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棠科学而系统的对于产妇产后恶露以及恶露不尽作出了解释并提出治疗方法,这让诸朝所有人,尤其是所有生产过的女子深深注目。
知其然,是破除无知与愚昧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所以,很多女子都已经有经历过被周围流言蜚语、亲人朋友乃至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孕育孩子而走一次甚至好几次的鬼门关而指责和批判并将所有的过错都归责于自己身上。
而此时看着天幕,无知与愚昧带来的迫害,此时伤害虽然已有,但她们对此已是有所知、有所悟了!
孟棠有点紧张,这时候才发现张门锁居然还在跪着,顿时被吓到:“千万别这样!不要跪着了,请赶紧起来。张门锁,你提出问题,我来回答问题。我们都是平等的关系,不需要跪来跪去。我比你年小,并且只是作答而已,受不得这样的大礼。”
张门锁赶紧起身,身边的张刘氏也上前来。二人一起鞠躬感谢。
各朝各代的上至君臣下至普通人,都将天幕中孟棠的回答记录了下来。孟棠已经向所有人告知,恶露的问题是女子生产都会有的。产妇的恢复的越加顺利,对于朝廷治理之下人口的再次增加更有益处。
所以,除了脑子想不明白、恶臭腐朽刻板之味缠身的某些人,没有人不乐意学习这后世人所积累的珍贵经验。
医学进步的每一次,都会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孟棠对于医学知识的回答,对各朝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隋朝。
巢元方惊喜于此次在孟棠与张门锁的对话中谈及的医学问题。
巢元方此时已经编写完了《诸病源候论》,在这本书中他系统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对华国直至孟棠所在的现在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本医学着作共50卷,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而巢元方在其中关于妇科的理论,可是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比如妇科疾病的分类——巢元方细致地将妇人所得的妇科病区分为好几类,诸如月经病(一般指的是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等病症。)、带下病(主要包括如白带异常、黄带等病症。)、妊娠病(如妊娠呕吐、妊娠水肿、胎动不安等病症。)、妇科杂病(如不孕症、崩漏、症瘕积聚等病症。)(引用1)以及孟棠现在所讲道的产后病之一的恶露不尽。
是的!华国的古人对于恶露是有研究的。
但华国的历史长河是很悠久的。
类似于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大灾大难,所以,勤劳而又聪明的华国人探索出了很多美食的使用方法。
医学的研究也是这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历代医者经历过的病人病例让他们从注意、到认识,再到深入研究并得出治疗方案,最终再经过巢元方的全方位总结,而着述成册!
但此时是隋朝,距离张门锁的时代有三百八十年之久。所以,孟棠所做的回答自然不是无用的。
当然,巢元方在着作中不仅有写到恶露不尽,还有产后发热、产后腹痛等病症。
除此之外,巢元方这本书叫《诸病源候论》。正是因为这本着作是专门有论述疾病的根源的,也就是病因。
而在书中对于妇科疾病的病因也有详细的探讨,包括:外感六淫(这里的意思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情志内伤(情绪波动如怒、忧、思、恐等。)、饮食不当(也就是饮食不节、偏食……)、体质因素(比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以及气血失调(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引用2)
作为大夫,诊治自然也有提及。毕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华国人历来是注重实用论的。巢元方自然也不例外。
巢元方在书中提供了多种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使用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等;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食疗法——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改善病情;调摄——注重情志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养。
巢元方在治疗月经不调(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或缩短等。)的时候,认为是产妇在产后因为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失调等病因所导致的。经过多次调配药方最终总结出即时到孟棠所在的后世都特别着名的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调理气血,于外也是用针灸取穴如三阴交、足三里等来调理。
而他对于带下病(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等),则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出是因为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等病因。而开创性的总结出完带汤(山药、白术、苍术、车前子等)清热利湿,并采用针灸取穴如中脘、关元等来综合治疗。
巢元方对孕妇常见的妊娠呕吐也有研究。巢元方认为病因一般在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经过数次实践,最后在这一病症上有总结出了——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等)和胃降逆,针灸取穴如内关、足三里等。(引用4)
所以,此时,当巢元方看到孟棠讲到的关于恶露的知识的时候,特别的惊喜。后世的华国,也有用到自己总结在《诸病源候论》的观点居然也出现在了天幕之上,这怎能不让他激动呢。
谁能不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流传千年意外和感动呢!
当然,对于孟棠姑娘没有说明自己在书中总结的药方,巢元方自己简单猜测这是因为天幕系统的限制或者是孟棠姑娘不是专业大夫,不能提及药方。此时的他虽然无意中猜到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但也有一些想不到。
他更想不到的是,后面居然有更让他激动的事情发生了!
唐朝。
孙思邈是唐代的名医,并被誉为“药王”,这是孟棠所在的华国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都会学习到的知识。
而正在观看天幕的孙思邈已经博采众长,着述十分丰富了。孙思邈在其着作中多次强调为医者要医德和医术并重,不仅如此,还超越时代意义的提倡预防医学,主张“治未病”。
孙思邈也读过《诸病源候论》,所以对于后世的治疗手段其实并不意外。
但让他产生疑惑的主要在于孟棠刚才所说道的一些细节。
比如什么是“白细胞、坏死的蜕膜组织和细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名字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再比如什么又是“蛋白质”?要让病人吃瘦肉等有些东西,就可以补充这个叫蛋白质的东西?它是营养物质?
