树上。还有三只鸟在树上的字形(三隹为雥,已演化为兼表音的声旁,雥与集声韵并同),这个字更能够体现出“集”字的本义,很多鸟同时站立在树上为雧。雧简体字形作一只鸟(“隹”)在树(“木”)上。一个是会意结构,从一隹在木上,最后被《说文》所采纳,楷书作集;另一个是形声结构,字形在“集”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声旁“亼(ji)”,“亼”或省作“人”。本义是鸟成群聚集在树上。
“集”本义是许多鸟儿聚在一起栖息,《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这里“集”就是用其本义。推衍开来,凡物或人会聚一处,都可叫“集”,因而“集”有引申义聚合、汇集。这个意义使用非常广,“聚集”“云集”“集资”“集邮”“集结”“集思广益”等词语都是用“会聚”义。
聚集、会合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因此,后来又把单篇的作品汇集成册而出版的书籍叫作“集”,如《巴金文集》《茅盾文集》。又如“集市”,集市之所以称为集市,是因为十里八乡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都赶到这里交易。又因为市镇往往是集市所在地,故市镇也可称“集”。如“集镇”一词,又如以盛产烧鸡闻名的江苏符离集。
“一集”即是册或一本。后来,某些篇幅较长的作品,装订成一册很不方便,就分别装订成若干册或本,这每本或册称为一“集”;大的字典、辞书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也称“集”,如《康熙字典》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在现代,时间较长的电影、电视剧也分为若干“集”。
“坟”,形声兼会意字,其繁体为“坟”,最早见为篆文。篆文中从土,贲声,左边的“土”为表义符号,表示与土地有关的;“贲”为表音的声符,贲也兼表盛大义。两相结合便是大的土堆的意思。所以 “坟”本义指土堆、土山。屈原《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这里的“大坟”就是一个大土山的意思。《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吾闻之,占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这里的坟也是土堆的意思。
后来,人们建立墓地都在上面堆上一大堆土作为辨识和标记。故此,坟在后来也引申为坟墓的意思,其本意也慢慢被人给忽略掉了。但“坟”在字义引申之初,意义与今日之“坟”仍有区别,与“墓”还远不是一回事。“坟”仅指“墓”之上高出地面的那一堆土,而“坟”下面埋尸体的那个部分只称为“墓”。再以后,墓上有坟成为一种定制,“墓”与“坟”总是相伴出现,于是,“墓”与“坟”原先的这种区别也就没有再去注意的必要了,它们的意义差别也就随之消失。《说文解字》:“坟,墓也。”这也可以标志“坟”字的意义完全演化完成了。
那有人会问了,皇宫里怎么还有大土堆或者坟墓呢?这里的坟指的三坟,不是土堆或者坟墓,而是三部古书。关于三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尚书序》:“伏义、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项、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因此三坟即三皇之书,五典谓五帝之书。
另一种说法连山、归藏、易经合称“三坟”,三坟是《易经》的主体。连山易和归藏都已经失传了,但三坟的说法还是流传下来了。
“典”,会意字。甲骨文的“典”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册”字,意为编连在一起的用来书写的竹简;下部是一双手。两相会意,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书册。这书册称为“典”,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也就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籍。西周时代,下面完全失去了双手形,册下的部分变为“丌(qi)”形。秦隶开始把“册”形左右两条边竖的上端截去,与上部长横接连成“ㄇ”形,中间只留两条高出的竖线,并把“册”下一横变成长横,为汉隶和楷书继承,形成了现代的字形。 “典”在古人的眼中是很重要的文献经籍,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参考性和收藏价值。
经典的书在后世是被奉为典范的,所以后来就引申出典范、典型和准则、法则等意思来,例如《周礼·天官》:“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由于典籍、制度具有既定性、程序性,后来又因此引申表示庆典、仪式,例如国庆大典、开国大典。因为庆典通常是庄重、高雅的,所以又引申出典雅、不俗的意思。因为“典”还有典故的意思,也是从重要的参考性这层含义引申而来的。到了现代,人们也把具有参考性、可供检索的书籍称为“典”,如字典、词典、法典、医典等。
典在古代还是一种针对帝王的记录。如《尚书》里面就有《尧典》。那么我们也把古文这些记录的名称也在此和大家讲一下:
1.典,记述帝王言行,以作后代常法。相当于现在的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谟,记述君臣谋议国事,如《皋陶谟》。相当于现在的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3.训,记述训导言词,如《伊训》。相当于现在的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4.诰,施政文告,如《汤诰》。相当于现在的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5.誓,临战勉励将士的誓词,如《牧誓》。相当于现在的讲话稿。
6.命,帝王的诏令,如《顾命》。相当于现在的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说完这些,我们还是回到正文。\"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里面收藏了古今大量的图书典籍,多到堆积如山(直译坟,形容书籍数量庞大。实际上应该是做好分类,摆在对应的书架之上的)。有人说这里的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着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这个总说法有些偏颇,为什么?因为从文章结构来说,这里的“坟典”并不单独指的是这些极其珍贵的书,而是指如同山岳的、众多的珍贵典籍。说完“既集坟典”了,那么“亦聚群英”讲的是什么呢?
“亦”,指事字,始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中间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两个点,指明两腋所在。亦的本义为腋窝,又称胳肢窝。胳肢窝离不开人体,而且对称,于是以表示正面站立之人的字作为依托,在肩臂相交下面空处加两点造出了“亦”字,指明那里是胳肢窝。
人的两个胳肢窝相同,所以“亦”字引申为副词,表示也,同样的意思。这个意思在,商代便已产生,一直用到现代,反而其本义胳肢窝早已消失。
“聚”,??形声字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秦代的篆文时期,由“乑”和“取”组成。在金文中,“聚”字的上部为“取”,下部是三个“人”,古代文字里面一旦出现三个相同的字形,就表示很多的意思,这里表示的是人多;综合下来,其本义是从很多人处拿取或收取的意思。到了隶书时期,字形发生了变化,下部写作“乑”;到了楷书,后来一直延续至今。《广雅》:“聚,居也”,由于众多人集合在一起居住的话,就形成了村落,所以“聚”在古代也有村落的意思。说明“聚”字也有居住的含义。枚乘的《上书谏吴王》就有:“”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后来引申为聚集、集合等意义。在古代文献中,“聚”字的使用和解释也有所发展。《说文解字》:“聚,会也。从乑,取声。”这表明“聚”字不仅有形声的特点,还兼有会意的特点,表示众人站在一起。此外,在现代汉语中,“聚”字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表示物理上的集合,还用来比喻精神上的集合,如“聚少成多”等成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此外,“聚”字在成语中的应用也非常丰富。如“聚米为山”形象地描绘了人群或事物的聚集状态。
“群”,其最初文字为“羣”, 形声字,始见于春秋时期。早期多作上下结构,上部是“君”字,指的是国君,下部是“羊”,羊喜欢集群,所以“群”用“羊”作形符,综合下来,其字的本义就是聚集在一起、有领头羊的羊群。《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群在此是形容羊多。后来其字义由羊群聚集的意思引申为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里的“群”泛指同一类的事物。“群” 字进一步引申出众多、集体的意思。比如 “群贤毕至”。所以“群”字所指的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 字还演变成了动词,含义有会合、聚集、合群的意思。如《论语?卫灵公》中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英”,形声字,始见于篆书从艹,央声。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表声,有中间的含义,整个字表花在绿叶中央,由此可见,其本义是指花。《尔雅·释草》:“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这里面讲的“英”指的是盛开但不结果的花。如《诗·郑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毛传:“英犹华也。”后来又由花”引申出美好的意思。《广雅·释诂一》:“英,美也。”从而又引申出才能出众的意思。《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又进一步引申指杰出的人物。《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英。”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两句讲的是皇宫的广内殿之中,存放着大量珍贵的典籍;而承明殿聚集着众多的治国英才。通过广内殿的书籍,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珍贵的史册典籍是不断传承的,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奠定深厚的基础;而在承明殿的各路英才也积极为国献策,励精图治,为华夏盛世的开创鞠躬尽瘁。
那这些珍贵的典籍有哪些?这些重要的英杰都官居何位?请看我们接下来的两章——“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和“府罗将相,路侠槐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