很多问题不断在孙思邈的脑袋中产生,他本来对于向天幕提问并没有所大的兴致,此时却忽然有了迫切的愿望。
宋朝。
钱乙其实不是妇科大夫,而是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的大夫,在孟棠所在的后世,他被誉为“儿科之祖”。
但这并不意味着钱乙对于妇科疾病就毫无研究。
产妇和儿童并不是毫无干系的两个不同的群体。二者关系紧密,除非特别情况,一般的时候,钱乙都看到妇人带着儿童来找自己就诊。
所以,即使一开始钱乙对于妇人之病症研究并不精细,但在就诊孩子过程中一般都会接触到产妇,实践有需求,医者仁心,钱乙不舍得拒绝来求医问诊的任何病人的需求。
钱乙最终在不懈努力之下,仔细研究前人留下的各种珍贵医学名着,逐渐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手段有所增进,并随着已治愈的妇人的一再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所以钱乙也成为妇科疾病圣手。
此时看向天幕的他,对于孟棠的解释欣然点头。一个外行,能将恶露解释到如此程度,着实厉害。
他心中愈发对孟棠口中的“浏览器”充满好奇。能让一个门外汉对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妇科疾病头头是道,这是何等厉害的神器啊!
那现在自己有些研究不透的疑难杂症,是不是也可以……或许,自己不能再和这次一般谦谦君子不在乎了,下一次要积极参与,或许,有那一份机遇,那岂不是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思路?!
钱乙如此想着。
元朝。
朱震亨也是名医学大家,他还有个名字,叫朱丹溪,这源于他家旁边条叫“丹溪”的小溪。
朱震亨看着此时天幕对妇人恶露的科普,忽然回忆起自己的从医之路。
其实,一开始,自己是儒生,本来是想走仕途的。他现在想起当时,还是觉得有点奇幻色彩。
自己读书的时候读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路如何。尤其是由此参加地方官邀请应举的考生,想要选几人当官。自己当时自认为找不到门路,无人推荐,心中不知所措,出门正好看到一幕,于是想了一招——算卦占卜。
本来打算自己花个钱,听道士说个好话安一下心。朱震亨并不认为自己能碰上玄术厉害的大人物。那其他,很多其实都是骗子。
朱震亨也这般想着,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算卦的人说自己仕途不顺。看自己一脸不服,算卦的人也不想有人如此质疑自己的水平,于是还请来了自己好几个同行,一起出手,结果——
还是一样的。
当时的朱震亨很是纳闷。
朱震亨呵呵的笑着。后来啊,到了自己三十多岁,母亲忽然生病了,自己为母亲奔波好久,但却没有请到良医能够治好自己的母亲。
自己很是不甘,母亲如此痛苦而自己却找不到任何办法。
这次,求仙问卜?不!这太考验运气了!朱震亨觉得不如自己做主!于是,他决定学医。
哎!当时的算卦的还真的算对了!朱震亨默默想着,笑声更畅快。
从专门一道,肚子里首先要有墨水,于是有过科举经验的朱震亨认为要先从读书开始。于是他也这样做了,先花了三年时间把古往今来所有的经典医书都通读并用心理解。
可从医,没有经验纯属纸上谈。于是朱震亨决定寻访名家,求师之路欣然开启。
朱震亨在学医道中,其实比走仕途更有天赋。于是在两年以后,朱震亨就可以抓药看病了!他也终于有本事给自己的母亲治病了。
半路出家,为母亲而入医道,让朱震亨名声大噪。
但真正大家当然是名副其实的!
朱震亨如是其一。
他的医术在专心攻读群书之后集百家所长,并在两年的游历拜师途中增加实践经验,名声大噪的他更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病例研究资料对于朱震亨愈加宽裕了。
天幕加成努力和气运,朱震亨的医道大成——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念,自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认为带下属痰湿为患,治带以燥湿为原则大法;胎前诸疾,主以清热养血,丹溪认为产后多虚,故治以大补气血。)(引用5),被后世尊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出现的天幕更让朱震亨觉得震惊,孟棠此时沉稳有力的解释张门锁的问题玄幻?!
自己刚才没有听错吧?!朱震亨瞪大眼睛。
自己真的没有听错……的,这位孟棠姑娘说自己是学习法律的。但怎么对于医学问题,谈的如此流畅且没有大问题。
根据不同时期的恶露症状来逐一分析,这没有经过几年学习能达到这个程度?!
自己半路出家,仅仅五年就能抓药开方,这已经是有的人几十年的历程了。
自己自诩天赋高,现在脸似乎……红了!
莫非后世之人都可以凭借“浏览器”之神器而精通各家之道?!这也太厉害了!
还有,什么叫“白细胞”、“病菌”啊?还有什么“蛋白质”?这些名字好古怪!朱震亨心中惊讶和疑惑并存。
至于孟棠所说的坏死的蜕膜组织,朱震亨却并不疑惑。宋代宋慈之后,华国的解剖学就又特别大的进步。所以对这一叙述,朱震亨除了感慨其描述贴切之外无其他情绪变化。